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頓當初明明可以殺劉邦 莫頓最後爲何沒有下手

本文已影響1.27W人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冒頓和劉邦,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時,冒頓單于望着滿身珠光寶氣,濃桃豔李的閼氏不禁一怔。閼氏趁機甜如浸蜜耳語,“大王,兩主不相困。雖暫得些漢土,終非長久之計。且說這漢王有神助,望大王仔細思量。”閼氏這一番話,讓冒頓單于不能自已擁緊了閼氏說:正合我意,你我想法不謀而合!哈哈哈!

次晨,素來傲世輕物冒頓單于,卻接受了閼氏進言。讓左賢王把包圍白登山南方,全部騎着紅馬匈奴騎兵都撤出來,故意開了一角給劉邦一條撤離之路。

劉邦也沒想到陳平的妙計那麼管用,剛開始有點擔心是圈套,但是此時不走,冒頓忽然變卦怎麼辦,遂決心冒險一試,下令漢軍將士皆拉弓滿箭,從解角撤離。後與趕來的漢軍主力會合,冒頓此時心裏樂開花的引兵而去。回去後的劉邦和冒頓,兩人就通過劉敬結開始談和親的事了。司馬遷《史記》上是如此記載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可以說是影響漢匈關係的關鍵一戰,可有趣的是,兩國的傾國之力,你來我往地打了好幾個月,冒頓單于在最有可能擒拿劉邦,入住長安機會面前,卻因爲心愛的閼氏一句話,就放棄了之前所有的努力,甚至還和劉邦談起了和親,這段歷史確實讓後人摸不着頭腦。也讓人看得很迷糊!

說冒頓單于想法簡單深愛閼氏,受到了閼氏影響而做的決定,其實只是太史公給世人一個表面的結果,如果瞭解過冒頓單于是什麼樣的人,或者大概率就知道冒頓單于這樣做,肯定是有更深層次的思考,纔不是只聽幾句枕頭風下的的決定,

那麼冒頓單于爲何要盡佔優勢的時候,對劉邦欲擒故縱?最搞不懂的地方,冒頓單于一生夢想的成就豐功偉業的機會,爲何卻輕易放棄?一位女子的讒言,爲何能讓白登之圍草率的收場?

冒頓當初明明可以殺劉邦 莫頓最後爲何沒有下手

關於白登之圍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見解,認爲不能光聽太史公一家之言,要綜合分析當時的局勢,因爲匈奴沒有自己的歷史典籍,我們現在只能依據漢朝的歷史去推測一些蛛絲馬跡。

首先,戰爭圍繞的主題是人,士兵無論多寡,最終聽命的是將帥,所以一個戰役的成功和失敗,完全是依據領軍將帥對綜合利益的思考,而在先秦時期的典籍《孫子兵法》中,稱之爲廟算。

匈奴和漢軍,兩軍對壘關鍵的人物還是冒頓單于和漢高祖劉邦,只有明白這兩人當時是怎麼想的,就能解開白登之圍的疑惑。

歷史上的冒頓單于,可不是什麼情聖,對自己的愛人是言聽計從的,反而他的成功道路上,好幾次關鍵的時刻,都利用了自己心愛的閼氏,才成爲了馳騁草原的匈奴單于,冒頓是匈奴頭曼單于太子,可是後來頭曼單于寵愛一位女子,就想改立太子。但是名不正言不順,就想了一個坑兒子的方法,將冒頓送去月氏作爲質子,等冒頓到了那裏不久,就發兵攻打月氏。月氏也是草原強大部落,對背信棄義的匈奴,非常氣憤,打算要拿冒頓來出氣。

沒想到冒頓還是比較醒目,趁人不注意的時候,順了一匹寶馬單騎逃回了匈奴,頭曼單于一見這小子有兩手啊,因爲心中愧疚就給了冒頓一萬騎兵,可冒頓經過此事後心裏缺少安全感,琢磨着把萬人的鐵騎,變成忠於自己的悍將,就設計了一種鳴箭,要求手下的萬人,看到鳴箭飛向哪裏,就跟着放箭。違令者,斬。

反正他不知道斬了多少人,後來他用自己的寶馬實驗獲得了初步成功,後來爲了穩妥起見,他將鳴箭指向了自己的愛妻,結果可想而知,其後他利用一次和頭曼單于的打獵機會,結果了頭曼單于,登上了匈奴單于的寶座。

這還不算,有一則會有二,其後不久,匈奴的鄰居東胡王想試圖冒頓的實力,就問冒頓拿了頭曼單于的寶馬,冒頓想都沒想就給了,沒多久,東胡王變本加厲的,點名要了冒頓最愛的閼氏,這讓冒頓的手下義憤填膺,可是冒頓對此竟然忍了下來,在草原的民族看來,冒頓這種做法,明顯就是軟蛋,所以東胡王看不起冒頓,對他放鬆了警惕。

