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是什麼?和“九族”有什麼關係?

本文已影響1.34W人 

衆所周知近親不能結婚,出了“五服”纔不是親戚,那麼所謂的“五服”是什麼?和“九族”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初的五服是在帝國統治中,以國都爲中心的五個同心圓範圍,分爲侯、甸、綏、要、荒,每圈相隔五百里。以侯服爲最近,荒爲最遠,所以在古代,通常以蠻荒代指距離遙遠的地方。

這些地方,也通常因爲距離文明社會遙遠,所以被冠以野蠻落後的觀感,也是流放犯人的指定地區。當然,劃分範圍除了加以區分以外,還包含着進貢的規矩,距離王都越近,朝奉的頻次越頻繁。

比如,位於侯服區域的要求每日朝奉,而在第四層的要服,只要一年一次就可以了。這是最早的王權劃分範圍,也因爲上古時期,對於數字“五”的重視,隨之出現了很多跟五相關的等級劃分。

隨着時代的發展,“五服”也成爲了,以服飾來劃分階層的一種方法。當然,這個階層並不包括平民以及地位更低的奴隸等,只是統治階層排序的規則。這種“五服”從上至下分爲: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和士。

其中,最高等級的是最高統治者,然後是王權的維護者和既得利益者們。排在末尾的是官員和讀書人,他們只是被選中的,爲統治階級服務的一些人羣。因爲讀過書有了名望,纔得到高於普通勞動者的地位。

從五服的前兩種解釋來看,無論是地域劃分還是階級劃分,都奠定了儒家思想統治的結構基礎。作爲強調階級感的一門統治哲學,儒家對於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每一個人,都在他們出生的那一刻,就爲他們安排好了各自的角色。

“五服”是什麼?和“九族”有什麼關係?

而這樣做的最大目的,就是保證封建統治的穩固。只要每個人都安於自己的階層,那麼就是儒家眼中,最完美的社會狀態。這樣的理論依據,也是我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很多國家的原始統治模型。

有一句被讀書人奉爲圭臬的話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很多儒家教育者,公認的理論實踐過程。那麼按照這樣的聯繫,把治國方針用於家庭管理,也就順理成章了,所以五服很快也被應用在家庭中。

如果以一家之主指代君王的話,如何衡量親屬的遠近,就可以使用“五服”看出來。在現代的很多地區,用“五服”代指親戚關係,仍然被廣泛使用着。

在家庭中,“五服”的一個特徵也和服飾有關,但這裏的服飾卻略顯特殊,指代喪服。也就是如果有人去世,可以根據身穿喪服的款式、質地,來確定此人和死者的親屬關係。

根據古籍中的記載,以前的喪服分爲五類,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從繁複程度上來講,斬衰最重,緦麻最輕,而越繁複,說明和死者的血緣越密切。比如第一等的斬衰,只有純粹的直系親屬可以着裝。

而子女爲父母,長子長孫爲祖父,妻子爲丈夫等等,不但要穿生麻的喪服,而且還要服喪三年。除了服裝以外,包括髮型、冠冕、鞋履和手杖等都要符合規矩。而且,在服喪期間不得飲酒作樂,不得婚喪嫁娶,甚至當官的都要辭官回家,謂之“丁憂”。

而到了“緦麻”這一層,不但衣服換成舒適的細麻布,服喪的時間也變成了三個月。至於親戚關係再疏離一點的其他人,隨着時代的演變,漸漸的已經不需要服喪了。

不過,因爲親人過世是小概率事件,在平時還是需要用一個概念來劃分親屬的,於是,“九族”概念就開始被髮明出來了。

很多人對於“九族”的概念,基本來自於影視劇作品中,關於禍事來臨時被牽連的橋段。因爲一人犯法,如果罪大惡極,常常在制罪的時候有“誅九族”的罪責。那麼這個“九族”指什麼呢?

關於“九族”有兩個說法,一種是認爲指從高祖到玄孫,用現代語境解釋就是“曾曾祖父”到“重重孫”;還有一種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犯罪,除了父母、兄弟姐妹、侄子外甥、叔叔阿姨等人外,就連妻子和岳父岳母也難逃一死。按照刑法的嚴苛角度來看,後一種明顯更加可信。

“五服”是什麼?和“九族”有什麼關係? 第2張

這樣嚴格的連坐制度,創造之初也確實抱着震懾宵小的初衷。至於實行到後來的效果如何,這一點就見仁見智了。九族可以看作五服的一個發展,是以父族體系爲主的“五服”說法的一種補充。

民間常用“出五服”表述,血緣和親戚關係的疏遠。在婚配的時候,也通常以是否出五服,來判斷近親關係是否確切,是否具有生育健康後代的可能性。從九族和五服的對比可以看出,五服用於統治,而九族用於量刑。

九大於五,也就意味着如果一個人犯罪,可能來往不多的人們都會受到牽連。對於無辜的人們,這也算是飛來橫禍了。

治國之時用之以寬,懲戒之時從重從嚴。這恐怕就是,古往今來君王們帝王之術的核心要義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