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山夜聞鍾》:一首以禪院鐘聲爲題材的禪理詩

本文已影響1.36W人 

張說(yuè)(667-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范陽方城(今河北省固安縣)人。唐朝宰相,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西晉司空張華後裔。前後三次爲相,執掌文壇三十年,成爲開元前期一代文宗,與許國公蘇頲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張說的《山夜聞鍾》,一起來看看吧!

張說《山夜聞鍾》:一首以禪院鐘聲爲題材的禪理詩

山夜聞鍾

張說〔唐代〕

夜臥聞夜鍾,夜靜山更響。

霜風吹寒月,窈窱虛中上。

前聲既舂容,後聲復晃盪。

聽之如可見,尋之定無像。

信知本際空,徒掛生滅想。

這是一首以禪院鐘聲爲題材的禪理詩,描寫了詩人在山夜聽聞的飄蕩不定的鐘聲,從而抒發了詩人對人世生活的虛幻的感慨。佛寺的鐘聲使人聯想到存在的空虛。鐘聲在山中迴響,奇妙地飄蕩不定,增加了詩人的醒悟。鐘聲奇特地、幽靈般地既在彼處,又不在彼處,表明了人世生活的虛幻。第四聯出色地表現了通感,通過佯稱使鐘聲可見,強調它的虛幻性。這首詩與常建一首同樣描寫寺院鐘聲的詩《題破山寺後禪院》相比,則顯得具有很強的獨創性。

山夜裏傳來鐘聲。靜寂中,這鐘聲格外響亮;霜寒裏,這鐘聲格。外清越。夜色中只有這鐘聲如此豐盈與充溢,彷彿它是可以觸摸得到的了。可是,鐘聲卻是無形物,即便充斥於耳,也是尋之不見,它不過徒有其鏗鏘之聲,本身乃空。由此想來,世上何物不如此呢。萬物本源爲空,從空而來,又歸於空。而萬物之有亦非實有,不過是因緣和合而成。既如此,也就無所謂生,無所謂滅。《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張說《山夜聞鍾》:一首以禪院鐘聲爲題材的禪理詩 第2張

鐘聲是中國古代禪詩中取材最多的對象之一,凡與鐘聲有關的詩累計起來不下千句。名句如孟浩然的“東林精舍近,日暮坐聞鍾”(《晚泊潯陽望廬山》);王維的“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過香積寺》);裴迪的“林端遠堞見,風末疏鍾聞”(《青龍寺曇壁上人院集》);錢起的“清鍾揚虛谷,微月深重巒”(《東城初陷與薛員外王補闕暝投南山佛寺》);劉長卿的“香隨青靄散,鍾過白雲來”(《自道林寺西入石路到麓山》);綦毋潛的“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雲”(《題靈隱寺上頂院》);韋應物的“鳴鐘驚巖壑,焚香滿空虛”(《寄皎然上人》)等。鐘聲給人空靈悠遠的清禪之氣,將人帶入無限渺遠的幻想世界。張說這首《山夜聞鍾》,可謂傳神之作,詩中飽蘊宗教哲理。在一個寒蟾清輝、山深霜風的夜晚,一切歸於靜謐,忽然一陣浩鍾,撞開了詩人想象的柵欄。那彷彿飄自碧虛中的嫋嫋宏音,聽起來好像在眼前,尋找卻沒有蹤跡,前聲才過,後音又至,縱橫滌盪,爽心動容,令人心茅塞頓開。原來空靈的世界這般偉麗,就不必執着於生滅之妄念。

全詩由聞鍾而引發感慨。先寫詩人之清靜閒適,夜臥小歇;複寫環境之清寒虛潔。此時鐘聲浩蕩恍若自天際而來,“前聲既春容,後聲復晃盪。聽之如可見,尋之定無像”,這四句最是神到之筆。前聲、後聲二句,給人以透不過氣來的壓抑窒息之感,而聽之,尋之,又顯得那般輕靈,甚或有些許稚氣,顯示了一位藝術家心靈世界裏特有的童貞與性靈。語既平實,意性醇濃,實爲難得之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