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經過與影響

本文已影響7.32K人 

在衆多的農民起義中,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因爲一部《水滸傳》的關係,而變得知名度很高。而不同於方臘起義,宋江起義的規模一直倍受質疑,甚至於由於正史中很少的記載,一度有很多的人,懷疑其真實的存在,也就是說宋江的起義性質上能不能被說成是農民起義。但是隨着一些重要的“墓誌銘”的出土,結合一些歷史片段的記述,我們可以大致的還原出歷史上真實的宋江,和他所領導的那場轟轟烈烈的起義。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臘利用摩尼教(就是我們俗稱的“明教”)的教義精神鼓動下扯起了反旗。

當方臘在兩浙地區起義的時候,黃河流域的廣闊土地上,也爆發了一連串的農民起義,其中以宋江爲首的一支起義軍,人數雖不太多,但戰鬥力很強,他們轉戰於黃淮平原,對北宋統治者形成了很大的威脅,因爲北宋的統治中心就位於黃河流域,所以相對於方臘的規模更大的打州破府,宋江的起義雖然規模不及方臘,但是在北宋政府的感受上,要來的更加的急迫一些。

真實的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經過與影響

宣和元年十一月,同樣是由於土地兼併和賦稅沉重的誘因,宋江農民起義爆發,十二月二日,宋徽宗下詔,“京東東路賊盜竊發,令東西路提刑督捕之。”二十四日,又下詔:“招撫山東道宋江。”從這兩份詔書,我們可以看出,宋江起義爆發的地點是北宋的京東東路,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地區。宋江起義後,也確實以“梁山泊”作爲根據地,出沒於青、濟、濮、鄆各州。所以被稱爲“京東賊”、“山東盜”。

到了,宣和二年,這一年,方臘起義爆發了,而宋江起義軍的活動範圍也從山東擴大到了河北各地,數萬官軍都不敢和他們對抗。有宣和二年的亳州侯蒙給宋徽宗的上書是這樣說的:“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材必過人。不若涉過招降,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亂。”從這封上書,我們可以看出,宋江的起義軍有重要的首領三十六位,而且上書中也有招降平方臘的建議。可見,施耐庵的《水滸傳》故事,就是據此而來。但是,候蒙的這個建議並未得到實施。對侯蒙的建議,宋徽宗很滿意:“蒙居間不忘君,忠臣也。”遂任命他知東平州,負責招降宋江,但侯蒙“未赴而卒”,就是說這個侯蒙根本就沒有實施招降計劃就提前掛了。

招降,是《水滸傳》中,宋江最爲人不喜歡和詬病的地方。施耐庵寫就一部《水滸》,這條條成了這部書的主題宣揚思想,也就是濃縮成的“替天行道”四的字,《水滸》說造反,其實,說到底還是宣揚的忠君報國的思想主題。那真實的宋江,又在幹什麼呢?

宣和二年到三年這段時間,宋江有河北又向南進攻,《蔣園墓誌銘》載:蔣園“徙知沂州,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震,吏多避匿,公獨修戰守之備,以兵扼其衝,賊不得逞,祈哀假道,公嘸然陽應,偵食盡,督兵鏖擊,大破之,餘衆北走龜蒙間,卒投戈請降。”這個墓誌銘裏頭的說法是,宋江起義軍從河北又向山東攻擊,到了沂州的時候,被蔣園打敗了,還要借道投降。看起來似乎是不堪一擊。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蔣園的墓誌銘裏頭說的“祈哀假道”“卒投戈請降”也不太可能發生。因爲後來宋江和他的起義隊伍又出現在了另一塊墓誌銘中,《王師心墓誌銘》裏頭又寫道:“公諱師心,受迪功郎、海州沭陽縣尉。時承平日久,郡縣無備,河北劇賊宋江者,肆行莫之卿,既轉掠京東,徑趨沭陽,公獨引兵要擊於境上,敗之,賊遁去”。據此可知,宋江起義軍從河北南下,經過了京東路(山東),一直打到了江蘇北部的沭陽境內了。

