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古代人是怎麼理財的呢?

本文已影響2.15W人 

古語有云:“理財正辭,禁民爲非曰義”。在古代,古人就已經會理財了。那麼,古代人究竟是如何理財的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大文豪蘇軾

蘇軾在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後,俸祿大減,於是他“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爲三十塊,掛屋樑卜,平日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即控制每天的開銷,然後每個月發工資之後,取出4500文錢,分成三十串掛在房樑上,每天要用的時候用叉子挑下來一串,取完就把叉子藏起來,然後在屋裏放一個大竹筒,存放每天剩下來的錢,用來招待客人。這屬於”節流“,同時,蘇軾還從當地衙門那裏申請到數十畝廢棄的土地,”開源“種地。

這種理財方式,其實就是現今提倡的“儲蓄”方式,將錢積累起來,來保證自己生活比較安穩。穩賺理財助手專注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推薦,不求高收益,只要穩健安心即可。

戰國人白圭

白圭的理財之道就是不貪圖眼前小利,觀測市場走勢,抓住最佳投資時機,使利益最大化。戰國時期的商人,大都在經營珠寶生意,因爲“珠寶之贏百倍”。而白圭卻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人,他偏偏看上了“十倍”的“耕田之利”。

揭祕:古代人是怎麼理財的呢?

他在收貨的季節適時買進穀物,再把絲綢、漆具等生活用品賣給比較寬裕的農民,而在青黃不接或者收成不好的時候,又出售糧食,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品。這樣一來,某些商品積壓的時候,白圭用比市價高的價格收購,糧食匱乏的時候,他又用比別家低廉的價格及時出售,既保證了自己的利益,又獲得了良好的聲譽。

這種理財方式,也是現如今許多理財專家提倡的:觀測市場走勢,抓住最佳投資時期,從而獲得高收益。這種理財方式需要對市場的高度把控與熟悉。

愛好風險呂不韋

比如:呂不韋在邯鄲見過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後,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戰國策》)。當然,這種高收益的模式必然會帶來高風險。

揭祕:古代人是怎麼理財的呢? 第2張

呂不韋發現有潛力,價值被低估了的“企業”(秦公子異人),向其注入“風險資本”,幫助他“上市”(登基當皇帝),從而獲得巨大收益,不過,這種高收益帶來的高風險是巨大的,如果沒有合理的退出機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呂不韋后來的遭遇也證明了這一點。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