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又沒有壓縮食品,行軍打仗的人吃什麼呢?

本文已影響2.23W人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一句話就是說糧草在軍隊中的重要性。現代軍隊,很多士兵吃的東西都是罐頭和壓縮餅乾。罐頭花樣豐富,有各式各樣的肉罐頭和水果罐頭,能爲士兵提供營養。壓縮餅乾能爲士兵提供最基礎的體力。但是,在古代沒有現代先進的食品生產工業,士兵也很難吃到營養均衡搭配和精心鑽研的食物,在行軍打仗都到底吃什麼東西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國家的糧食準備

古代政府也認識到,戰爭一直都是關乎到民族生死存亡和國計民生的大事情。因此,政府都會在戰爭之前做好各種充分準備,除了整衣備甲和士兵宣誓動員之外,那就是準備糧食。糧食的準備除了動用國家庫存之外,也會向全國徵收糧食,做好屯糧的工作。萬一持久戰打起來了,戰爭的前線需要大量軍糧不給,後方補給不上造成的兵敗或者兵變後果不是一般統治者能忍受的。

因此,曹操就發明了屯田制,強迫士兵去耕種田地。士兵在戰鬥時候爲兵,平時爲農民,這樣起到自給自足的作用,能避免了糧食長途的運輸補給。對於一些戍邊軍隊,也能發揮良好的效果。

粗糧等農作物爲行軍的基本糧食

古代人也認識到糧食屬於後勤物資保障的範疇內,也是決定軍隊是否能打勝仗的關鍵所在。所以古話就是,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個“糧草”就包括人吃的“糧”與牲口(馬騾)所吃的“草”。古代的軍糧主要是水稻、糜子、大豆、小麥等穀物,主要就是填報肚子,沒有太多的講究。所以,古代行軍打仗,講究就是能夠填報肚子。

唐宋之前小米

古代又沒有壓縮食品,行軍打仗的人吃什麼呢?

一般來說,在古代行軍打仗中,最常吃的就是小米。由於小米比較容易儲存,能夠保存九年之久,大米卻只能保存五年,所以小米是非常適合當“軍糧”。在古代,小米也叫作“粟”,簡稱爲“谷”。當谷去掉殼之後,就稱爲小米。

古人考慮小米爲基本糧食,主要是其他農作物產量也是低得嚇人。如唐宋之前,古代小麥產量非常低,大米產量更是低。在加上當時中國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區。所以,士兵行軍都一直都是以小米爲主要軍糧,從上古時代一直維持到唐朝。

古人也想着伙食豐富,在行軍中也喜歡用小米煮粥。就是在小米粥里加入豆類、野菜、肉類熬成一碗肉粥。當時的粥非常稠,所以也就做“厚”。可以說,在古代菜粥或者肉粥,都是很高端的軍糧。肉類和蔬菜都是屬於軍官的專屬,普通士兵是沒辦法享受的。

如戰國時候的秦軍,爵位等級高低標準也直接絕對伙食標準的差異。三級爵位的下級軍官,伙食是醬半升、精米一斗、菜羹一盤。兩級爵位的軍官,吃的東西也只能是粗米,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也只能靠填報肚子爲生。古代士兵除了小米粥之外,下飯東西都是鹽、鹹菜和醬,一般都還是定量供給。

至於麪條,兩漢時候雖然發明出來了,卻也只是偶爾改善一下士兵的伙食,都還是小米稠粥爲主。雖然諸葛亮發明和創造了饅頭,蜀國士兵也能吃上饅頭。但是由於前面所說的,小麥產量有限,都還是粥爲主。在某些時候,當沒遭到急行軍或者戰事正酣,米飯糰就成了最快捷的戰地快餐。

唐宋之後,小麥和大米

唐朝之後,尤其是兩宋期間,漢族的聚集地朝着南方發展,麥子和稻穀產量增加,軍糧逐漸也變爲麥米。各種面飯製作成的大餅、鍋盔、燒餅等,都是行軍士兵的主要食物。宋朝打仗的時候,士兵們揹着各種的醬、鹽塊和雜餅等糧食行軍。在明朝時候,燒餅爲軍糧得到了普及的推廣。明軍通常把燒餅以炭火來烤炙,中間戳個小孔,然後用繩子把燒餅串起來,以便士兵們行軍攜帶,這就是明朝士兵的壓縮餅乾。

明朝軍隊一個比較常見的食物烹飪方法,就是把大米蒸熟之後晾乾吃,吃的時候用熱水去泡飯就可以直接食用,這就是明朝的方便麪。明軍野戰時候的主要副食就是把豆豉與搗碎的鹹鹽摻和,製作爲餅乾模樣之後曬乾。食用的時候剝一塊與棗核大小的和飯配着食用,用來代替醬菜。

由於蔬菜保質期短,士兵行軍時候幾乎吃不上蔬菜。需要蔬菜偶爾也只能在行軍路上購買。在戰場附近,一般士兵都設立一些糧倉屯着糧食,高級將士也能吃上火鍋,吃吃肉喝喝酒,普通士兵只能聞着味道解饞。

可以看到,古代行軍士兵由於主要都是吃粗糧。在行軍時候,士兵都會攜帶一個長條布口袋,裏面裝有米、麥、燒餅等乾糧。然後開伙時候每人抓一把出來,煮一大鍋大家一起吃,開不了火就生嚼。由於古代士兵平日也需要補充鹽分。所以在行軍之前,就把棉布用鹽和醋反覆浸泡之後曬開,在行軍造反時候就用布把米飯包裹住,製作爲飯糰。餓的時候剪下來一塊和軍糧一起吃,這樣能吃到富含有鹽味的米飯。

