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遷都原因:北魏孝文帝遷都的背景與影響

本文已影響2.65W人 

北魏孝文帝遷都的歷史背景與影響

北魏遷都洛陽,絕不是孝文帝的個人意願可以決定。換而言之,在當時背景下,即使沒有孝文帝,北魏也可能會遷都的;而失去當時的背景,如果孝文帝一心想遷都,恐怕只會讓自己死的很難看。

北魏遷都洛陽,主要是建立在兩個原因之上。

第一、北方的柔然衰弱了。失去這個原因,遷都是絕對無法實現了。

關於柔然的衰弱,我們可以北魏遷都三十年後,涼州刺史袁翻所說的一段話看出來。“自從我國遷都都洛陽以來,柔然、高車兩國不斷相互吞併,開始的時候是柔然王被高車國所殺,不久後又是高車王被柔然國抓獲。自從柔然、高車兩國交戰以來,我國邊境地區已經幾十年沒有戰爭了。這實在是中原的幸事。”

如果失去這種背景下,北魏不要說無法遷都了,就算遷都成功了,恐怕也早就因爲政治、軍事中心分離太遠而很快滅亡。

我們常常認爲,帝國都城應該設在遠離強敵的地方。但我們常常忘了,如果帝國都城設在了遠離強敵的地方,那與強敵接壤的地方,還應該保留強大的軍事力量嗎?不保留強大的軍事力量,就意味着難以阻止強敵入侵;而保留着強大的軍事力量,就意味着帝國的政治中心與軍事中心相隔的太遠了。

孝文帝遷都原因:北魏孝文帝遷都的背景與影響

用北魏遷都來說吧。如果柔然依然非常強大,那帝國都城南遷後,帝國最主要的軍事力量,自然還得佈置在平城爲中心的地區。否則,面對柔然的入侵,帝國將會完全處於被動之中。

現在問題就來了,皇帝坐鎮洛陽城,那平城爲中心的強大軍事力量,讓誰來指揮、讓誰來控制?如果平城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權限太小,當地的軍事力量自然難以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如果平城城區的軍政長官權限太大了,當時的軍事力量就有可能漸漸尾大不掉了。

帝國都城設置在平城,自然不存在這種問題。但帝國都城一旦南遷洛陽,這種問題卻必須得考慮。

如果平城一線,依然需要駐紮帝國最主要的軍事力量。那以古代的交通、媒介能力,洛陽城顯然很難以長久的駕馭平城一線的軍事重鎮。

因爲北方柔然衰弱了,所以平城一線,並不需要駐紮帝國最主要的軍事力量了。在這種背景下,帝國纔有自信,在南遷洛陽後,依然有能力夠駕馭北方的邊防軍隊。

因爲北方的外患變小了,所以平城爲中心的軍事力量,相對於帝國的整體軍事力量,可以佈置的相對弱小一些。但是,就算如此,北魏帝國的滅亡,也與洛陽城漸漸無力駕馭平城爲中心的地區有關。北魏帝國的滅亡,是從邊鎮叛亂開始,最後整個帝國都被邊鎮地區的利益集團控制了。

第二個原因,顯然是因爲漢民族勢力的崛起了。失去這個原因,遷都也是絕對無法實現的。

在最初的北魏帝國中,因爲漢民族是被征服者,所以漢民族的影響力,是遠弱於鮮卑民族的。但漢民族有着龐大的人口基數,又有着文化上的優勢。而且當時的民族界限,並不是難以逾越的,換而言之,異族通婚遠比不同門第之間的通婚要普遍。在這種背景下,隨着時間的推移,漢民族在北魏帝國的影響力,自然是越來越大。

一切是顯然的,因爲自身的利益關係,漢民族成員自然大都會支持北魏遷都洛陽的,當然更會支持漢化運動。所以,隨着漢民族在北魏帝國的影響增強,這種類似的改革是在所難免的。

我們可以想象,在漢民族影響力非常有限的北魏初期,一個人如果敢提出全面漢化的口號,肯定會被打入萬劫不復之中的。因爲鮮卑豪門貴族不斷髮動侵略戰爭,是爲了征服更廣闊的地方,絕不是爲了改變自己的語言、文化、服飾的,更不是爲了有朝一日能與崔、盧、鄭、王等漢姓貴族平起平坐的。