其後幾年,冒頓悄悄的發展,一次雙方爲了一塊千里之地產生了分歧,這次東胡王問都沒問,直接就說這地就東胡的,沒想到這次冒頓不願意了,招呼也沒打,直接帶着匈奴騎兵千里奔襲出現在東胡王眼皮底下,

強悍一時的東湖王,只是說了一句“年輕人,不守武德”,我大意了啊!,就被冒頓結果了,強大的東胡併入了匈奴,其後冒頓就去找月氏討回當年的舊賬,面對匈奴的沙煲一樣的拳頭,月氏只好遷移,匈奴一下子擴地千里,其後一發不可收拾,先後滅了周邊的30多個小國和部落,統一了草原,成爲一個龐然大物。

冒頓當初明明可以殺劉邦 莫頓最後爲何沒有下手 第2張

可見冒頓單于可不是一位對閼氏言聽計從之人,可是爲何他會面對即將到來的輝煌時刻,選擇了放棄,難道他不想入住中原嗎?不想享受富饒的中原物產?不想坐在未央宮讓自己舒服一下嗎?

想,他比誰都想。可是他成爲讓匈奴崛起的人,可不是肌肉發達那麼簡單,他深知自己在三才,上,都缺欠,就是天時地利與人和上都不和,他能怎麼辦?

古代的先秦時期的賢者,曾經就是提到過,人要做一件事成功,必須是三才結合才能完成,缺一不可,而冒頓單于面對的到手的成功,其實發現自己這三點都出現了問題。

第一:天時

古人稱天時,其中最表面的就是指天氣,當時的天氣其實對雙方都不利,雖然匈奴是包圍的一方,還佔據了優勢兵力,但要考慮一個問題,當時是大冬天,草原上的冬天是異常寒冷的,風如果刮起來,那是昏天暗地,還不說當時沒有什麼好的禦寒設備。

雖然有人會說,匈奴對這方面比漢軍是強多了,但也要考慮,冒頓單于是基本動用了全部匈奴的力量,可見他對這次是志在必得的,但要考慮到號稱三十萬人要吃飯,特別是在冬天,還有住宿,還有馬也要吃草,這些都是巨大的消耗,哪怕是匈奴是報虛數,可實際的消耗依然是巨大的,所以古代行軍作戰特別重視的是糧草的供應,

歷史把這個問題解決的比較好的,只有成吉思汗,所以當時的冒頓單于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幾十萬人野外圍攻,七天七夜久攻不下,對以機動著稱的匈奴來說,這無疑是非常的不適合。

除了這點,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不遠處,漢軍的步兵也趕過來救援劉邦,而當時面對強悍的漢軍主力,其中更是以秦人和楚人組建的軍團,匈奴是完全沒多少勝算,畢竟包圍在白登山上的,只是漢軍的先鋒和輕騎兵,可這都讓匈奴損耗很大,別說主力到來內外夾攻,結果肯定是一次漢軍大捷。

冒頓當初明明可以殺劉邦 莫頓最後爲何沒有下手 第3張

如果真出現了這樣的結果,那麼冒頓單于將還會面臨一件他更擔憂的局面,就是和後世的苻堅兵敗淝水一樣,冒頓單于辛苦創建出來的大好局面,又回到了從前。各地肯定趁着匈奴虛弱會鬧分家,結果冒頓單于自己吃不了還的兜着走,本來這些部落也不是有心歸附,而是害怕他的拳頭和獠牙,如果這兩樣東西自己沒有了,怎麼辦?

這是天時上的因素,其二還有地理上的因素。

從明面上看,匈奴佔據地理因素比劉邦強多了,畢竟劉邦是孤軍在外,可換過來看,其實白登地方,是雙方的一個邊界位置,也就說雙方都好不到那裏去,都不是自己的核心經營區,同時劉邦佔據了白登山,在局部來說是有利地形,加上劉邦的漢軍雖然騎兵不多,居高臨下防守也是有板有眼,漢軍將士更是士氣高昂,都是以一檔五胡的勇士組成,這樣一來反而在大範圍看是對匈奴有利的地利條件,在現實的戰場中是對匈奴不利的,

特別匈奴不適合攻堅,更適合機動,這一特點很早就被戰國六國發現,所以纔有了長城的出現,對於匈奴來說,一堵城牆的出現,後面還有訓練有素漢軍將士,確實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而白登山當時也就是這樣一個難啃的骨頭,

