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頓單于爲何放了劉邦?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81W人 

劉邦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劉邦取得楚漢戰爭勝利之後,對異姓諸侯王始終不放心。而劉邦搜捕項羽舊部的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之後,更是加深了異姓諸侯王本由來已久的恐懼。

很多異姓諸侯王在驚慌失措之後,只好採取先下手爲強的策略,但是這一策略正好給了劉邦口實,劉邦剪除他們也屬於名正言順了。

可以說,從征伐燕王臧荼開始,到消滅最後一個諸侯王英布結束,劉邦每一場戰鬥都非常辛苦,而在圍剿韓王信的過程中,更是九死一生。

韓王信,戰國時期韓國的王孫,早年投靠劉邦,後被立爲韓王,定都陽翟。

劉邦從一開始就對韓王信不放心。韓王信早年就有叛漢投楚的前科,在楚漢之間搖擺不定。而韓王信本人雄壯勇武,極具號召力,他所在的封地更是由於地形險要,爲戰略重地:北近洛陽,南近宛葉,東邊則是淮陽。

冒頓單于爲何放了劉邦?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劉邦於是以抵禦匈奴爲藉口,將韓王信封地遷至太原郡,都晉陽。韓王信自然明白劉邦的用意,他不得不爲自己的未來打算,他以晉陽距離匈奴邊境較遠爲理由,請求遷都馬邑。名義上防禦匈奴,實際上尋找靠山。

匈奴在韓王信遷都馬邑後的這一年,就出兵攻打馬邑,韓王信多次求和,表面上是爲了漢與匈奴的和平,暗地裏是爲了自己和匈奴的聯盟。

劉邦害怕韓王信不足以對付匈奴,就派兵前去救援。韓王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的行爲,讓劉邦懷疑韓王信有背叛之心,在發兵的同時,也派來了使者責問。

歷史的發展軌跡總是有跡可循,韓王信曾經的種種表現,已經顯露出背叛只是時間問題。劉邦使者的到來,不過是將早已剪輯好的影片,提前上映了。

韓王信將自己土地獻給了匈奴,與匈奴單于冒頓一起揮師南下攻打太原。

匈奴在戰國時期崛起於蒙古高原。戰國時期的山東六國合縱對抗強秦,匈奴就曾經作爲外援,參加過戰鬥。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生存最大的考驗是天災。一場暴風雪,可能導致積攢一年的牲畜消失殆盡。缺少了生存所需的食物,匈奴不得不選擇南下搶掠。

與匈奴接壤的國家不得不修築長城阻礙匈奴的南下。但是諸侯國之間政令不統一,長城也沒有連貫在一起,一段一段的防禦根本起到的作用甚微,這種情況在客觀上也促進了六國的統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率軍北伐匈奴,又將原本零散的長城連接在一起。匈奴面對秦帝國的進攻,只好退居漠北。

秦帝國統一之後不久,就又陷入了戰亂。匈奴在野心勃勃的新單于冒頓的帶領下,憑藉武力,將匈奴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了中亞地區,並且將蒙恬奪得的土地重新佔有。

強大的匈奴已經成爲中原王朝最大的邊患,即便是沒有韓王信,劉邦和匈奴兵戎相見也是遲早的事情。

面對韓王信的背叛,以及匈奴對新生漢王朝的威脅,劉邦最終決定率三十幾萬大軍親征。大軍很快來到了太原,重創了韓王信軍隊,韓王信只好逃往匈奴。

韓王信手下的將領曼丘臣、王黃收拾了韓王信的殘兵敗將,和冒頓派遣來的左右賢王軍隊合兵一處,阻止漢軍繼續北進。然而,漢軍聲勢浩蕩,韓王信和左右賢王的聯軍接二連三地被擊潰。

冒頓單于爲何放了劉邦?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漢軍在攻佔了韓王信的老巢晉陽之後,分兵兩路:自己前往匈奴冒頓單于駐兵的代谷,進行決戰;命令周勃追擊匈奴左右賢王的殘軍。

