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辭官歸隱,原因真的是爲了明哲保身嗎?

本文已影響2.15W人 

中國有句古話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可中國也有一句古話叫:“一代不如一代”。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他祖上三代那可是極爲顯赫,曾祖,祖父兩個人輔佐了五個韓王,父子倆霸佔住韓國的宰相之位近九十年。

他父親雖然命途多舛,但是也天資聰穎,而且大丈夫能屈能伸,知進知退,終成大漢王朝不可替代的開國功臣。可是到了他這一代,卻只能去做更夫。

此人叫張不疑,實在不熟悉的話,他的父親叫張良,張良的張,張良的良!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張良辭官歸隱,原因真的是爲了明哲保身嗎?

爲什麼會墮落的這麼快呢?這事情還是從他的父親說起比較好。大漢王朝姓張的開國功臣不算多,但是張良算一個。

張良此人,歷史上有很高的評價,說的最多的就是張良在漢王朝建立後如何全身而退的事蹟。張良之人,說起功勞絲毫不比同期的韓信蕭何差多少。

但是張良韓信蕭何終因爲功高蓋主目中無人而被不得善終。唯獨張良卻能夠很僥倖的得以善終。

再加上許多小說和影視劇的演繹,張良的計謀更是被傳的神乎其神,所以大家都會對張良的聰明絕頂另眼相看。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

張良拒不受功,並不是他聰明絕頂明哲保身,而是因爲他做了一件事情,覺得自己愧對劉邦,甚至於連功都不敢領。

張良的善終也不是因爲他聰明,而是劉邦有意要放他一馬。但是劉邦也只是放他一馬,並不會放他第二馬。

前文中說道,張良祖上世代在韓國爲官,對韓王是忠心耿耿。不料的是,韓國被秦國滅了。而張良的父親那時已經病故,張良還尚且年輕連官都不是。

但是張良對韓國的忠心是滲透到骨子裏的,甚至於不惜代價組織民間團伙行刺過秦王贏政,但是效果卻不是太好。

後來,項羽劉邦起兵抗秦,張良走投無路就跑到了劉邦的陣營。可是那時,張良心裏想的是要滅掉秦國替自己的國家報仇,

只是他覺得劉邦雖然弱小,但要比項羽更有前途。公元前206年,劉邦稱漢王,而張良的功績就是爲劉邦爭取到了漢中的地盤。

但是,但是,在抗秦之初,也就是張良投奔劉邦之前,韓國的王族之後韓王成被項羽糊里糊塗安排了個韓王。於是張良就先跑去找自己的韓王了。

張良本與劉邦相識,那時候卻二話不說跑到了韓王的陣營,而那時候,連韓王都是項羽的人,等於是張良直接投奔了項羽了。

後來的事情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張良覺得韓王受項羽控制,難以實現抱負,所以又一次跑到劉邦那裏,於是項羽便殺了韓王成。

也有一種說法是項羽殺了韓王成,所以張良又投奔了劉邦,但不管怎麼說,張良那時候是不看好劉邦的,這樣的事實無可厚非!雖然張良在劉邦崛起的過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數人都把他當成開國功臣。

但是,張良自己知道自己做過什麼。

再加上漢朝初成,羣臣紛紛議論劉邦爲何不論功分封,劉邦不是解釋,而是大爲光火的質問張良這些人應該怎麼處理,最後呢,張良說你最討厭誰就賞誰,於是劉邦就真的賞了。還不忘誇張良神機妙算。

可是張良此時此刻也算出了自己的下場,劉邦對那幫忠心耿耿之人都能這樣發火,尤其是他曾經還有二心,結局能好到哪裏去。

於是呢,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張良拒不受功,辭官歸隱,劉邦一副好心腸給張良封個留侯,可以世襲的哦。

劉邦死後八年,也就是公元前186年,張良壽終正寢,坐穩了他的天下第一謀士的位子。同時,張良之長子張不疑世襲留侯位。

也不出幾年,公元前176年: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國除!張不疑的不敬是支持異性王謀逆,因爲缺乏有效的證據,最後允許張不疑用全部家產加上留侯世襲位給自己換回了一條命,做了更夫。

張不疑之弟本在朝中爲官,自此以後音訊全無。張良世家也從此在歷史上消沉下去了。現在來看,還覺得是張良聰明嗎?似乎更像是劉邦有意放他一馬罷了。

張良壽終正寢,但是卻保不住自己子孫享受一方安寧。正所謂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