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能建立統一王朝秦國,真相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04W人 

秦始皇,嬴姓,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這裏的“六世”指的便是秦始皇之前的六代秦國國君,即秦孝公嬴渠樑、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贏柱和秦莊襄王嬴子楚。那麼,你知道這六代國君,在位期間的主要功績都是什麼嗎?

秦孝公嬴渠樑

秦始皇能建立統一王朝秦國,真相是什麼?

功績:變法圖強、削弱魏國

秦孝公即位時,戰國初期霸主魏國對秦國虎視眈眈,而由於河西之地被魏國佔據,秦國不僅東出無望,甚至無力做到拒敵於國門之外。更爲重要的是,雖然秦簡公、秦獻公等先君也曾推動改革,但相較於中原列國,秦國的制度建設仍不完善,國家統治較爲鬆散,根本無力圖強。

爲了改變秦國積貧積弱的現狀,秦孝公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成功吸引商鞅入秦獻策。此後,秦孝公在商鞅輔佐之下,於秦國大力推行變法,通過獎勵耕戰、遷都咸陽,建立縣制、加強集權,開阡陌、促生產,嚴刑罰、禁私鬥等措施,在使秦國走上富強之路的同時。

更爲重要的是,商鞅在經濟上推行土地私有、朝廷直接收稅,在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全面推行縣郡制,軍事層面推行軍功爵制,從而完成了中央集權化的改革,從而使得秦國在制度層面開始全面領先於山東六國,這爲秦國的崛起提供了強大助力。

借魏國與趙國、齊國征戰,無暇顧及秦國之機,商鞅在秦國完成第一階段變法。而在秦國積極推行變法的同時,秦孝公也在時刻關注東方局勢,並積極謀求收復河西,畢竟只有收復河西之地,秦國纔算將東部安全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秦孝公九年(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趁着“桂陵之戰”後魏國軍隊被諸侯聯軍包圍與襄陵之機,秦孝公出兵奪取河西魏國的少樑和安邑,魏國在贏得襄陵之戰後,便迅速捲土重來,重新收復了河西之地。此戰雖未能收復河西,但卻迫使魏國對秦國從戰略進攻轉入了戰略防禦,再加上商鞅前往魏國遊說,魏國的注意力開始從秦國轉移到了中原地區。

秦孝公二十年(前342年),魏國在“馬陵之戰”中慘敗,秦孝公趁機派商鞅攻打魏國,俘虜魏公子卬,迫使魏國割讓河西部分土地。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孝公再次攻魏,大敗魏軍,俘虜主將魏錯。

由於連遭戰敗,魏國開始逐漸失去霸主地位,秦國東部壓力驟減。

秦惠文王嬴駟

功績:東進攻魏,滅蜀敗楚,伐取義渠

秦孝公去世後,其子嬴駟即位。商鞅變法雖使秦國國力日強,但公室貴族利益卻遭到重創,因此在秦孝公去世後,面對公室貴族的反撲,再加上商鞅過高的聲望,秦惠文王最終將商鞅車裂,但卻將其新法保留了下來。

在地位鞏固之後,秦惠文王繼續沿襲秦孝公遺志,繼續攻打魏國。秦惠王八年(前330年),大良造公孫衍於“雕陰之戰”大敗魏軍,魏國被迫將河西之地交予秦國。秦惠王九年(前331年),又奪取河東的汾陽、皮氏、焦、曲沃等地,次年再奪魏國蒲陽,並迫使魏國割讓上郡15縣。

面對秦國的接連進攻,魏國難有招架之力,便在公孫衍建議下開始參與合縱,結果好不容易與燕、趙、韓、中山“五國相王”,卻因楚國和秦國的接連進攻而動搖。秦惠文王見機不可失,遂派張儀入魏,勸說魏惠王參與連橫。