多年的作戰經驗讓劉邦深刻意識到,越是到了關鍵時期,越不能鬆懈。劉邦先後派人多次探查匈奴方面的虛實。

匈奴與中原王朝的交流之中,學會了很多戰略。當劉邦派人前來打探匈奴軍隊虛實的時候,匈奴將精銳部隊隱藏了起來,故意將老弱病殘給劉邦的人,釋放出一種匈奴已經無力還手的錯覺。

劉邦爲什麼會脫離大軍貿然進攻,似乎並不是因爲相信了匈奴無力反抗。他也許是想早一點結束戰爭,畢竟異姓諸侯王的存在,讓他一直提心吊膽,即便是出征匈奴,也不能集中精力對付匈奴。

劉邦率領軍隊在平城附近與匈奴軍隊發生遭遇。由於與匈奴軍隊力量相差很大,所以劉邦不得不佔據白登山有利地勢固守待援。史稱“白登之圍”。

接下來的事情走向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冒頓在圍困劉邦七天之後,居然網開一面,放了劉邦。

“白登之圍”中冒頓突然轉變態度,讓劉邦全身而退的原因,史書記載是“高帝使使厚遺閼氏”,並且陳說厲害。史料記載閼氏善於妒忌,害怕劉邦給冒頓送了美女之後,自己失寵,於是就勸說冒頓撤兵。這個原因太過於簡單,甚至有邏輯不通之處。

冒頓繼承單于之位,靠的可不是仁義禮智,而是血腥的政變。冒頓親手殺死了老單于、後母、兄弟以及反對他自立爲單于的大臣。一個爲了權力可以六親不認的人,會聽自己閼氏的建議嗎?顯然不可能。

那麼冒頓爲什麼會放過劉邦呢?這和匈奴的組織結構,還有漢與匈奴之間的實力有關。

冒頓建立的匈奴帝國,與其說是國家,更像是一個部落聯盟,沒有一套將所有部落牢牢控制在一起的制度,換句話說,就是國民凝聚力不強。

中原的王朝已經由封建制轉向了郡縣制,就是因爲封建制沒有凝聚力,靠着以血緣關係爲紐帶的社會組織不能長久。而匈奴恰恰還處於這個封建制度,或者更早的氏族社會。

匈奴所處的狀態,每一個部落都是一個小團體,如果遇到問題,就會產生內部的分裂,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瓦解。

冒頓雖然殘暴,但是道理還是明白的。東胡和月氏這些部落臣服於自己的武力,願意出兵的原因是能夠在寒冷的冬天獲得物資。

冒頓在以往征戰過程中,都是同遊牧民族作戰。遊牧民族之間作戰地點是草原,冒頓利用匈奴騎兵的武力優勢可以速戰速決,很快將敵人擊潰,付出的代價較小。

冒頓單于爲何放了劉邦?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第3張

而這次不同,這次是與農耕民族作戰,作戰地點不再是一望無垠的大草原,而是城池林立的中原地區。騎兵的優勢在中原地區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草原作戰不需要持久戰,而且隨時都可以補給,匈奴的騎兵每個人都配備好幾匹馬,作爲糧食供應,只要有水草,馬匹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爲爲騎兵提供食物。中原地區哪有那麼多的水草爲騎兵提供?這樣長期耗下去,匈奴不僅沒有太大的勝算,全身而退都是問題。

關於雙方的兵力,史書上記載匈奴是軍隊四十萬,漢軍有三十萬。中國的史書,最不可信就是軍隊的數量。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當時匈奴的總兵力在四十萬左右,冒頓不太可能將全部兵力用來對付漢帝國,否則一旦出現政變,則沒有足夠的力量進行控制。

匈奴與漢帝國一直持續了幾百年,後來的戰爭記錄都沒有記載到匈奴的兵力達到過四十萬,鼎盛時期也不過是十幾萬。

這也就說明,當時冒頓的軍隊在數量上少於劉邦,儘管劉邦被圍困,只要劉邦的援軍一到,冒頓也沒有全勝的把握。

所以冒頓取勝的關鍵因素,在於切斷劉邦的救援部隊,實際上冒頓也是這樣做的。可惜,並沒有起到良好的效果。

周勃作爲援軍很快趕到了白登山,途中遭遇匈奴軍隊的伏擊之後,很快戰勝了匈奴。援軍的到來,原本佔據優勢的冒頓,變成了劣勢。

大戰一觸即發。這場戰爭的輸贏不僅關乎冒頓的地位,而且關乎整個匈奴的安危。這場賭局的籌碼對冒頓來講太大了。

冒頓如果勝利,一切都好說,如果失敗,曾經附屬於匈奴的其他部落一定趁機投靠漢帝國,聯合起來對付自己。到那個時候,自己又將置於何地呢?

