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祭竈節是怎麼來的?關於祭竈節有哪些傳說?

本文已影響1.11W人 

祭竈節,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爲小年、謝節、竈王節。祭竈的傳統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俗稱爲“送神”,琉球語稱爲“御願解”。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這天晚上要放鞭炮。據說每年年底,竈君、太歲神與民間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尤其竈君會向玉帝稟告人間善惡是非,作爲對人類獎懲報應的依據,故人們大多在此時奉拜家中諸神與竈君。

傳統節日祭竈節是怎麼來的?關於祭竈節有哪些傳說?

來由傳說

傳說農曆臘月二十三夜是竈王爺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竈日”之語,和“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三日去,除夕夜更來”的對聯。這天或提前,家家戶戶都跑到街頭買回用玉米或小米專制的“祭竈糖”,於晚上敬獻祭竈,意爲糊竈王爺嘴,免得上天瞎彙報。

同時燃鞭放炮送竈神。祭竈用罷的祭竈糖,一般都與炒玉茭攪在一起握成糰子,分發給家裏的小孩或大人吃。按傳統觀念,祭竈日爲新年的前奏。

清朝後期北方延續流傳口訣是:二十一,送閨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灰刺(即打掃衛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趕集(也有叫小圪擠,即碾上碾米麪的);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饃);二十九,打壺酒;三十,牆上貼上胖孩;初一,撅的屁股作揖。

傳統節日祭竈節是怎麼來的?關於祭竈節有哪些傳說? 第2張

其實,祭竈的風俗由來已久。民間祭竈,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竈。造也,創食物也。”竈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爲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據我國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竈,謂竈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禮記.月令》雲:“祀竈之禮,設主於竈徑。”竈徑即竈邊承器之物,以土爲之者。那時祀守被列爲五祀之一。《戰國策趙策》雲:“復滌偵謂衛君日:臣嘗夢見竈君,”唐羅隱送竈詩亦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竈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

可見兩千多年前已有祭竈之禮,且歷代相沿成習,一般都是臘月24這天。顧名思義,“送竈”就是要送走竈王爺。竈王爺在人間爲一家人辛辛苦苦照看了一年的日常,到了年終的時候需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稟告這一家人整年的善行或惡行。

傳統節日祭竈節是怎麼來的?關於祭竈節有哪些傳說? 第3張

玉皇大帝再根據竈王爺的稟告,對其進行綜合對比,然後擬定這一家人下一年的吉凶禍福的運程。所以竈王爺回宮所言之事對一家人來說有着重大的關係。人們都希望這位當家之主能在天上多多爲自己和家人美言幾句,因此民間也就流傳着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要用飴糖和麪做成的糖瓜來供奉竈神。

因爲這種糖瓜非常有粘性,百姓們希望能把竈王爺的嘴粘住,回宮稟告時只能說出好聽的話,壞事則一概不提,以此換來下一年的好運程。著名文學家寫過一篇《送竈日漫筆》,其中提到:“竈君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

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竈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這裏提到的“膠牙餳”就是“糖瓜”,各地名稱不同而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