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改革的結果如何?在經濟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本文已影響1.39W人 

明神宗時期,爲了挽救明王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了一場變法革新運動,史稱張居正改革或萬曆中興。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改革自萬曆元年(1573年)開始,至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結束。張居正改革,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整頓,尤重於經濟的改革,企圖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面。改革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改革卻觸動了大地主階級和豪門貴族的根本利益。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卒後,除一條鞭法外的措施都遭到廢除,改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具體內容

  經濟舉措

推行一條鞭法,整頓賦役制度、扭轉財政危機,是張居正改革的重點。

明中葉,由於土地兼併、隱漏,人口逃亡流失,戶田二籍混亂失真,“豪民有田無糧,窮民攤派受病”,朝廷控制的田畝、人丁日益短縮,財源祜竭,所謂“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病實在此”。

針對這種弊端,張居正於萬曆六年(1578年)或八年(1580年),對“天下田畝通行丈量”,總計田數7013976頃,比明初還少100餘萬頃。主要目的是復舊額。較弘治時期多出300萬頃。

其中,雖有部分因官吏改用小弓丈量以增加田額的虛報浮誇之處,但也確實清查出相當一部分豪強地主隱瞞的土地,清丈使“小民實被實惠,而於官豪之家殊爲未便”,所以遭到反對。但有利於改變賦役不均狀況,使得“糧不增加而輕重適均,將來國賦既易採納,而小民如獲更生”。

張居正改革的結果如何?在經濟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興修水利

明朝的財賦供應地主要在江南,南糧北運,以漕運爲便。

自正統以後,黃河屢屢潰決,給漕運帶來了很大困難。隆慶、萬曆之際,由於黃河潰決,運道堵塞,雖然曾經恢復過海運,但以失敗告終。

海運失敗,運河又成爲必治之道。

在萬曆初年,黃河年年氾濫,淮揚間湖堤潰毀,運道難通。由於黃河的長期氾濫,水勢分流,黃河故道泥沙沉積,尤其是入海口,水流不暢。因此,黃河入海問題,成爲最關切的問題。

如何疏浚入海河道,有兩種意見。張居正採納了潘季訓的意見,用一年半時間,修築黃河到淮河的堤壩,有效地抑制了黃河氾濫,使漕運暢通,同時還使多年的棄地復變爲良田。潘季訓的治河辦法,對其後數百年都具有深刻影響。

清丈土地

嘉靖、隆慶時期,邊疆軍費消耗巨大,皇室、貴族又奢侈浪費,造成明朝多年來財政入不敷出、國庫空虛的局面。

張居正當政後,首先是裁減冗官、冗費,儘量壓縮政府開支。

對皇室的奢費,也據理力爭,儘量控制。

張居正在整頓財政方面,大力貫徹量入爲出、節省開支的原則,對緩解財政危機有一定作用。但是,節流只是一種補救措施,要從根本上解決國家的財政危機,還要開源。重點是整頓賦役。

張居正改革的結果如何?在經濟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第2張

結果

改革成效

經過這次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基本上實現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政府的財政收入有了顯著的增加,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

國庫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這就使得十分腐敗的明朝政治,有了轉機。

遭到反對

但是,改革觸動了相當數量的官僚、縉紳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對抗。再者,歷史積弊太深、太頑,已是積重難返。

改革失敗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積勞成疾,迅即病死,反對派立即羣起攻訐,並且瘋狂地進行反攻倒算。他們攻擊張居正改革“務爲煩碎”,清丈土地是“增稅害民”,實行“一條鞭法”是亂了“祖制”。他們下令撤銷了張居正死時特加的官爵和封號,進而查抄家產。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被逼自殺,其他家屬也慘遭迫害。而張居正的改革措施,當然也遭到破壞,剛剛有一點轉機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張居正改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