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后是什麼人?獨自支撐齊國14年,卻養了個傻兒子

本文已影響1.45W人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君王后的故事。

君王后是歷史上有名的女諸葛,她是戰國末代齊王建的生母、齊襄王的王后。根據《戰國策》的記載,君王后本姓後,是太史敫的女兒,由於她姓氏特殊,當了王后之後,又不能叫“後後”,所以後人稱她爲:君王后。

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齊湣王被援齊的楚將淖齒所殺,兒子田法章流落齊國邊城莒邑,改名換姓在太史敫家幫傭謀生。田法章長得帥,渾身上下遮不住的貴族氣質,讓太史敫的女兒大爲傾慕,動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心思,私下裏常接濟衣食與法章,二人很快墜入愛河,如膠似漆地偷嚐了禁果。

後來,齊國舊臣不甘被燕國統治,設法找到了法章,並擁立他爲齊王,這也就是後來歷史上的齊襄王。再後來田單先是用反間計令樂毅奔走趙國,在燕國換將領之後,他在即墨城用火牛陣大敗燕軍,並乘勢追殺逃兵,順勢收復失地幾十座城池。復國後的齊襄王封妻子爲王后,入主後宮。

君王后是什麼人?獨自支撐齊國14年,卻養了個傻兒子

但是,因爲當時君王后和田法章私自在一起的事情,並沒有得到王后父親的認可,在古代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君王后當時的行徑可以算得上是離經叛道。因此,君王后的父親太史敫甚至揚言要和女兒斷絕父女關係,他指責女兒:“無媒而嫁,非吾種也,污吾世矣”。言辭激烈,字字誅心,但君王后並沒有因此怪罪父親,之後對待父親越是孝順恭敬。

齊襄王在位十九年,沒多少建樹,但骨頭很硬,是個起而行之的實幹家,外交上頗爲強勢,以至於邊境始終不太平。《史記》就記載了三次小規模戰爭,如“(趙惠文王)二十五年,燕周將,攻昌城、高唐,取之。”“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齊襄王)十四年,秦擊我剛壽。”復國不久,需要休養生息,老打仗怎麼行啊?前265年,襄王病逝,田建繼位。

田建當時年紀還小,君王后當之無愧成爲了龐大而虛弱的齊國領導人。在君王后執政期間,曾經發生過幾件大事,讓很多人對於這位傳奇女性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第一件事發生在齊襄王病危之時,當時趙國君主,趙惠文王剛死,一面要應對秦國的攻伐,而燕國又在趙國的後院防火,形勢非常緊張,於是就發生了非常有名的歷史故事,“觸龍說趙太后”。趙太后找齊國搬救兵,這時候齊國真正掌權的人就是君王后,君王后於是乎提出條件,“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長安君是趙太后最疼愛的小兒子,哪捨得呀!幸虧觸龍老成謀國,曉以利害,長安君才成行,從而化解了一場軍事危機。

還有一件事,印證了君王后的外交手段。《史記》記載君王后的外交,用了七字方針:“事秦謹,與諸侯信。”

君王后是什麼人?獨自支撐齊國14年,卻養了個傻兒子 第2張

“謹”,小心、慎重也。面對強秦,打不過暫也不能硬碰硬,所以儘量避免何秦國發生證明衝突。而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秦國即便想要攻打齊國,也需要借道,本身不符合秦國當時遠交近攻的政治策略,所以,君王后此舉對於齊國和秦國兩廂都是有益的。

“信”,誠實、不欺也。意思就是說,齊國在和其他諸侯國交往的時候要注重信譽,一旦答應的事必定辦法,假如無法辦到,也不會答應,在那個時代朝令夕改,能做到這一點很不簡單。而這個方針的聰慧之處在於,爲了不失信,只能少答應;還有個潛臺詞,叫“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十數年的修修補補,齊國又逐漸恢復國力,重新成爲“地方數千裏,帶甲數百萬”的大諸侯國。這,引起了當時的唯一超級大國——秦的不安。一次,秦王派使者送給君王后一副玉連環,並帶着詭譎的笑容說:“聽說齊國多智謀之士,不知道能否解開此環?”君王后拿着雕琢在一起的玉連環向羣臣詢問,羣臣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如何解開這玩意。政治閱歷、經驗極其豐富的君王后十分清楚:擺在面前的決不是玉連環,而是秦國的試探、挑釁、挑戰。秦、齊幾百年來都是諸侯國中的大國、強國,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一個在最西,一個在最東,相隔遙遠,未直接發生過大規模戰爭,彼此對對方的底細還不十分清楚。在趙、魏、韓諸國被秦國打得節節敗退,爭相割地而事秦,諸國已成秦的囊中之物的時候,一個強大的齊國必然成了秦國的眼中釘、肉中刺。由於尚未摸清齊國的根底,便借“解環”爲名一探虛實!君王后清楚:玉連環是雕琢在一起的,本身就是一個整體玉件,不破壞,怎麼解?滿朝文武無人解得此環,又不能承認齊國無法解開玉連環,怎麼辦?秦使似乎也看到了齊國的“死結”而越發得意洋洋、不可一世。就在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現了:只見君王后拿起錘子,朝玉連環狠狠砸去,把玉連環砸得稀爛, 然後平靜地對秦使說:“已經解開了”。

君王后是什麼人?獨自支撐齊國14年,卻養了個傻兒子 第3張

秦國使者頓時呆若木雞。從此之後多年,秦國再未對齊國越“雷池”一步,直至君王后去世。

但是可惜的是,君王后的兒子並沒有繼承母親的智慧。

公元前249年的一天,君王后病危,她將兒子叫到身邊說:“大臣之中有一個人可委以重任。”齊王建接下來不是問母親此人是誰,而是對他媽說:“等一下,我去拿筆和簡記一下。”等他拿來筆和簡時,君王后卻對他說:“我已經忘記是誰了。”

這個事情一度被傳爲笑談,齊王建的愚蠢和母親的精明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試想,君王后如何會忘記呢!大概只是覺得兒子愚魯至此,即便是告訴兒子這個人是誰,以他的智力也未必能夠掌控這個人,兒子只能是唯此人馬首是瞻、言聽計從,難保此人不專權禍國。與其這樣,不如不給兒子這根柺杖,也許他能學會獨立行走。順其自然吧!興也罷,亡也罷,都是天意,!

獨木已折,大廈必傾。果不其然,君王后死後不久,齊王田建在舅舅後勝等人的蠱惑下“入秦朝覲”被扣,在鬆、柏之間飢寒交迫而死,齊國滅亡。

縱觀君王后波瀾壯闊的一生,史書上雖然只留下寥寥數筆,但其豐功與敗績同在,成功與失敗同存的傳奇經歷,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無盡的沉思、無盡的感嘆......

君王后智力情商都非同一般,但是她的兒子卻絲毫沒有父母的風範,反而成長爲一個懦弱無能的人,當然不能說君王后沒有好好培養兒子,可見父母聰明絕頂,兒子卻也並非都能遺傳到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