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爲什麼要選擇遷都 遷都的原因和什麼事情有關

本文已影響2.26W人 

還不知道:孝文帝爲什麼要選擇遷都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孝文帝清楚的知道,要寫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將都城遷到中原,然後,他也清楚的知道,這必然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所以他便想出了一個南征的法子,而南征的真正目的便是要遷都洛陽。不過除了個別大臣之外,沒有人知道拓跋宏真正的心思。那孝文帝爲什麼要遷都呢?

孝文帝爲什麼要選擇遷都 遷都的原因和什麼事情有關

第一,平城經常乾旱,時有饑荒。平城地處黃土高原和蒙古草原結合部,氣候乾燥,經常乾旱,時有饑荒。而作爲京師的平城人口衆多且越來越多,但是自身的物資保障能力很差。不說別的,光是糧食的自給率就極低,而且越來越低,大部分都要從幾百裏甚至千里之外運來。而且平城不通水路,要靠人挑車拉,運輸成本很高。不光是人力,運糧食的車伕和牲口來回就要吃掉相當一部分糧食和飼料。因此早在七八十年前,北魏第二任皇帝即孝文帝的高祖明元帝時,就認真考慮過遷都到鄴城的問題。但是由於各種困難和反對的聲音——遷都又要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和大量其他房屋,許多大臣受賜的田地宅院都在平城一帶,不願遠遷等議論來議論去,不了了之。但是平城與近畿一帶的乾旱、饑荒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太和十年夏天因大旱而發生大饑荒,十一年春旱極其嚴重,甚至到了“野無青草”的地步。這次大旱一直旱到秋天。馮太后和皇帝拓跋宏下令讓老百姓隨意外出逃荒,任何關卡不得阻攔。這次因長期大旱引起的京師一帶極其嚴重的大饑荒,顯然是促使馮太后和拓跋宏決心非遷都不可的最後一根稻草。

孝文帝爲什麼要選擇遷都 遷都的原因和什麼事情有關 第2張

第二,平城地處邊塞,遠離中原,不利於統一天下。北魏建國之初,中原直到隴西一帶還存在好幾個割據方國,有的相當強大。平城四面皆有險可守。北可御柔然入侵,南可防其他割據政權進攻。南下奪取中原也還方便,將京師建立在平城,位置比較合適。但從太武帝統一北方後,要想對江淮一帶用兵,就有鞭長莫及之感。這裏遠在邊塞,離中原幾近裏,離江淮之遠就更不必說。若想渡過長江,統一天下,遠在平城顯然無法指揮。對於不斷擴大的疆域統治十分不利。秦漢以來還沒有一個強國的首都不在中原,像平城這樣離江淮這麼遠過。因此想要統一天下,必須遷都。

孝文帝爲什麼要選擇遷都 遷都的原因和什麼事情有關 第3張

第三,平城保守勢力強大,不利於進行重大改革。北魏建都平城已經百年,許多鮮卑貴族、大官的封地和家產都在平城或者附近的州縣。從太和七年開始的改革來看,這些人的阻力最大。因此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離開這裏,將京師遷移到文化發達、人們思想比較開明的中原去。

孝文帝爲什麼要選擇遷都 遷都的原因和什麼事情有關 第4張

拓跋宏要遷都洛陽會不會是在馮太后生前決定的呢?史書上沒有記載。小編認爲這應該是馮太后的主意,是她們祖孫早就商量好了的。因爲馮太后從小出生在長安,兒時的記憶往往使人倍感親切。長安是秦漢古都,處於富庶的關中平原,四面險塞,易守難攻。不過從交通和距離來看,不利於向南方發展,這一點不及漢朝的東都洛陽。洛陽便於利用黃河的水路入淮河,入長江。馮太后第二次臨朝稱制期間發生的幾次嚴重旱災,尤其是486年到487年的那次,一定給她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拓跋宏這個皇帝“事無鉅細,一稟於太后”。他格外孝順,遷都這麼大的事待三年國喪期滿就立即進行,證明此事絕對不會是太后去世後他一個人決定的,而是早在太后在世時,就已經議論多時,早就定下了的。如果一開始是他個人的主意,也絕不會不報告太后,徵得她的同意。所以拓跋宏這個名爲“車駕南征”實際上遷都的舉動,是要實現馮太后的遺願。除了極個別受到皇帝格外信任的重臣知道皇帝究竟想要幹嘛之外,其他人全都被蒙在了鼓裏。

孝文帝爲什麼要選擇遷都 遷都的原因和什麼事情有關 第5張

不早就被文明太后看好的任城王拓跋澄在朝堂和拓跋宏的一場爭執,就很能說明事先連他都不知道皇帝的真正用意。孝文帝早就下令,現在南方的齊國內部又大亂了,正是南伐的好機會,下令做各種準備。但是許多大臣貪圖安逸,不願出征,但又不便反對。有些大臣對於皇帝要調動幾乎全國的軍隊南伐的真正動機也有懷疑,可是又不敢明說。有一次朝議,讓大家討論南征計劃。拓跋宏先讓太常卿親自用龜甲佔ト,結果是比較吉利的。但是任城王拓跋澄出 來反對,說這個ト辭不能這麼解釋,不能說全是吉利。兩人辯論了 一會兒。拓跋宏臉一沉,發火了,他說:社稷是我的社稷,難道任城王想要讓大家灰心喪氣啊。拓跋宏很明顯是以勢壓人,這話有點殺氣騰騰,大戰前滅自家鬥志問死罪都行。哪知道拓跋澄一點也不害怕,說:社稷當然是陛下的社稷,不過我是社稷的臣子,參與顧問,所以我應該說出自己的心裏話。