想想冒頓單于那麼的匈奴騎兵,對付白登山攻了七天七夜,寸步未進什麼原因,肯定不是匈奴騎兵偷懶,而是漢軍居高臨下的防守,的確太強了,匈奴壓根沒辦法。

而這地方距離匈奴的大本營比較遠,距離漢地卻很近,想想如果後路忽然被切斷,再來一次四面胡歌,估計冒頓單于就要栽在劉邦手裏。

而天時,地利之外,核心原因還是人和。

在人和上,別看冒頓單于威風的不得了,但是匈奴人的想法他可比誰都懂,他是怎麼出身,怎麼做匈奴王的,這是在匈奴人盡皆知的事情,他可時刻提放着有人窺視自己的寶座,而匈奴人傳統很一根筋,只認強者,誰強悍誰就是大哥,我就服誰。

所以成功後的冒頓單于,害怕的倒是失去,而不是得不到更輝煌的成功,首先要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再尋求更大的利益,才符合冒頓單于當時的想法。他當初受到韓王信的邀請,攜手攻入漢地,就是來撈好處的,這個出發點一直沒有變。

加上當時的匈奴,剛剛收復了不少的小部落和國家,其實內部關係還沒理順,還存在很大分歧,人心不齊,這都需要冒頓單于以實力來解決。

而最讓他忌諱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本來說好的韓王信應該一起出兵包圍白登山,可韓王信卻一直沒有任何的消息,這不得不讓冒頓有所思考,會不會是劉邦的一個妙計,用自己爲誘餌,聯合韓王信忽悠自己,切斷了自己歸路後,一戰殲滅匈奴的主力。

這在當時的環境中,確實會出現,畢竟他們所處的位置,是漢匈的一個交界點,而更靠近漢地,此時漢朝齊王等諸侯國的主力還沒出動。

冒頓當初明明可以殺劉邦 莫頓最後爲何沒有下手 第4張

所以經過綜合的考量,眼見拿不下白登山,外有漢朝援兵奔赴而來,內部又出現各種隱憂,更害怕被賣了,所以他也左右爲難,可自己帶着也算是草原上一個人物,這樣灰溜溜的撤退了,回去也沒臉面,正是左右爲難之時,劉邦卻上來個好消息。

原來閼氏能打扮的珠光寶氣,完全都是因爲劉邦聽取了陳平的建議,其實劉邦被包圍他也在尋找突圍的辦法,可是他登高一望,才發現這完全是奢望,因爲包圍他的明顯是匈奴主力,而且還非常有紀錄,例如南邊的匈奴,全部騎得是紅色的馬,而其他地方的都是按馬匹顏色劃分的,這些匈奴騎兵把自己包圍的密不透風,

就算偶然一兩人突圍出去,可是肯定跑不過對方的馬,唯一選擇只能是堅守等等大部隊的救援。這次劉邦倒是暗歎,如果張良在就好了,自己就不會因爲連續贏了匈奴四戰而飄了起來,確實劉邦也從來沒那麼開心過,比較他的指揮能力,韓信話裏有話就是不咋地,面對項羽是輸多贏少,

反而面對匈奴和韓王信,是打的順風順水,這換成任何人都會開心不已,可正當劉邦不想放棄到手的勝利,飄起來還要孤軍深入的時候,卻聽不進手下的建議,而當時張良也沒跟着去,結果呢?

冒頓當初明明可以殺劉邦 莫頓最後爲何沒有下手 第5張

劉邦爲自己的任意妄爲埋單,被冒頓單于發現劉邦脫離的大部隊後,利用劉邦輕敵的心理,擺出了一些老弱殘兵,給劉邦一個障眼法,匈奴人不過如此而已,結果自己就被包圍了,雖然他立刻給周勃去快騎,通知周勃趕緊拉自己一把,可是周勃都是步兵,要跑白登山可要好幾天,結果他只能堅守了。

不過堅守了幾天以後,劉邦的煩惱還是越老越多,首先他要面對的情況就是萬一自己不測怎麼辦,不過這點他倒是相信呂后和太子,還有一幫的兄弟,所以暫且放心,其實他更害怕的就是被匈奴抓走了,被換回去漢地要更高昂的代價,這事十有八九肯定會發生,明朝時期就發生過。

幸好是漢軍抵禦的很堅決,纔沒讓這種事發生,可問題是他們來的時候帶的乾糧不夠,天氣又嚴寒,特別他們沒考慮到會被包圍,在禦寒和飲食上是供應不足,好幾天過去消耗極爲巨大。

此時的劉邦需要一個儘快脫離險地的辦法,不管它是什麼辦法,用什麼手段,只要達到這個結果就可以了,而陳平經過了多天的觀察,發現匈奴王最近有個特別的嗜好,就是喜歡和一位衣着華麗的女子,在草原出雙入對的馳騁,反而兩人是旁若無人的卿卿我我,

看着華麗衣着的女子,他想到了一個妙計,就和劉邦琢磨一下怎麼樣,沒想到劉邦立刻就答應了,陳平就找了一個大霧天氣,悄悄的下山找到了閼氏,拿出厚禮給她,當然都是一些女孩子喜歡的東西,這東西可能劉邦看來不值一提,可是在當時的匈奴肯定是貴重物品,要不閼氏不會動心的。

閼氏還聽了陳平的建議,分析了各種情況後,告訴閼氏只有此事成功,漢王還有更好的東西給你,閼氏剛開始肯定是猶豫的,她估計也是就答應嘗試,至於是否成功,要看冒頓單于的想法,可陳平後來在她耳邊耳語了幾句,她就非常的有信心了,之後纔有了上文的一番話!