秦惠王更元八年(前319年),在齊、楚、燕、趙、韓先後參與合縱的壓力下,魏惠王驅逐張儀,改以公孫衍爲相重新參與合縱。次年,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並聯絡義渠自側背夾擊秦國。結果,由於楚、燕持觀望態度,義渠又收受重禮出兵較晚,導致三晉軍隊在修魚被秦國擊敗,被斬殺近25萬。

秦始皇能建立統一王朝秦國,真相是什麼? 第2張

五國合縱攻秦雖以失敗告終,但秦國面臨的局面卻極度兇險,一個處理不慎,便有亡國之危。於是,爲了避免引起列國的強烈反彈,秦惠文王只好將戰略重心轉向南北兩端,暫時放棄東出計劃。

秦惠王更元十年(前315年),趁着蜀地內亂,用司馬錯之策派兵入蜀,奪取蜀地,並於同年伐取義渠二十五城。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先派張儀誘使楚國絕齊,又激怒楚國出兵攻秦,結果楚軍于丹陽戰敗,秦國奪取漢中,從而使得秦國本土與巴蜀之地連成一片。

作爲秦國曆史上第一位稱王者,秦惠文王雖然迫於列國壓力放棄東出,但卻通過滅蜀敗楚、伐取義渠極大擴充了國力,消除了側背威脅,爲此後秦國的全力東出奠定了基礎。

秦武王嬴蕩

功績: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

武王嬴蕩即位之時,秦國國力已經極爲強盛,再加上秦武王本就好戰,因此秦國再度開始積極謀求東出。爲此,他驅逐了以外交著稱的張儀,同時通過平定蜀亂、設立丞相,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等方式,進一步擴充國力,爲東出積極做準備。

在東出目標上,秦武王最終選定了韓國宜陽,張儀曾經便說,“(宜陽)下兵三川,以臨二週之郊,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諸侯”,該地不僅是極爲重要的戰略要地,同時也是阻擋秦國東進的重要屏障,秦軍如果想要兵出函谷關,就必須掌控此地,如此才能確保物資和兵員的輸送通暢。

而爲了順利攻下宜陽,避免因東出再度刺激列國合縱,秦武王通過連越制楚的方式,消除了秦國東南部的威脅,並派丞相甘茂瓦解韓魏聯盟,迫使魏國助秦攻韓,從而斷絕了韓國的援軍。

此後,秦武王以甘茂爲主將,歷時半年斬首韓軍六萬,最終攻佔宜陽,並於此設立三川郡。之後,秦軍又渡過黃河,奪取武遂並築城,韓襄王被迫向秦國謝罪議和。

拿下宜陽後,周王畿已是近在咫尺,武王嬴蕩則於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率兵來到周王畿,從而成爲了繼楚莊王之後,第二位“問鼎中原”的君主。要知道,九鼎乃是象徵國家政權、天子權力的傳國重器,武王嬴蕩雖然最終因舉鼎絕臏而亡,卻也成爲了諸侯中第一個“撼動九鼎”者,這個象徵意義其實極爲深遠。

一直以來,因舉鼎絕臏而亡的武王嬴蕩始終風評不佳,實際上除了其最終因舉鼎而亡這件事外,其無論是內政外交,還是對外攻伐,都是可圈可點的。

秦昭襄王嬴稷

功績:連敗三晉,五國伐齊,攻陷楚都、滅亡西周國,奠基統一

秦昭襄王即位之時,秦國國力雖然已經超越列國,但還達不到力壓六國的地步。因此,其即位之後,便繼續沿用了武王嬴蕩的東出之策,待王位穩固之後,便開始頻繁向韓、魏、楚、趙等國用兵,持續蠶食列國。

早期受宣太后影響,昭襄王的策略是連楚而攻三晉,爲此韓魏兩國屢遭進攻,先後攻佔蒲阪、陽春、封陵、武遂、穰城等地。但從昭襄王七年(前300年)開始,由於秦國內部權力更迭,又開始絕楚連齊,秦國先出兵奪取楚國襄城,後又扣押楚懷王。最終引發五國合縱攻秦,齊將匡章率兵攻破函谷關,秦國被迫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