冒頓的想法不錯,後來確實有部落確實不再臣服匈奴,有的甚至投降了漢帝國,甚至匈奴本身都分裂爲南北匈奴。

匈奴軍隊如果貿然進攻,漢軍是不會坐以待斃的,只會拼命死戰,最後即便是消滅了漢軍,匈奴造成的傷亡也不會太少,那麼這樣的勝利又有何意義?

進攻最有利的後果是殺死劉邦。那麼漢帝國必定四分五裂,得利者就是未被消滅的諸侯王,匈奴對漢戰爭的主要目的是爲匈奴提供物資,一個分裂的帝國,哪有剩餘的物質去交給外人?

當然,這些原因純屬猜測,劉邦手下的謀臣不一定不會在冒頓面前陳說這些厲害。有的學者猜測,劉邦在軍事上的實力超過冒頓之後,已經和冒頓進行了談判,答應每年給匈奴提供糧食等物資。況且這些物質送給匈奴可以,送給其他部族也可以,不論送給誰,獲取利益的都是漢帝國。

冒頓也許不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以最小損失換取最大利益的道理,他還是明白的。於是劉邦才得以脫身。

以劉邦的個性,這個虧當然不會白吃。雙方罷兵之後,劉邦派遣夏侯嬰在平城南邊攻擊匈奴騎兵,一部分匈奴騎兵未能及時撤出被夏侯嬰包圍,全部殲滅。而冒頓也只能眼睜睜的看着,束手無策。

劉邦這一舉動就是告訴匈奴,可以坐下來談,如果繼續作戰,漢軍也會奉陪到底的。這確實對匈奴起到了一定的威懾作用。

那麼會有人問,爲什麼劉邦不像之前毀約追擊項羽一樣,繼續追擊冒頓呢?

這個問題漢景帝時期的晁錯已經給出了答案。晁錯認爲匈奴的長處有三:馴化馬匹能力強、騎兵機動性強、馬上騎射能力強。想要擊敗匈奴,必須在這幾個方面勝過匈奴。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作戰的勝利,離不開衛青、霍去病等人的勇武,可是在這些光輝形象的背後,是漢帝國時期的漢帝國,擁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可以有足夠的財富向西域各國購買名種戰馬,完成騎兵的訓練。

同樣面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困擾,北宋沒有辦法應對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戰馬,漢武帝控制着河套地區,一邊屯田,一邊養馬,而在北宋時期,這些地方都被西夏和金國佔領了。西夏立國將近二百年,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利用馬匹和北宋進行貿易取得了財富,維持國家的正常運作。

晁錯的道理劉邦自然也明白一些。實際上,劉邦對於和匈奴開戰的勝算也沒有太大的把握,而且內部不穩定,見好就收不失爲一種良策。之後劉邦以和親的名義將宗室女子嫁給匈奴,每年爲匈奴提供大量的絹帛和糧食,換取了邊境的和平。

設想一下,在沒有騎兵的條件下,劉邦都可以全身而退,如果有了騎兵,劉邦怎麼能夠放棄打擊匈奴呢?再者說,劉邦手下那些開國功臣的軍事能力,隨便抽出一個,恐怕都不會若於衛青和霍去病吧。

“白登之圍”拉開了漢帝國和匈奴百年戰爭的帷幕,也開啓了傳統中國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之間衝突的序幕。

此後的兩千多年裏面,中原王朝始終要應對來自於邊境地區的戰爭,伴隨着中原王朝的興衰,邊關的角色也是換了又換,匈奴沒落之後還有突厥、回鶻、高句麗、契丹、女真等等,戰爭與和親交替使用,而最有力的工具卻是文化。

鐵與血能佔領一個地區,卻沒有辦法讓人們從心中臣服。看似柔弱卻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卻是用鐵血無法壓制的: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