因爲漢民族有着人口上的優勢,又有着文化上的優勢。所以隨着時間的推移,漢民族在北魏帝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當皇帝代表他們的利益,藉助他們的支持,趁勢加強皇權時,自然會變得相對容易起來。

人們支持、反對遷都洛陽的主要原因

因爲當時的北魏帝國,上層社會還是以皇族、鮮卑貴族爲主,所以帝國關於遷都的討論,主要是在皇族、鮮卑貴族之間展開。當然了,皇族普遍支持遷都,鮮卑貴族(包括宗室成員)普遍反對遷都。

那我們現在的疑問是,爲什麼皇族成員會普遍傾向於支持遷都,而鮮卑貴族(包括宗室成員),都普遍傾向於反對遷都呢?

傳統歷史對此的解釋,大約除了思想,還是思想。但真實的原因,卻顯然是利益。換而言之,支持遷都的人(包括孝文帝),都是因爲遷都代表他們的利益;而反對遷都的人,都是因爲遷都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漢民族普遍成員,都支持遷都城、並支持鮮卑漢化,這自然很好理解。因爲,這一系列政策,都意味着漢民族的地位上升。事實上,北魏遷都洛陽、鮮卑漢化,主要是因爲漢民族在北魏帝國的影響增強了,失去這種原因,誰也無法讓北魏帝國徹底漢化的。

孝文帝爲什麼會極力推動鮮卑漢化呢?我們不排除,這是因爲他仰慕漢民族文化,但更主要的原因,卻顯然是因爲他需要在此過程中加強皇權。

孝文帝遷都原因:北魏孝文帝遷都的背景與影響 第2張

我們知道,孝文帝在遷都洛陽、讓鮮卑漢化的過程中,曾下令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這都是鮮卑大族,漢化後的姓氏),擁有漢民族盧、崔、鄭、王四姓一樣的地位。換而言之,他們都是第一等的貴族。

表面上,孝文帝對這鮮卑八大姓非常優厚。但是,只要我們仔細一看,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

最簡單而言,上述鮮卑八大姓是什麼人?這些家族的成員,曾經封王、封公的人多的是。區區漢民族的盧、崔、鄭、王四姓,哪有資格與他們相提並論?

再簡單而言,上述鮮卑八大姓是什麼人?北魏帝國就是以他們爲中心創建起來的,現在讓他們與被征服地區的豪門貴族平起平坐,這叫什麼事?

從這層意義上,孝文帝遷都漢化的過程,就是打擊、壓制北魏鮮卑豪門貴族的過程。當然了,這也就是穆、陸兩大姓代表人物穆泰、陸叡,起兵叛亂的主要原因。穆泰、陸叡造反的理由非常簡單,因爲孝文帝所任用、親近的人都是漢民族成員。宗室成員拓跋丕介入叛亂的主要原因,顯然也是如此的。

在遷都之前,孝文帝就頒佈了一條政策,那就是拓跋珪一系之外的成員,都不得封王,當然了已封王的,現在都降級爲公,曾經爲公的,都降級爲侯。而在北魏帝國,不是拓跋珪一系也能封王的人,無非是北魏前期(北魏建立之前)的代王子孫,或是上述八大姓中的代表人物。

北魏孝文帝遷都,無非就是藉助漢民族成員的支持,繼續壓制拓跋圭一系之外的鮮卑豪門貴族。當然了,反對孝文帝遷都城的力量,主要也就集中在上述利益集團。這些人反對孝文帝遷都、漢化,並不是因爲他們思想上無法接受這些事,而是因爲遷都漢化的過程,就是他們既得利益一點點喪失的過程。

因爲孝文帝遷都漢化的過程,就是皇族勢力擴張的過程,所以皇族成員(尤其是近支皇族成員)自然都積極支持遷都洛陽了。

北魏在遷都之前,帝國的領銜主角,幾乎沒有皇族成員。元丕在馮太后時期地位很重要,元丕雖然也是拓家族的成員,但元丕顯然不是拓跋珪一系的成員。換而言之,元丕與北魏皇帝的親緣關係非常遠。拓跋珪是孝文帝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這說起來是不是有點繞口了?元丕的祖先與拓跋珪,都不是直系親屬,元丕與孝文帝的親緣關係有多遠,我們可想而知了。