真實的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經過與影響 第2張

結合這兩塊墓誌銘的記述,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宣和二年到三年這段時間,宋江起義軍的活動範圍,宋江起義軍一路從河北打到了江蘇北部,期間和各地方的官軍都有過交戰,宋江起義軍沒有討到便宜,也就是說沒有打下過州府城市來。但是並不代表宋江起義軍被擊敗了、投降了。相反他們一路打到了江蘇北部,也並沒有主動請降的意思。實際上,真實的宋江,並不是《水滸傳》裏頭的黑三郎,一心一意的想要招安、投降。

那麼,真實的宋江起義軍們,被招安又是怎麼一回事情呢?

對此,《宋史》的記述就比較詳細一些了。

宣和三年二月,宋江起義軍打到了江蘇北部的淮南軍州(今天江蘇邳縣南部),《宋史》卷二十二《徽宗紀》記載:“淮南盜(這下又變成淮南盜了,不是京東盜了,可見宋江的活動範圍已經到了兩淮地區了)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撲,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而關於宋江被招降的過程,《宋史。張叔夜傳》中也有詳細的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虜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江乃降。”

可見,宋江並不是像《水滸傳》中所描寫的那樣,是心甘情願的接受招安的。而是,北宋官軍,設下了伏擊,農民軍被包圍後,宋江進退無路,只好接受了“招安”向張叔夜投降了。

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宋江投降並非出自本意,而是爲了保存實力。所以當時機成熟時,宋江再次起義,重新又舉起了反抗的旗幟。關於宋江第二次起義的情形,從1939年陝西省谷縣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墓誌銘》中可以看出一些大概的端倪。墓誌銘中記載:“公諱可存,宣和初,方臘之叛,用第四將從軍,諸人借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足俞月繼獲,遷武功大夫。”可見,宋江第二次起義後,不久又被折可存鎮壓下去了,宋江的結局,同方臘一樣,也遭到了殺害。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軍,人數不多,但是戰鬥力很強,他們轉戰南北,給宋朝統治者的打擊也很大,絕對不是佔山爲王的土匪性質的。

至於,宋江第一次被招安後,有沒有參與征討方臘的戰鬥,這個我就不得而知了,因爲我沒有看到過具體關於這方面的史料,所以不敢瞎說。

真實的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經過與影響 第3張

而在宋江、方臘之後,宣和四年還有張仙、賈進、高託山等起義;而北宋軍隊在鎮壓農民軍起義的時候由於“殺良冒功”“殺普通老百姓湊數字”的做法,更是激起了倪從慶等起義。

北宋末年,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小規模的農民起義,若不是由於女真貴族的入侵和民族矛盾上升爲主要矛盾,廣大農民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斗爭,這些小規模的起義是很可能形成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的。

而宋朝的統治者們如果能將剿滅農民起義軍的勁頭,放到抗擊異族侵略上來的話,那麼兩宋是會很有一番作爲的。只是,很可惜的是,宋朝的統治者並未從不斷的起義中得到教訓,依然束縛住了人民的手腳,從來都不讓人民的手腳得以施展。

金人曾今自嘲道:南朝真是沒有人,如果用一、二千人守住黃河,我們怎麼渡得過來。”

南朝真的沒有人嗎?顯然不是的,只是人的手腳被統治集團束縛住了,舒展不得。如果這種束縛能略爲鬆些的話,南朝人的手腳是會發出巨大的威力的。可惜的是,宋朝的統治者們,比金人更加的害怕這種威力而已!他們想的從來就不是怎麼善待、引導這股強大的力量。

“守內虛外”,有宋一朝的心得。終宋一朝三百多年,就是從這樣複雜的夾雜着尖銳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社會矛盾中,走了過來......

至今仍舊讓人心情繁複、唏噓不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