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設下鴻門宴 爲何劉邦卻沒死?

本文已影響9.88K人 

項羽和劉邦是清朝末年農民起義軍中的兩大領袖。項羽進入咸陽後在鴻門設宴欲取劉邦性命,但最終卻造就項羽失敗劉邦建立漢朝。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鴻門宴上劉邦爲何沒有死?

這得從項羽的心理談起。

首先,項羽是守義的謙謙君子。

項羽設下鴻門宴 爲何劉邦卻沒死?

網絡配圖

中國人講究一“義”字,古語曰“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項羽,出身於楚國項氏望族,他秉承了上層貴族文化的誠信守義、知恩圖報、光明磊落等品質。鴻門宴中,項伯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諾之。項伯一句“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說得項羽一時沒了底氣,缺少了攻打劉邦的把柄。

所謂殺之無名,因此,既然項羽已同意了項伯的意見,就不能名正言順,大張旗鼓的討伐劉邦,那麼,他更不會以小人行徑,在宴會之上,置劉邦於死地了。因爲對一個已經來謝罪的人還要殺害,更是殺之不武,勝之不武。

因此,他對范增的多次暗示才“默然不應”,故作不聞不知,並寬容了樊噲的不敬,甚至產生了英雄相惜的情感。這些問題的關鍵,都是“義”字在起作用。在當時,項羽的這種信義之舉可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直到今天,堅信守義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其次,項羽有高度自信的心理。

項羽設下鴻門宴 爲何劉邦卻沒死? 第2張

網絡配圖

項羽不殺劉邦也是建立在他對自身勇氣和實力充分自信的基礎上的。

鴻門宴發生時,項羽不僅攜鉅鹿之戰勝利之威勢,而且與劉邦實力懸殊(“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這種唯我獨尊、誰與爭鋒的氣勢,撼三軍,動天地。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眼裏,區區劉邦又豈在話下。

最後,項羽有仁而愛人的性情。

一般人認爲,項羽個性格殘暴、動輒殺人。但是,項羽還有至情至性的另一面。作爲一名橫刀立馬、馳騁疆場的武將,項羽本是性情中人,他不是政客,不像劉邦那樣惺惺作態,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高祖本紀》)項羽仁而愛人,敢愛敢恨,因此纔會有分食推飲的舉動,纔會見傷病者而落淚,纔會流傳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楚漢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爲也。’”(《史記·項羽本紀》)雖這想法幼稚,但愛民之心天地可鑑。

項羽設下鴻門宴 爲何劉邦卻沒死? 第3張

網絡配圖

也許,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還有政治上的考慮。在項羽看來,至少在當時劉邦還算不上是他的對手,如果隨意殺了有功的劉邦,會引起諸侯的不滿和恐慌,造成抗秦聯盟的瓦解。

而從“勇武”的角度,“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對於劉邦的到來,項羽定然高興。最重要的是,劉邦沒有讓項羽在將士面前食言。項羽也是懂得兵法的,而且不少,劉邦已經認罪,親自上門請罪來了,他怎能再打,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啊,他何樂而不受?這可是戰爭的最高藝術啊!

總之,鴻門宴上,項羽遲遲沒有下手,確實有上面說的個性因素、心理因素,也有雙方軍事力量強弱、人心向背等外界因。但不爭的現實是,項羽沒有把劉邦殺掉,以致留下後患,最終成爲千古之恨,誠爲可嘆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