在孝文帝遷都洛陽的過程中,北魏帝國的領銜主角,幾乎是清一色的皇族成員。北魏在遷都洛陽後,似乎進入了兩晉南北朝的政治常態中;換而言之,皇族勢力非常強大,當然了皇族內鬨也非常慘烈。而帝國也因此,漸漸顯現出了衰敗的影子。

既然遷都的過程,就是皇族勢力擴張的過程,皇族成員自然會團結在北魏皇帝身邊,支持皇帝把這種改革進行下去。

在北魏整個遷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人們支持或反對遷都漢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爲利益,而與什麼思想沒有多大的關係。

漢民族成員自然普遍會支持遷都,支持鮮卑民族漢化。因爲這個過程,意味着漢民族整體地位的上升。

宗室成員、鮮卑豪門貴族自然都反對遷都、反對鮮卑民族漢化。因爲這個過程,意味着他們的政治、經濟地位整體下降。

皇帝、皇族成員自然支持遷都,鮮卑民族漢化。因爲這個過程,意味着皇權、皇族勢力的擴張。從這層意義上,北魏遷都、鮮卑漢化的過程,就是北魏皇帝(包括皇族)藉助日益崛起的漢民族力量,壓制鮮卑豪門貴族的過程。

鮮卑民族漢化早已開始了。因爲漢民族佔據文化上的優勢,所以鮮卑上層社會漢化早已非常普遍了。這是孝文帝讓鮮卑漢化可以實行的重要基礎。

單純的漢化本身,只要不涉及切身利益,鮮卑上層對漢化並不會太強烈排斥的。宗室成員、鮮卑豪門貴族反對這一切,主要是因爲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太多的損害。所以同樣是鮮卑血統,因爲漢化無損皇族成員的利益,相反代表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就普遍支持漢化。而漢化損害了宗室成員、鮮卑貴族的利益,所以他們就對遷都持反對態度。

孝文帝遷都原因:北魏孝文帝遷都的背景與影響 第3張

北魏帝國都城可以順利南遷。主要是因爲孝文帝得到了皇族成員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漢民族的普遍利益集團支持。因爲在這個過程中,利益真正受損的只是鮮卑豪門貴族;所以他們會對遷都報以各種形式的反對(或拒絕合作,或是公開反對,甚至武裝叛亂),卻終究無法阻止北魏遷都實現。

人們對孝文帝遷都最大的詬病,就是孝文帝通過法律的形式把門第制度固定了下來。最經典的就是孝文帝用法律的形式承認,鮮卑八大家族(穆、陸、賀、劉、樓、於、稽、尉)與漢民族四大家族(崔、盧、鄭、王)四大家族,是一等貴族,所以他們的子弟在分享帝國權力時,擁有優先權。

事實上,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孝文帝遷都只是爲了加強皇權。所以只要有利於加強皇權,好的東西,孝文帝會推行,不好的東西,孝文帝一樣會推行。比如,這種門第論、出身論、身統論,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是飽受世人非議的東西,但孝文帝依然堅定不移的推行它。

尊崇門第論、出身論、血統論。一方面,可以打擊鮮卑豪門貴族的既得利益(把鮮卑豪門貴族降到了漢豪門貴族同等地位);另一方面也承認了鮮卑豪門貴族的既得利益(他們依然在帝國的權力分配中擁有優先權)。這自然可以緩和鮮卑豪門貴族對孝文帝加強皇權的反抗。

尊崇門第論、出身論、血統論,從另一方面,也明確了尊重、提高漢豪門貴族地位的態度。這自然可以刺激漢豪門貴族支持孝文帝加強皇權。爲了讓漢豪門貴族徹底站在自己一邊,孝文帝自己在崔、盧、鄭、王四大漢族豪門中,各選取一個女子當老婆。並且給自己幾個弟弟,一人選了一個漢族豪門的女子當老婆。

太子元恂之死

在皇族成員普遍支持遷都的背景下,太子元恂竟然公開反對遷都。這是爲什麼呢?傳統歷史的解釋,自然是因爲太子元恂不理解遷都漢化的偉大歷史意義。所以纔會公然反對遷都、漢化,甚至不惜捲入叛亂之中。但真實的情況,我們顯然還得皇帝、太子的矛盾之中尋找答案。

在分析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得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帝積極推動遷都,太子卻公然反對遷都,這是一件什麼性質的事?它意味着什麼?

