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這種傳統麪食在古代究竟是怎麼製作的?

本文已影響2.83W人 

古代的統治者一直注重農業發展,採用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因此到了唐朝,小麥已經逐漸取代粟米成爲百姓餐桌上的主流食物。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餛飩”這種傳統麪食在古代究竟是怎麼製作的?

餛飩是中國的一種民間傳統麪食,西漢文人揚雄曾在著作《方言》中寫道:“餅謂之飩”“餅謂之託,或謂之餛”。古人認爲它是一種密封的、沒有七竅的包子,所以稱其爲“渾沌”,到後來才改名爲“餛飩”的。在唐朝之前,餛飩與水餃的稱呼並無任何區別,直到唐朝,兩者的稱呼才正式區分開來。

“餛飩”這種傳統麪食在古代究竟是怎麼製作的?

現如今,餛飩的製作方法非常簡單,先用薄面皮包肉餡兒,下鍋煮熟即可。那麼“餛飩”這種傳統麪食在古代究竟是怎麼製作的呢?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有這樣一段詳細記載:“劉禹錫煮樗根餛飩法:立秋前後,謂世多痢及腰痛,取樗根一大兩,握搗篩,和麪捻餛飩,如皂莢子大,清水煮。”說的是在立秋前後,百姓們比較容易發生痢疾以及腰痛之病,所以劉禹錫就根據樗根(香者名椿,臭者名樗。山樗名栲、虎目樹、大眼桐。 氣味 (白皮及根皮)苦、溫、無毒。 主治 小兒疳疾。)的藥用價值,將其搗碎後,與面混合捏成餛飩,大小要如同皂莢子一樣,用清水煮熟食用。

此外,在唐朝,還有一種最出名的餛飩,那就是“二十四氣餛飩”。根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錄》的記載,這種餛飩最常出現的場景是在燒尾宴上,它主要採用了二十四種蔬菜以及二十四種花色包法,並且還會按照二十四節氣的順序來擺盤: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餛飩”這種傳統麪食在古代究竟是怎麼製作的? 第2張

不僅如此,唐朝在煮完餛飩之後,只需要過濾掉湯中的油脂,完全可以用來煮茶。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有云:“今衣冠家名食,有蕭家餛飩,漉去湯肥,可以瀹”。

最後,照例再給大家附上一首關於餛飩的詩詞,宋代·陳著《次韻前人食素餛飩》:庖手餛飩匪一朝,饌素多品此爲高。薄施豆膩佐皮軟,省著椒香防乳消。湯餅粗堪相伯仲,肉包那敢奏功勞。還方謹勿傳方去,要使安貧無妄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