秦始皇能建立統一王朝秦國,真相是什麼? 第3張

秦昭襄王戰敗之後,被迫與楚、齊交好,開始休養生息,直到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隨着國內局勢穩定,國力恢復,秦國這纔再次對外用兵,先於“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此後不斷蠶食韓魏之地,先後攻取韓國宛城和魏國軹城、新垣、曲陽等,並迫使魏國割讓河東400裏和故都安邑,韓國割讓武遂200裏。

秦國的東出無疑極大刺激了中原列國,結果在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再度聯手攻秦,但因諸侯各懷鬼胎,最終不了了之。此後,由於齊國吞併宋國,惹惱三晉和楚國,秦國遂聯合燕、韓、趙、魏聯手伐齊,連下齊國七十三城,齊國就此國力大損。

齊國衰敗後,秦國繼續向東蠶食,雖然趙國在“閼與之戰”中擊敗秦國,但秦昭襄王卻採用范雎“遠交近攻”之策,先於“鄢郢之戰”中大敗楚軍,奪取楚國國都;又在“華陽之戰”中殲滅魏、趙聯軍15萬,奪取南陽地區;後在“長平之戰”中殲滅趙國大軍45萬,結果三晉、楚國國力被大肆削弱,新晉強國趙國也就此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接連與齊、魏、楚、韓、燕等國交好,再度合縱抗秦,並在“邯鄲之戰”中擊敗秦軍,昭襄王於是與趙國修復關係,並送嬴異人前往邯鄲爲質。此後,秦昭襄王繼續蠶食三晉,先攻韓國陽城,斬首4萬;又攻趙國,斬首9萬。

周赧王姬延恐慌之下,與燕國、楚國密謀聯合諸國再度攻秦,但燕、楚對其並無興趣,結果反倒被秦國趁勢攻滅了西周國,俘虜周赧王和西周君,遷九鼎於咸陽,姬延被釋放後不久去世,因爲並未立嗣,立國879年的周朝就此滅亡。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年),秦國又攻魏國,攻佔吳城,魏國被迫投降,降爲秦國附屬國。

作爲諸侯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連敗山東六國,雖然秦國國力也有所損耗,但山東六國的國力損耗更爲嚴重,尤其是齊國、楚國和趙國的慘敗,使得秦國國力開始力壓山東六國。

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

功績:破合縱,滅東周國

秦始皇能建立統一王朝秦國,真相是什麼? 第4張

秦孝文王贏柱和秦莊襄王嬴子楚兩代秦王,雖然在位時間總共也就四年左右,但卻起着重要的承上啓下作用。秦孝文王在位期間,秦國基本停止了對其他國家的攻伐,從而使得秦國的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秦莊襄王即位之後,東周君諸侯密謀攻打秦國,秦莊襄王得知後命令呂不韋率軍攻滅東周國,後延續了孝文王休養生息的策略,直到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恢復了元氣的秦國纔再度大舉進攻魏國,魏國則以信陵君爲將抵禦秦國,趙、韓、楚、燕也紛紛出兵救魏。

秦軍與五國聯軍於黃河以南大戰,秦將蒙驁戰敗而逃,信陵君率聯軍攻至函谷關,秦軍閉關不出。此戰後信陵君聲威大震,結果反遭魏王猜忌而被罷免,交出兵權後的信陵君鬱鬱不樂,整日飲酒作樂,最終因酒色過度而死。

至此,歷經六代秦君努力,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國,秦國開始對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以致秦始皇時雖然列國再度合縱攻秦,但在正面戰場已經很難再與秦國對抗,秦始皇親政之後用李斯“滅諸侯,成帝業”、“數年之中盡兼天下”的建議,加快了各個擊破的步伐,不給各國再次聯合行動的機會,最終得以成功兼併天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