一切是顯然則易見的,這是標準的路線鬥爭。皇帝代表着一條路線(支持遷都漢化),其背後有着衆多利益集團支持。而太子也代表着一條路線(反對遷都漢化),其背後同樣有着衆多利益集團支持。

路線鬥爭,是政治鬥爭中最殘酷的鬥爭;也是最難調和的鬥爭。因爲這種鬥爭,牽涉到以後大家跟誰走的問題;因爲這種鬥爭背後,關係着無數人的切身利益。

太子絕不是傻子,所以這種行爲意味着什麼,太子自然非常清楚。從這層意義上,太子在反對遷都漢化本身,就證明他已有了挑戰皇權的念頭。

當帝國走到一個岔路口時,皇帝認爲應該朝左走,太子卻認爲應該朝右走。皇帝率領一部人朝左走,太子卻率領一部人朝右走。這是什麼性質的事?這是公然造反啊!

太子爲什麼會做出這種選擇呢?我想,主要是因爲北魏帝國上層社會,反對遷都漢化的力量,當時還佔據主流。

孝文帝遷都原因:北魏孝文帝遷都的背景與影響 第4張

因爲漢民族佔據人數上的優勢,文化上的優勢,所以隨着時間的發展,漢民族勢力在帝國的影響力自然會越來越大。但北魏帝國,畢竟是以鮮卑民族爲中心構建起來的,所以在遷都之前,整個帝國上層社會,還是以鮮卑勢力爲主體的。

因爲種種原因,北魏帝國領銜主角,通常都不是皇族成員(拓跋圭一系),所以遷都之前,整個帝國上層社會,還是以皇族之外的鮮卑貴族勢力爲主體。

在這種背景下,在孝文帝最初推動遷都時,整個上層社會自然是反對派佔據上風。但遷都代表着普遍漢民族利益羣體的利益,也代表着皇族成員的利益,而且他們的力量正處於上升狀態,所以遷都作爲一種社會潮流,是不可遏制的。

但反對遷都的力量,卻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阻止遷都漢化的進程,甚至希望逆轉這種社會潮流。

反對遷都漢化的力量,反對遷都漢化時,大約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就是溫和的方法,那就是在思想理論層面上,試圖證明遷都漢化是沒有出路的。另一種方法,自然就是激烈的方法,那就是公開阻撓遷都、漢化,甚至不惜發動武裝叛亂。

孝文帝對待他們的這些方法,自然也是兩種方法。一種方法,自然是從思想理論層面上,證明遷都漢化代表歷史潮流,代表北魏帝國的根本利益。另一種方法,自然就是堅決打擊用武力反對遷都、漢化的行爲。

在這種背景下,反對遷都漢化的力量,自然會進行種種聯合,希望讓孝文帝看到反對遷都的力量有多強大。而太子應該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被這股力量拉攏了。

這是標準的路線鬥爭,哪條路線會勝利呢?誰也不知道,大家都是隻是基於自己的利害關係,選擇應該站在哪一邊;大家只是基於自己對結果的判斷,選擇應該站在哪一邊。

太子應該站在哪一邊呢?基於皇帝與太子的共同利益,太子自然應該站在孝文帝一邊;但是基於皇帝與太子不可避免的矛盾,太子就有些難以選擇了。

在這種背景下,反對遷都的力量,自然會通過各種渠道遊說太子。遊說的言詞大約是如此的,遷都漢化是沒有出路的,你的父皇一意孤行,是絕不會有好結果的。反對遷都漢化的聲音是帝國的主流聲音,如果你願意代表這股潮流,你就可以成爲新一任皇帝;如果你想和你父親逆時代潮流而上,恐怕對誰也沒有好處。

我想,能讓太子公然反對遷都漢化的原因,只能是這樣一種原因。因爲在這種標準的路線鬥爭問題上,太子(未來的皇帝)公然站在皇帝的對立面,本身就證明他已做好了搶班奪權的準備。一切是顯然的,如果支持遷都漢化的勢力佔據上風,太子就是死路一條;如果反對遷都漢化的勢力佔據上風,孝文帝最好的結局,恐怕也就是提前退休,結局再差點,恐怕就會死於非命。

