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鍈:晚清名臣張之洞的父親,創造了“加油”這一詞

本文已影響3.1W人 

“加油”這個詞怎麼來的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晚清名臣張之洞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詳。今天我們說說張之洞父親的故事。

張之洞父親叫張鍈,字右甫,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於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張鍈出身低級官宦之家,從小就發奮讀書,可是運氣不大好,1813年考中了舉人後,就再也沒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連續6次參加會試都名落孫山,鎩羽而歸。

好在那時候屢試不第的舉人們,還有機會參加大挑考試,以此進入官場。於是,張鍈參加了1826年的大挑考試,被選爲知縣放任。

那一年,張鍈35歲。

張鍈一無家世,二無背景,因此被外放到貴州當知縣。清朝時期,貴州屬於貧苦之地,經濟落後,沒啥油水,許多人哪怕是當官都不願意來貴州。張鍈來到貴州後,卻幹得津津有味,知縣一職一干就是10多年,也毫無怨言。由於爲政清廉,治理有效,張鍈又被提拔爲知府,這一干又是10多年。1855年,64歲的張鍈升任爲正四品的貴東道道員。第二年,張鍈病逝於貴東道道員任上,時年65歲。

就這樣,張鍈波瀾不驚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除了爲清朝生育了一個了不起的棟樑張之洞。

其實,張鍈是一個頗有能力的官員。

清朝晚期的貴州,雖然貧窮落後,卻盛產土匪,以至於匪患成災,讓當地民衆苦不堪言。地方官員也惹不起這些土匪,沒幹多久就主動申請調離崗位。

張鍈:晚清名臣張之洞的父親,創造了“加油”這一詞

張鍈在貴州擔任知縣、知府期間,嚴厲打擊土匪,處事果斷迅速。他爲了摸清楚土匪的情況,多次到匪患最嚴重的地方去實地調查。在瞭解到詳細的匪情後,張鍈及時向雲貴總督進行彙報,雲貴總督又奏報朝廷,經與兵部商議後,調荊州將軍蘇勒芳阿前來貴州剿匪。

蘇勒芳阿來到貴州後,認真聽取張鍈的建議,採取誘攻的方式,攻陷了土匪的老巢。怎麼處理俘獲的土匪呢?蘇勒芳阿將匪首全部處決,普通匪卒則全部釋放,允許其回家務農。這樣一來,當地匪災得到了平息,還了老百姓安寧的環境

張鍈是一個讀書人,非常重視教育事業。

1841年,張鍈升任興義知府。當時,興義城舉行院試的地方在城外,已經破爛不堪。張鍈爲方便童生參加院試,與府屬各州縣商議,計劃在城裏修建一座新的試院。修建新的試院,當然是好事,可錢從哪裏來呢?張鍈多年任職知縣,省吃儉用積攢了1000兩銀子,他全部拿出來,投入到修建工程裏。

在張鍈的帶動下,興義城的士紳商人紛紛慷慨解囊,一共籌措了30800兩銀子,建成了新試院。新試院規模宏大,佈局精巧,有房舍209間,能夠容納1000多名童生參加考試。

張鍈:晚清名臣張之洞的父親,創造了“加油”這一詞 第2張

新試院建成了,得有讀書人來參加考試啊。在古代,讀書是一件很燒錢的事情,貴州人窮,許多人根本就供不起孩子讀書。張鍈便拿出一部分公田出租,將所得的租金用於解決學生的燈火費、試卷費和教師聘用費,極大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求學、讀書之風開始盛行起來。

張鍈在安龍當知府時,經常在夜裏派兩個差役在全城巡邏。幹什麼呢?他們一個提着燈籠,一個挑着桐油簍,遊走在大街小巷。遇到有讀書人挑燈夜讀時,便爲他將燈盞加滿油。

張鍈:晚清名臣張之洞的父親,創造了“加油”這一詞 第3張

這樣的事情,張鍈幹了13年,不管天晴下雨,夜夜如此。安龍的老百姓非常感動,從此更加努力學習,不辜負知府大人的厚愛。

在張鍈的悉心栽培下,安龍文風大盛,在10餘年間考取進士2名、貢生8名、舉人20餘名。

不僅如此,張鍈爲讀書人添加燈油的故事,逐漸演化成一個詞語“加油”,沿用至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