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都在午時三刻嗎 這個說法準確嗎

本文已影響3.01W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犯人斬首,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我們在看電視劇或者小說演義時,時常看到那些被判死刑的犯人都會在午時三刻被斬首示衆。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實古代犯人行刑並不是都在午時三刻的,小說演義、電視劇看多了。於是我們就認爲古代犯人斬首都在午時三刻,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十分準確。

古代犯人都在午時三刻嗎 這個說法準確嗎

午時行刑居多,但並非一定在三刻

誠然在古代很多犯人的行刑時間會在午時,但是並非一定在三刻這樣的固定的時間。事實上,除了明朝之外,基本上沒有哪個朝代明確的記載了犯人行刑一定會在午時三刻。但是大部分犯人的行刑都會放在午時,這點是可以明確的。

在古代之所以會選擇在中午對犯人行刑,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人比較迷信。古人對於神鬼之說還是比較相信的,在他們看來一天之中中午的陽氣是最旺盛的。選擇在中午斬首,可以用這股陽氣來壓制、化解囚犯死後帶來的陰氣、怨氣,防止這些被斬首囚犯的鬼魂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

除了害怕“鬼魂”的糾纏之外,還有一點是比較“人道”的考慮。我們都知道在中午大太陽底下站久了,人都會犯困、疲倦。這時候人會處在“伏枕”的邊緣,趁着犯人迷迷糊糊的時候,一刀下去能夠或多或少的減輕犯人的痛苦。

隨便補充說明一下,在古代午時三刻行刑的不是沒有隻是很少,除了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犯人,那些普通犯人都不會安排在午時三刻行刑。因爲在古人眼裏,午時三刻行刑死後鬼魂會煙消雲散,普通犯人的話是不會剝奪他們做鬼的權利。但是那些窮兇極惡的犯人們就一定要在午時三刻行刑,剝奪他們做鬼的機會

古代犯人都在午時三刻嗎 這個說法準確嗎 第2張

古代有嚴格的行刑時間

事實上古代是有嚴格的行刑時間的,除了午時三刻之外,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個詞應當就是“秋後問斬”。據《禮記·月令》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這是古代關於“秋後問斬”的最早記錄,而將“秋後問斬”上升到法律高度的則是在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裏面說道:“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爲春,賞爲夏,罰爲秋,刑爲冬”。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古代犯人斬首的真實時間真的是午時三刻嗎?

後,董仲舒的這一套“四政若四時”的理論也得到了實踐。

從漢代之後,歷朝歷代都遵循着“秋後問斬”的這一套理論,唐、宋、明三朝的法律都有明文規定:除了情節特別嚴重的犯人之外,均不得在立春之後秋分之前執行死刑。清朝也規定,死刑犯要在秋季處決。順便說一句,選擇在秋季也有一點還是跟古人的迷信有關。在他們看來春夏是一個萬物生長的季節,秋冬則是萬物蟄伏的季節,選擇在這樣的季節也符合萬物生長的規律。

古代犯人都在午時三刻嗎 這個說法準確嗎 第3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