孝文帝廢了反對遷都的太子,又鎮壓了反對遷都的鮮卑貴族叛亂。這兩輪鬥爭,表面上是政治、軍事上的勝利。但是透過這兩次鬥爭的過程,人們大約已可以清晰的看到,遷都漢化的潮流是不可逆轉的。如果反對遷都、漢化的力量,真如某些人想象中那樣強大,那太子領銜反對遷都,穆、陸兩大豪門代表人物公然領銜叛亂,就絕不會那樣輕易的被挫敗了。

而且,孝文帝只是壓制了鮮卑豪門貴族的既得利益,並沒有從根本上損害鮮卑貴族的既得利益。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孝文帝推崇門第制度看出來。所以,普遍的鮮卑豪門貴族在這兩輪鬥爭失敗後,終於不再堅持反對遷都漢化的態度了。

遷都洛陽對北魏的影響

遷都洛陽,意味着北魏的軍事、政治重心大舉南移了。這本身就意味着,在後來的南北戰爭中,北魏會對南朝擁有更大的軍事優勢。而當時又趕上南朝的齊、樑交替,所以北魏與南朝開戰後,所擁有的軍事優勢就更明顯了。

元恪之後來會被稱爲宣武帝。是事出有因的。

北魏帝國的疆域,在宣武帝手中被一再擴大。在宣武帝時期,北魏帝國幾乎年年南伐,而且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但這種勝利,對北魏帝國而言,是幸還是不幸,實在難以說清楚。從開疆擴土而言,這自然是幸運的。因爲它讓北魏的疆域更大了。但從戰略而言,他卻讓北魏陷入了無休無止的戰爭中無法自拔。

孝文帝遷都原因:北魏孝文帝遷都的背景與影響 第5張

北魏帝國都城在北方時,南部邊疆有廣闊的中原地區作爲緩衝。所以北朝與南朝之間相對容易保持和平。

北魏帝國在遷都前,北魏向南推進,一般不會越過淮河,因爲一旦越過淮河,就意味着北魏有些鞭長莫及了。所以北朝制訂南伐目標時,通常不會制訂的太遠、太大,因爲制訂的太遠、太大,就是能奪取,也是無法鞏固的。

北魏帝國在遷都前,因爲南朝可以輕易保住淮河一線,再向北稍開拓一點緩衝區,就會在北部邊防上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南朝大舉北伐的動機,也不會難以抑制。

但是,當北魏帝國遷都洛陽後,它很快就佔據了淮河以南的重要城池,並且牢牢的佔據着這些地區。北魏帝國的這種勝利,對於南朝而言,顯然是無法接受的。因爲如果坐視這種事實,就會讓自己北部邊防線漸漸退到長江一線。而真的退到了長江一線,那南朝與北朝相比,就無法相提並論了。在這種背景下,南北朝之間的關係自然是越來越緊張。

一方面,北朝沉醉於這種勝利中,所以在此基礎上,依然會不斷繼續向南開拓疆域。另一方面,南朝無法接受這種事實,所以自然會試圖收復相關的失地。於是在北魏遷都洛陽後,南北朝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幾乎就沒有停歇過。

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拖垮北魏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傳統歷史書,很少強調這方面的原因。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大規模的戰爭意味着帝國的財政開支增大,有意無意會增加帝國的財政負擔。而財政負擔的加大,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遷都洛陽,對北魏的第二個影響,就是讓中央政府對北部邊疆地區,漸漸鞭長莫及了。最後的直接惡果,就是北部邊疆地區政治局勢惡化,最後導致無休無止的叛亂。

北方六鎮[注]的叛亂,自然是因爲衆多原因促成的。但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顯然是因爲帝國軍政中心大舉南移了。

隨着帝國都城的大舉南移,帝國政府對北部邊防地區的重視程度自然會下降。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如果帝國都城在平城,那當北部邊防地區出現大規模的天災、人禍時,帝國政府自然會及時察覺,並且會進行積極的善後工作。因爲在帝國都城附近出現了問題,帝國中央政府自然不敢掉以輕心。但當帝國都城南遷到洛陽後,當北部邊防地區出現相關問題時,帝國中央政府自然很容易的報以某種麻痹。而當事態越來越惡劣時,局勢已難以挽回了。

