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寵愛的學生子路是怎麼死的?

本文已影響1.93W人 

孔子最寵愛的學生子路是怎麼死的?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孔子認爲子路伉直好勇。這既是對子路個性的貼切總結,也像是一道催命符,死死的黏在子路身上,最終伴隨子路成爲一攤肉醬。

子路,即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因而後人尊稱其爲子路。魯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子路出生在魯國卞地(今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泉林鎮汴橋村)的一戶貧苦農家。生在這樣一個終日爲溫飽而掙扎的家庭,子路從小就不得不參與勞作,以減輕家庭負擔。

在田間地頭長大,子路便是註定了的爲人肆意而實在,不重禮節。《史記》記載,早年的子路性格直爽,爲人豪放,身上頗有種"路見不平一聲吼"的氣概。

他佩戴的帽子似雄雞尾,引人矚目;他攜帶用公豬的獠牙裝飾的刀劍,讓人畏懼。正是因爲子路是這麼個五大三粗的漢子,纔會一開始瞧不起看起來"手無縛雞之力"的孔子,纔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冒犯,甚至欺負孔子。

好在孔子大度,不把子路的出格行爲往心裏去。相反,孔子還專門設計,一點點引導子路去接觸、接受禮樂制度。在孔子的悉心引導之下,子路終於認清自己的不足,正式對孔子行拜師禮,成爲孔子的學生。

孔子最寵愛的學生子路是怎麼死的?

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子路雖然一直跟隨在孔子身邊,侍奉孔子,求學於孔子。但他原本養成的伉直好勇的個性,卻一點沒變。孔子曾評價說,"(子路)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在孔子看來,子路勇武而又直爽,有意願也有能力幫助百姓維護正義,本來是件好事。但子路過於"一根筋",有些好鬥,過於剛烈。孔子擔心,萬事有度,子路這樣很容易招惹到別人,最終落得個"不得其死"的下場。

本性勇武是一方面,孔子還曾說,"由(即子路)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這話精簡一下,就是成語"登堂入室"。

在孔子看來,子路雖然長期跟在自己身邊學習,但其實子路學到的都是一些禮樂的皮毛。禮樂的內核並未被子路內化。子路還只是一個穿着君子之衣的一般人。

這樣一個野氣未脫的大漢,做官之後極易與官場格格不入

。據傳,子路曾在邵地做官。當時掌握魯國實權的季氏命令人們在五個月以內修築一條運河。而邵地正好被這條計劃中的運河穿過。

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有限,魯國的財政狀況也一般。要求百姓在五個月內修築一條運河,難度極大。爲了激勵百姓,緩解財政壓力,子路自掏腰包,把自己的俸祿和家裏的糧食拿出來當作補貼。這事乍一看是子路爲人厚道、豪放,善待百姓。可正如孔子所說,這是一種越權。

子路的行爲雖然是一種仁義之舉,但也是他不把上級權貴放在眼裏的結果。這麼一個"一根筋"式的追求仁義的人,難以避免與權貴發生矛盾。

儘管自己的仁義之舉不被老師認同。子路卻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或者說,子路是一個非常固執己見的人

。即使是在自己敬愛的老師面前,子路都是有事說事,絕不含糊。求學期間,子路甚至說出"何必讀書然後爲學"這樣的話,去否認讀書成才這條路。

後來,子路在衛國謀得一份官職,成了爲衛出公效力的臣子。不過此時衛國的政壇暗潮涌動。大夫孔悝的母親伯姬和其弟弟蒯聵謀劃趕走衛出公,讓蒯聵稱王。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伯姬要挾孔悝弒君,希望他支持自己的舅舅蒯聵。但孔悝站在衛出公一方,拒絕與蒯聵合作。惱羞成怒的蒯聵囚禁了孔悝。衛出公聞訊,倉皇出逃。

當時子路並未在都城,但他在得知此事後迅速趕回去,想要制止蒯聵的謀逆。"(衛靈公)太子(蒯聵)聞之,懼,下石乞、盂黶敵子路,以戈擊之。"因爲受到兩人的夾擊,子路堪堪躲開,被割斷了帽子上的纓。結果子路的第一反應不是趕緊動手打敗二人,而是說:"君子死,冠不免"。爲了確保自己依舊遵守君子的禮儀,子路停下來,想重新把纓繫上。結果石、盂二人毫不講究君子之道,衝上去將子路砍成了肉醬。

就是這麼一個哪怕違背師意、冒犯權貴也要堅持己見的子路,最終死在了自己對禮樂制度的堅守之中。他回到都城是爲了阻止違背禮制的蒯聵,葬身戈下是爲了踐行君子的禮樂。

他的死看起來是"迂腐"和執拗所致,但對子路來說,那正是他對自己理想的堅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