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手握大軍,爲何在靖難之役的時輸給了呢?

本文已影響1.44W人 

明朝朱元璋臨終之際把皇位傳給了孫輩朱允炆,但朱允炆卻在靖難之役的時候輸給了朱棣,把皇位也給丟了,那當時朱允炆爲什麼打不過朱棣呢?

朱允炆手握大軍,爲何在靖難之役的時輸給了呢?

朱元璋生前爲了朱家江山萬世永系,大肆屠殺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從胡惟庸到李善長,從藍玉到傅友德,幾乎所有的文臣武將都被朱元璋屠殺殆盡。同時,朱元璋又大肆分封朱氏宗室,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都分封爲王,其中他最信任的九子遼王朱植、寧王朱權、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晉王朱棡、秦王朱樉、慶王朱栴、肅王朱瑛手握重兵,駐守東北、西北邊境。朱元璋的如意算盤是那些難以駕馭的功臣都被我幹掉了,現在有我朱姓自己人保家衛國,我的小皇孫允炆可以高枕無憂,做一個安穩皇帝了。孰不知,正是朱元璋這番苦心的佈局,在他死後,留朱允炆留下了一個危機四伏的攤子。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的兒子,朱標在三十七歲時英年早逝,十五歲的朱允炆便被爺爺朱元璋立爲皇儲。面對藩王勢力的不斷膨脹,朱允炆繼位後,聽從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着手進行削藩,最終導致燕王朱棣起兵叛亂,史稱“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從建文元年(1399年)起到建文四年止(1402年)止,長達四年,而最終的結局是年輕的皇帝朱允炆不敵老辣的皇叔朱棣,做了四年心驚膽戰的皇帝后,最後在燕軍攻破南京城時不知所蹤,下落不明。而燕王朱棣終成大事,加冕成爲永樂大帝。在這場戰役中,朱允炆坐擁全國戰略資源,手握重兵,爲何卻不敵燕王朱棣呢?

朱允炆手握大軍,爲何在靖難之役的時輸給了呢? 第2張

朱允炆年紀輕輕,缺乏政治鬥爭經驗和軍事才能,知人和用人水平不高,導致了其打不過朱棣。

明太祖朱元璋爲了保證大明王朝的江山傳承,分封了諸子爲藩王,朱棣爲燕王,鎮守北方,其本心是希望藩王們能夠護衛大明江山。

《皇明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元璋當皇帝時,擔心百年之後有權臣篡權造反,立下規定:權臣篡位之時,藩王可以向朝廷索取奸臣,和領兵清君側來剷除奸臣,維護朝堂。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以後,在削藩的順序上,齊泰、黃子澄意見不一。齊泰力主首先除掉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而黃子澄則主張先除掉有過錯的藩王,取得輿論支持。而最終朱允炆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先後削掉周王朱橚、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這幾位親王全部被廢爲庶人,遭軟禁,家人遷往邊遠之地。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其辱,全家自焚。

朱允炆本想以雷霆手段削藩,震懾一下他的皇叔們,沒想到卻起到了反作用。目睹兄弟們的一幕幕慘劇更激起燕王朱棣的反抗之心。而朱允炆沒有聽從齊泰的建議,首先除掉朱棣,這也給朱棣留足了籌劃起兵的準備時間。

再者,朱允炆性格仁慈,優柔寡斷,錯失了很多除掉朱棣的良機。

朱允炆繼位後,朱棣入朝覲見皇帝,卻不依禮儀,“行皇道入,登陛不拜”。戶部侍郎卓敬提醒朱允炆,儘早將朱棣遷回南方,以免後患。而朱允炆卻不以爲然,認爲朱棣是一家人,不會有異心。氣得卓敬舉出楊堅、楊廣父子的例子。可朱允炆仍不忍下手,於是朱棣安全返回藩地。

朱允炆還有一次留置朱棣三子作爲人質的機會,可他依然錯過了。建文元年五月,朱棣派其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入京參加朱元璋的祭祀儀式。這時齊泰向朱允炆建議軟禁朱棣的三子作爲人質,藉此牽制朱棣。可朱允炆猶豫再三,還是將這三個人放行了。朱允炆如果這時軟禁朱棣的三個兒子,朱棣投鼠忌器,還是能很好的牽制朱棣的。可是,朱允炆的膽前顧後,優柔寡斷白白錯失了多次除掉朱棣的良機。

朱棣以清君側爲由,指明齊泰、黃子澄等人是奸臣,惑亂朝綱,舉兵誅討,號稱“清君側,靖國難”。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歷時四年(1399—1402年),最終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成爲歷史懸案,至今成迷。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成功奪取了朱允炆的皇帝位,朱棣登基稱帝,即後來的明成祖,因爲其年號爲永樂,也稱永樂皇帝。

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年紀輕輕便登基爲帝,年輕氣盛,處理朝政不夠穩重。朱允炆生長於深宮之中,沒有經歷過官場的宦海沉浮,政治鬥爭的爾虞我詐,所以缺乏政治鬥爭經驗。而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生於朱元璋打天下的戰火之中,久經官場,有優秀的軍事才能和政治鬥爭經驗。所以,因爲朱允炆年紀輕輕,缺乏政治鬥爭經驗和軍事才能,知人和用人水平不高,導致了其打不過朱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