北魏遷都北魏帝國的第三個影響,就是它讓北魏帝國在最後關頭,無法做出大規模的戰略調整。

我們知道,以洛陽爲中心的中原地區,是一個四戰之地。只要北方陷入混亂後,洛陽就會成爲一塊雞肋。換而言之,就是把洛陽擺在那裏,讓某個實力派去佔據,這個實力派通常也會猶豫再三,並選擇放棄它的。並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劉聰、劉曜、石勒、苻健、桓溫都不會親自坐鎮洛陽看出來。並於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爾朱榮、高歡、宇文泰都不會親自坐鎮洛陽看出來。

孝文帝遷都原因:北魏孝文帝遷都的背景與影響 第6張

從這層意義上,如果北魏帝國依然定都在平城,當南部邊防線出現了問題時。最差的結果,無非是讓南朝進入中原地區,無非是北魏退回黃河以北。說得毫不誇張點,就是北魏把中原全部丟失了,北魏帝國還是北魏帝國。因爲北魏退出中原地區,並不意味着南朝可以接管中原地區;因爲失去中原地區的北魏,依然還是一個與南朝對等的帝國。因爲在南北對恃中,中原從來都是一塊巨大的緩衝區、游擊區。

但是,當北魏遷都洛陽後。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黃河以北出現了問題,那北魏隨時都會磚崩瓦解的。因爲黃河以北一旦出現大亂,帝國憑藉中原那種四戰之地,想控制北方就難之又難了。到時,北魏就不再是北魏了。

如是帝國都城在平城。那當北方出現問題時,北魏就可以適當收縮南部防線。總而言之,它可以選擇全力經營北方。

但是帝國都城設在了洛陽,那不論北方局勢有多麼惡化,北魏也必須得死守着黃河以南地區,因爲帝國都城就在黃河以南。在這種背景下,他自然無法執行重北輕南的戰略改變。

這種兩線並重的格局,會讓北魏帝國只能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中。在這種背景下,北魏帝國的主要軍政資源,在北方被叛亂勢力不斷滲透、蠶食,在南方被南朝不斷滲透、蠶食,當這一切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北魏就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

於是,當爾朱榮把洛陽中央政府官員集中起來屠殺後,整個北魏帝國竟然連一點反對的聲音都無法發出來了。因爲整個北魏帝國,當時已名存實亡了。否則,爾朱榮敢這樣無視中央政府的權威,肯定會讓他陷入董卓一樣的局面。換而言之,各地實力派都會高舉保衛皇權的旗號紛紛趕往洛陽。

遷都洛陽,對北魏帝國本身,自然是存在着衆多弊端。但遷都洛陽,對歷史的影響卻顯然是積極的。換而言之,它推動了南北民族之間的融合;也促進了中國歷史疆域的統一。這次遷都,使胡漢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自然使南北戰爭的民族因素變得模糊起來。當隋帝國率軍征服江南時,我們從歷史上,已很難看到漢民族被征服的傷痛了。

遷都洛陽,對北魏有兩個積極影響。

第一,遷都洛陽,意味着北魏對南朝的軍政優勢加強了,使北魏可以更容易的向南開疆擴土。當然了,與此伴隨的消極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爲這意味着,北魏與南朝的矛盾越來越難以調和,最後把北魏拖入南部的戰爭泥潭中難以自拔。甚至而言,北魏後來很快滅亡了,也是因爲此造成的。因爲無休無止的大規模戰爭,會讓帝國財政負擔增大,而這顯然會刺激一系列社會問題。

第二,遷都洛陽,使北魏暫時擴張了皇權。但與此相伴隨的消極的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隨着皇權的擴大,皇族勢力也擴大。於是,北魏帝國有意無意的進入了當時最流行的政治模式。而從晉武帝開始的歷史就證明,皇族勢力巨大的帝國,通常總是非常不穩定的。整個兩晉南北朝,壽命比較長的帝國有兩個,一個是北魏,一個是東晉,而這兩個帝國的皇族勢力,在普遍時期都是相對弱小的。

[注]:北魏六鎮,是指北部邊防地區的六個軍鎮。自東而西分別是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太子元恂之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