秦始皇建立秦朝後是如何對待六國文化的?

本文已影響6.33K人 

大家好,說起秦始皇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迅速開始了在全國範圍內的改革,例如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改幣制等。同時,由於六國的被滅,商鞅變法時極力反對的各方面的學派、人才都紛紛涌入咸陽爲秦國服務。

與商鞅變法後秦國獨尊法家不同,秦始皇認爲六國既滅,天下臣民便皆爲我之百姓,再加上爲了秦國的穩固,他必須推動秦文化與東方六國文化的融合,因而他不僅沒有對各流派的人才予以驅逐,反而選擇了接納和包容。

但事情有正反兩面,人才的涌入促進了國家各方面的發展,但例如黃老道家、陰陽家等流派的涌入卻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很難講秦始皇迷信長生是否受到了這些人的影響,但秦始皇接納六國文化,卻已經體現的淋漓盡致,例如黃老道家、陰陽家經過綜合儒、法、道諸家的學說,提出了所謂的“五德始終說”,便得到了秦始皇的採納,由於秦國是取周而代之,而周是火德,於是秦便爲水德,從此秦國尚黑。

秦始皇建立秦朝後是如何對待六國文化的?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將秦的東門由黃河延伸到上朐,並以咸陽和東門爲中軸線規劃新版圖,正式提出了大咸陽規劃。而在這個龐大的規劃中,則充滿了法家以外的思想,秦始皇的大咸陽規劃完全是按照“法天象地”的思想來設計的,這是顯然是採納了鄒衍的陰陽五行說和道家思想,認爲天上的星座與地上的君臣是相對應的。

秦始皇不僅大規模擴建咸陽城,而且利用“法天象地”的思想進行整體佈局,使咸陽形成了“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的的宏偉壯觀局面(《三輔黃圖·咸陽故城》)。

秦始皇的大咸陽規劃,總體是以咸陽城舊址爲核心,分爲渭北和渭南兩部分。渭北包括咸陽城、咸陽宮以及增建的六國宮等。渭南則包括上林苑及其他宮殿、園林,阿房宮便屬於渭南。

舊時的咸陽城採用的是山南水北(位於渭水以北九峻山以南)的格局,而隨着秦國的發展,舊都咸陽的部分建築便已經擴展到了渭水以南。而秦始皇設計的咸陽城則對南北兩岸的建築進行了大肆擴建,建成之後,渭水則會貫穿都城,就像天漢(天上的銀河)一般。

一、渭北部分

在渭河北岸,秦始皇擴建了咸陽宮,同時還把東方六國的宮殿搬到了咸陽原北部。《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在長達十年的統一戰爭中,“秦每破諸侯,寫放(仿)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仿六國宮的位置根據記載應該位於咸陽北阪上。

秦始皇建立秦朝後是如何對待六國文化的? 第2張

二、渭南部分

渭南則是秦始皇規劃建設的重點,先是修建了信宮(後改稱極廟),最後甚至決定把皇宮從渭北遷出,在渭南上林苑建設新的宮殿(阿房宮)。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爲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麗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載“(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爲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爲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巔)以爲闕。爲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

秦始皇建立秦朝後是如何對待六國文化的? 第3張

從秦始皇大咸陽規劃來看,對於六國文化他最初是持接納包容態度的,也曾嘗試融合不同的文化,可惜最終的事實證明,他的努力並未取得成功,並由此引發了之後的“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的大咸陽規劃工程量極大,因而終其一生,乃至到秦國覆亡之前,仍在陸續修建,尚未完全峻工。然而,隨着項羽吸入咸陽,秦國就此覆滅,大咸陽規劃不僅最終未能完工,甚至有很多建築都被項羽一把大火焚盡,最終化作了歷史的塵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