劉邦爲何要答應陳平,用重金討好閼氏獲得解圍,這完全好像有點不靠譜啊!

冒頓當初明明可以殺劉邦 莫頓最後爲何沒有下手 第6張

其實劉邦當時也想熬幾天,等周勃過來,前後夾擊來一次垓下之戰的勝利,可是問題匈奴不是項羽,匈奴非常實在,打不了就跑,是他們的習慣,而他們機動性強,劉邦壓根沒辦法追。

其次劉邦也不想自己的漢軍損耗太大,當時也不過是漢高祖七年,這段期間漢朝還有好幾位能征戰的異姓王,這些人的存在其實才是劉邦的威脅,

而當時的天氣因素,也影響劉邦堅持下去的想法,因爲嚴寒的草原冬天,非常讓漢軍將士不適應,出現了大批凍傷的情況,嚴重損害了戰鬥力,糧食更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爲種種結合,就是一個士氣的問題。

當年劉邦垓下圍攻項羽,就是讓項羽楚軍沒吃的,最後四面楚歌讓士氣崩潰,才讓項羽只騎逃到了烏江,如果楚軍天天好吃好喝的,估計失敗的是劉邦。

所以劉邦綜合了當時全部的現實情況,也對雙方做了分析,纔給了一個臺階自己和冒頓單于下,而冒頓單于也很知趣的抓住了這個機會,雙方經過閼氏達成了和解。

冒頓當初明明可以殺劉邦 莫頓最後爲何沒有下手 第7張

兩軍放棄了在白登山的較量,纔有了劉邦的撤離白登山一幕,不過當時劉邦也覺得心裏沒底,畢竟陳平的計策是好,可問題冒頓單半渡而擊之怎麼辦,解圍後的一段時間,卻是會令人放下警惕的一段時間,許多古代的將領就是栽在這裏頭,所以劉邦掉以輕心,而是通過周密的戒備後,才退出了白登山,等和主力會合後,他才放鬆了戒備。

同時讓周勃斷後,繼續和匈奴另選地方再進行戰鬥,而這時主力漢軍顯示了自己的實力和軍威,在沒有機動騎兵的情況,周勃帶着漢軍接連數次的戰勝了匈奴,讓冒頓單于最終放棄了入主中原的奢望,同時才真正的答應和劉邦坐下來,好好的談和親。

白登之圍對後世的影響

白登之圍,其實對漢匈的關係,是一個里程牌,漢匈雙方發現,誰也不能奈何得了誰,雙方各有優勢和強項,所以反而他們選擇了更實在一點的做法,就是通過和親政策實現雙方各地的目的和需求,

匈奴一邊通過和親,可以取得一定程度的經濟來源,還可以通過和親獲得一些漢朝的知識和技術,當然美麗賢淑的漢家公主,更是匈奴王夢寐以求的閼氏,對於重視實際利益的匈奴來說,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有賢淑的佳人,日子肯定比去竟然動不動就侵擾的要好。

而漢朝通過和親,把精力放在了內部的管理上,還有各種的手段,清楚了一些藩王,實現了漢朝的統一後,通過了文景之治,讓漢朝進入了一個巔峯時刻,這時漢武帝才把驅逐匈奴提上了日程,雙方的和親才終止,可是白登之圍後的和親,確實影響了漢朝的幾十年,甚至影響了漢匈的關係。

冒頓當初明明可以殺劉邦 莫頓最後爲何沒有下手 第8張

其實閱讀這段歷史,我們不能忽視的白登之圍,雙方在處理事務中,還有這一些生活和工作的學習和借鑑意義。白登之圍,能看出雙方在發現僵持的時候,綜合考慮自己的因素,同時也關注到對方的需求,並沒有採取盲目的魚死網破手段,而是巧妙的利用第三者,達成了一種默契,既保存了雙方的實力,同時也保存了雙方的臉面,更重要的雙方都獲得了自己需要的實惠。這或者就是劉邦和冒頓單于的從實際出發而得到的生活經驗,而這歷史很多的經驗,確實如老子說的一樣“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很多事情如果無法解決,可以嘗試閱讀歷史,去找到前人解決的方法。

你對此怎麼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