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給妃子懸絲診脈說“有喜了” 皇帝卻大怒

本文已影響1.99W人 

在中國古代史上,要是皇族有人生病了,總是說“宣太醫”。太醫確實是給皇族的人看病的,但其實太醫是一份苦差事,搞不好就要掉腦袋的,所以太醫工作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膽戰心驚的。我們都知道,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四診法,但在皇宮裏卻很難有效使用。比如平跪着給皇上診脈,不敢擡頭仰視不說,更不敢讓皇上伸出舌頭,看看舌苔,也不敢放肆地問問大小便如何,一言不慎即可招禍。

太醫給妃子懸絲診脈說“有喜了” 皇帝卻大怒

網絡配圖

一切診病的手段都被切斷了,只能靠切脈了,而在皇權的威懾之下,那從容不迫地切過無數個病人脈象的手指,一搭上皇上的龍體,太醫們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手,千萬別顫抖。

而在皇宮裏面給皇后和妃子們看病,就更難了。很多夥伴都聽過“懸絲診脈”的故事,由於皇宮裏面規定“男女授受不親”,所以太醫不能手觸手地給妃子診脈,只能把一根絲線由太監遞到掛着帷帳的房間裏,系在妃子的手腕上,另一頭留在屋外太醫的手裏,而負氣的妃子們常常把她那頭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醫能不能診出她的病。實際上系與不繫都不能通過絲線切得脈象,太醫們在這裏走了一個形式。

他們敢給妃子看病,事先已經千方百計地通過賄賂貼身太監,把病情瞭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診脈,只是在靜思默想着如何下藥。所以說當個太醫實在不容易。

太醫給妃子懸絲診脈說“有喜了” 皇帝卻大怒 第2張

網絡配圖

據說清朝時期有一位太醫給妃子看病,差點丟性命。有一次皇帝傳他進宮給一位妃子看病,爲了測試太醫的技術,皇帝將絲的另一頭繫着凳腳。看病時,太醫不知是哪位妃子,想着先討個吉利再說。

於是,在懸絲上診一會“脈”後,說:“啓稟萬歲,是喜脈”。皇帝大怒,命太監帶太醫去看,懸絲的另一頭只系在一隻凳腳上。太醫看後大吃一驚,險些暈倒。但他不愧是個老太醫,定了一下神,搬起凳子細細查看一遍後說,如能劈開凳腳便知。

皇上命太監用工具劈開凳腳,只見蛀洞內有小蟲在蠕動。太醫忙跪奏說:“萬歲請看,此乃木之孕也,所以見喜脈”。皇帝還好沒有爲難這個太醫,不然小命不保。

太醫給妃子懸絲診脈說“有喜了” 皇帝卻大怒 第3張

網絡配圖

所以我們也不能責怪清朝時期的太醫沒有治好同治的病,慈禧的病,也沒有治好光緒的病,雖然說皇帝死了太醫都要治罪,輕則革職重則砍頭,可是皇帝也是人,也要經歷生老病死,太醫也沒有起死回生之術,所以給皇帝看病,風險太高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