孝文帝爲什麼要選擇遷都 遷都的原因和什麼事情有關 第6張

拓跋宏雖然心中不快,也沒辦法。只好自己找臺階下,說:那大家都說說自己的意見吧。後來又單獨召見拓跋澄,說剛纔自己是故意那麼厲害地說的,怕大家七嘴八舌壞了大事。拓跋宏對他說明平城爲什麼不能繼續做京師,爲什麼要遷都到中原。他說:平城這個地方是個適合打仗的地方,進行文治可不成。要在這裏移風易俗很難。而中原洛陽函谷關那一帶歷來就是建立王業的地方。拓跋澄一聽馬上就明白了,原來皇帝興師動衆地折騰南征是這麼回事,當即改變態度,表示大力支持。說陛下要統一天下,那是一定要到中原建都的,天下蒼生都會感到慶幸。拓跋宏說,平城一帶的北方人都依戀故土,忽然聽說要遷都,他們會害怕,可能引起動亂,所以我才說要南征。拓跋澄說,這種非常之事,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只要皇上決斷,那些人也不能怎麼樣。拓跋宏高興地說,任城王真是我的張良呀。

七月間拓跋宏降詔“中外戒嚴”。這個動作有點不尋常,因爲御駕親征向來用不着戒嚴。皇帝本來就親自帶着一大批軍隊,還戒什麼嚴!看來拓跋宏擔心有人趁他率軍外出的機會,在京師策反,於是先來個戒嚴震懾一下。也有人看出拓跋宏動靜這麼大可能不是真正南征,說不定有什麼其他目的,因爲八月南方的雨季還沒有結束,天氣還比較炎熱,不利於北方人作戰。而且一下子出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大軍,準備工作也遠遠沒有做好。於是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就對皇帝進行了試探。太尉拓跋丕啓奏,請皇帝把宮女都帶上,帶宮女當然就要帶夫人了。如果皇帝採納了此議,帶走夫人和一大批宮女,那就證明皇帝確實不是南征,恐怕是要遷都了。拓跋宏看穿了他的把戲,說現在馬上要打大仗了,哪有工夫說這些事情,這事以後再說。一下子就把他給頂了回去。

孝文帝爲什麼要選擇遷都 遷都的原因和什麼事情有關 第7張

十七年八月丁亥,拓跋宏到永固陵向文明太后神靈辭別。然後親自率領京師三十萬大軍,加上各地州兵共計步兵、騎兵一百餘萬,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南征。他把剛剛立爲太子、年僅十一歲的拓跋恂留在了京師平城監國。太子身邊有以拓跋丕爲首的一大批大臣輔佐。一千多裏地的事,大軍九月間就到了洛陽。天氣晴朗,豔陽高照。拓跋宏在洛陽巡視漢晉故宮遺址,對陪同他參觀的大臣們說:晉朝就是由於皇室德政不修,沒有搞好文治而早早滅亡的。他們的宗廟宮殿荒蕪毀壞到了這個地步,真讓我感慨不已。實際上拓跋宏是在教育大臣們要接受晉朝由於皇室內鬥、政治不修、吏治腐敗而亡的慘痛教訓。過了幾天他還接連參觀洛水上的大橋,巡視太學,觀摩著名的石刻經典。反正停下來休整休整,經過長途行軍疲憊不堪的官兵上下無不樂意。現在又下起雨來,最好就此長駐,別再往南去了。

孝文帝爲什麼要選擇遷都 遷都的原因和什麼事情有關 第8張

天氣好的日子拓跋宏不行軍,而是到處視察。如今大雨連日,他偏偏下令準備出發。可是皇帝遷都洛陽的決心早已下定,誰也不敢再冒險帶頭反對。李衝對皇帝說,現在既然決定洛陽爲首都,就要修復晉朝逃亡後毀壞了的宮殿,還要興建許多建築,供官員和眷屬使用。這樣才能發揮朝廷的功能。這麼多建築也不是一時可以完成的,且得建築一陣子呢。皇上可以委派大臣在這裏建設,眼下陛下不如先回北都平城去。這個建議當然首先會受到其他大臣的熱烈歡迎,他們巴不得皇帝回平城之後再慢慢勸他回心轉意呢。拓跋宏說,我正要到各地視察,還要到鄴城小住,那就派你在這裏總管新京師的興建工程吧。於是李衝就留下來總管新京洛陽的建設,後來有人懷疑李衝與拓跋宏是演的雙簧,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演得十分逼真。

孝文帝爲什麼要選擇遷都 遷都的原因和什麼事情有關 第9張

從事實發展的情形來看,拓跋宏和李衝演雙簧的可能性確實極大。爲了實現“經營天下,期於混一”的大業,非遷都不可。但是如果事先沒有幾個心腹幫助他謀劃,在關鍵時刻助他一臂之力,光靠他皇帝光桿司令也不成。拓跋宏知道要是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絕大多數人都會反對。所以他藉口南征,先弄成既成事實,然後再回來連軟帶硬地進一步說服他們。大臣們事先都只當是真的南征,打完仗就回家,家人、家產都在京師平城呢,留在洛陽的和跟隨皇帝出巡的,全都沒有遷都洛陽的思想準備。因此拓跋宏註定不可能那麼順利就成功遷都,最大的阻力恐怕來自於他身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