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著作《墨子》:08章·尚賢(上),原文、註釋及翻譯

本文已影響2.91W人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08章 尚賢(上)

墨子從小手工業者上升到“士”,他是比較接近農工商人的知識分子。他的思想中滲透着對小手工業者的偏愛,一直爭取改善他們的社會地位,並提出了著名的“尚賢尚同”學說。本篇是尚賢說的上部分。

本篇主要通過探討尚賢與政治的關係,提出尚賢是“爲政之本”,主張統治者打破血統界限,從各階層中選拔真才實學之人,給他們地位和權力,同時將那些尸位素餐的貴族老爺統統撤免。這對當時廣大平民階級爭取政治權力的鬥爭無疑有着現實意義和理論指導意義。

他提出了改革奴隸主貴族制度的要求,只有對賢者,纔可以“富而貴之”,對不肖者,纔可以“貧而賤之”。賢者爲官長,不賢者爲奴役。這對當時在奴隸社會制度下,只有富貴者纔是官長,貧賤者纔是奴役的社會現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這種改革並不徹底,因爲他們本身的力量很薄弱,只能依靠一定的強大的階級。墨子提倡“尚賢”,目的是爲了通過賢才來治理國家,而賢才的得來不是通過找關係、走後門,靠的是真才實學。只有這些人才能治理好國家。當今的社會如果也能採取墨子的這種“尚賢”學說,那麼國家將會變得更加富強。

哲學著作《墨子》:08章·尚賢(上),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於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衆,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於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爲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衆,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衆賢而已。”

曰:“然則衆賢①之術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衆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衆也。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衆也。”是故古者聖王之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是以國之富貴人聞之,皆退而謀曰:始我所恃②者,富貴也。今上舉義不闢③貧賤,然則我不可不爲義。親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親也。今上舉義不闢疏,然則我不可不爲義。”近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舉義不闢遠,然則我不可不爲義。遠者聞之,亦退而謀曰:“我始以遠爲無恃,今上舉義不闢遠,然則我不可不爲義。逮至遠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④、國中之衆、四鄙之萌人⑤聞之,皆競爲義。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譬之富者有高牆深宮,牆立既謹,上爲鑿一門,有盜人入,闔⑥其自入而求之,盜其無自出。是其故何也?則上得要也。

故古者聖王之,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爲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①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闢私怨,此若言之謂也。

故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平。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於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舉閎夭泰顛於罝②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當是時,雖在於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故士者所以爲輔相承嗣也。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④而惡不生,則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尚欲祖述⑤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哲學著作《墨子》:08章·尚賢(上),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衆賢:網羅很多賢人。

② 恃:依賴,憑藉。

③ 闢:通“避”。

④ 庶子:此指諸侯之同族與卿大夫之子。

⑤ 萌人:民人。

⑥ 闔:關閉。

① 殿:定。

② 罝:捕獸的網。

③ 施:上疑脫“不”字。

④ 章:通“彰”。

⑤ 祖述:效仿前人。

哲學著作《墨子》:08章·尚賢(上),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翻譯】

墨子說:“現在的王公大人管理國家,都希望國家富強,人民衆多,刑政得到治理,然而沒有收到富強的效果而得到了貧窮,人口沒有增加反而減少,社會沒有得到治理反而發生動亂,這就是從根本上失去了想要得到的,而得到了他們原本十分厭惡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墨子說:“這是因爲王公大人治理國家時,不能做到尊賢使能。在一個國家中,如果賢良之士多,那麼國家就能被治理得很好;如果賢良之士少,那麼國家的治理也就相應地差。所以王公大人的主要任務,就是使賢人增多。”

那麼,怎樣使賢人增多呢?墨子說:譬如說要想使一個國家善於射箭和駕車的人增多,就必須使他們富裕,使他們顯貴,尊敬他們,讚譽他們,這以後國家善於射御的人就可以增多了。何況那些賢良之士,道德高尚,言談雄辯,學問廣博!這本來是國家的寶貴財富、社稷的良佐呀!當然也必須使他們富裕、高貴,敬重他們,給他們以榮譽,然後國家的棟樑之材才能多起來。所以古時聖王施政,說道:不義的人不能讓他們富裕,不義的人不能讓他們顯貴,不義的人不能做親信,不義的人不能放在朝廷做官。因此國內富貴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在私下商議說:原來我所依靠的是我的錢多而位高,現在國君只舉用爲義的人而不管貧賤與否,那麼今後我不能不按義的要求辦事。國君親信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在私下裏議論說:過去我所依仗的是國王的親信,現在國君舉用爲義的人而不問親疏,那麼今後我只有按義的要求辦事了。在朝廷做事的官員聽到這個消息後,也私下商量說:過去我所依仗的是在國王身邊工作,現在國王舉用爲義的人不管是不是身邊的人,所以我今後只有按照義的規矩辦事了。那些與國王關係疏遠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在私下商議說:過去我擔心與國王關係遠而沒有依靠,現在國王舉用爲義的人而不問關係遠近,那麼今後我也不能不按義的原則行事。及至遙遠的邊疆郊外的臣僚,官吏們的庶子、國內的民衆,四野的農夫聽到,都紛紛按義的準則規範自己的行爲,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因爲君上之所以使用臣下的,是同一事物;臣下用來侍奉君上的也是同一方法。這就好比富人有高牆深宮,牆垣堅固,只開一個門。有強盜進去,把門關起來,強盜就無法出去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爲從上面抓住了事情的要領。

所以古代的聖王施政,崇尚賢士,使有德者有位。即使是務農或從事農業或手工業、商業的人,只要有特殊才能的就選拔他,給他高爵,給他厚祿,給他職責,授予他權力。也就是說,爵位不高,百姓不會敬重他;俸祿不多,百姓不會信任他;權力不大,百姓不會畏懼他。拿這三種東西給賢人,並不是爲了賞賜賢人,而是爲了把事情辦成。所以在這時,是根據一個人的來確定他的位置,按照他的官職確定他的職責,根據他的業績來確定獎勵等級,根據他的功勞來確定他的工薪待遇,所以當官的不會永遠富貴,而百姓不會永遠貧賤。有才能的就讓他上去,沒有才能的就罷黜他們。舉用急公好義的人,任用與己有怨的人,這就是我所說的尚賢的意思。

所以古時堯把舜從服澤之陽選拔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被治理得很好。大禹把伯益從陰方之中選拔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九州統一。商湯把伊尹從庖廚之中選拔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他的謀劃得以變成現實。周文王把閎夭、泰顛從狩獵者中選拔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西部地區成了文王的天下。所以在當時,即使是處在厚祿尊位的大臣,沒有誰不敬重畏懼而行的,即使是農民、手工業者、商人,沒有誰不競相勸導而崇尚道德的。所以賢士是用來作爲輔佐和接替君主的人選。因此,得到了賢士,國君謀劃就不困難,身心也不會過於勞乏,名成功就,而不會發生壞的事情。這都是因爲得到賢士的結果。所以墨子說道:“得意的時候,不能不任用賢士,不得意的時候,也不能不任用賢士。如果想繼承堯舜禹湯的大事業,就不能不尊崇賢士。崇尚賢士,這是爲政的根本。”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