偶爾也能吃肉,補充蛋白質和熱量

在古代,肉食都是普通士兵的奢侈品。但是,軍隊一直都沒有肉吃,是沒有任何打贏勝仗的力氣。人肉也就成爲軍人補充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如在三國時代、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都會吃軍中老弱病殘或者戰敗的俘虜爲人肉吃。如三國時候,袁紹軍隊圍困東武陽,守將臧洪先殺守城部隊,先殺掉全城馬匹給守城部隊食用,之後馬匹和老鼠都吃光了,他也殺掉自己的愛妾給將士們吃。

需要提及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主要軍糧就是肉乾。遊牧民族把牛羊宰殺之後,經過風乾加工,變爲十幾斤、二十斤的肉乾,能夠攜帶出徵,吃上幾個月。或者把所有牛肉乾放塞進一個牛膀胱裏面,這樣牛膀胱就成了一個食物包。士兵帶着牛肉乾或者一個食物包可以出征了。由於牛肉乾富含的蛋白質是普通肉的幾倍,一小塊可以維持一個人一天食物需要。士兵在晚上宿營的時候,割下一小塊肉乾來煮湯,再配上茶水和奶類食品,營養豐富也全面。這就是古代遊牧民族起兵不需要後勤部隊運輸糧食,也不需要小米豆醬等副食也能有營養補充原因所在。由於遊牧民族食用富含營養和有熱量的食品,戰鬥力纔會強大,能屢次強有力進攻中原。

古代又沒有壓縮食品,行軍打仗的人吃什麼呢? 第2張

隨軍小販的糧食供給

在古代,也有隨軍小販解決軍隊糧食供給問題。這些小販趕着大車,隨着軍隊的走向流動。如法國《悲慘世界》裏隨軍小販德納第,商販們與軍隊做交易,售賣都是士兵需要的蔬菜、瓜果、牛羊肉禽等生活物資。

之外,古代行軍時候沿途駐紮的百姓,也能爲軍隊提供必要的物質供給、在兩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不少老百姓出於生計需要,向英國軍隊售賣生活必需物品,被朝廷官員痛罵爲“漢奸”,當時與侵略者做生意現象是非常普遍的。

但是,這一種還是比較少見。很多軍隊都還是需要劫掠、搶奪重要的糧食來補給,這也造成軍中飲食一直缺乏保障。尤其是打持久戰、戰事焦灼和戰爭不利的時候,更容易造成軍隊糧食供應不上,士兵們被餓死。當軍糧供給不足時候,只能有組織搶劫敵人,甚至搶劫老百姓,或者是人吃人,這在古代歷朝歷代都存在的。這也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與血腥,所謂“一將功成白骨枯”!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一句話就是說糧草在軍隊中的重要性。現代軍隊,很多士兵吃的東西都是罐頭和壓縮餅乾。罐頭花樣豐富,有各式各樣的肉罐頭和水果罐頭,能爲士兵提供營養。壓縮餅乾能爲士兵提供最基礎的體力。但是,在古代沒有現代先進的食品生產工業,士兵也很難吃到營養均衡搭配和精心鑽研的食物,在行軍打仗都到底吃什麼東西呢?我們做一一分解。

國家的糧食準備

古代又沒有壓縮食品,行軍打仗的人吃什麼呢? 第3張

古代政府也認識到,戰爭一直都是關乎到民族生死存亡和國計民生的大事情。因此,政府都會在戰爭之前做好各種充分準備,除了整衣備甲和士兵宣誓動員之外,那就是準備糧食。糧食的準備除了動用國家庫存之外,也會向全國徵收糧食,做好屯糧的工作。萬一持久戰打起來了,戰爭的前線需要大量軍糧不給,後方補給不上造成的兵敗或者兵變後果不是一般統治者能忍受的。

因此,曹操就發明了屯田制,強迫士兵去耕種田地。士兵在戰鬥時候爲兵,平時爲農民,這樣起到自給自足的作用,能避免了糧食長途的運輸補給。對於一些戍邊軍隊,也能發揮良好的效果。

粗糧等農作物爲行軍的基本糧食

古代人也認識到糧食屬於後勤物資保障的範疇內,也是決定軍隊是否能打勝仗的關鍵所在。所以古話就是,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個“糧草”就包括人吃的“糧”與牲口(馬騾)所吃的“草”。古代的軍糧主要是水稻、糜子、大豆、小麥等穀物,主要就是填報肚子,沒有太多的講究。所以,古代行軍打仗,講究就是能夠填報肚子。

唐宋之前小米

一般來說,在古代行軍打仗中,最常吃的就是小米。由於小米比較容易儲存,能夠保存九年之久,大米卻只能保存五年,所以小米是非常適合當“軍糧”。在古代,小米也叫作“粟”,簡稱爲“谷”。當谷去掉殼之後,就稱爲小米。

古人考慮小米爲基本糧食,主要是其他農作物產量也是低得嚇人。如唐宋之前,古代小麥產量非常低,大米產量更是低。在加上當時中國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區。所以,士兵行軍都一直都是以小米爲主要軍糧,從上古時代一直維持到唐朝。

古人也想着伙食豐富,在行軍中也喜歡用小米煮粥。就是在小米粥里加入豆類、野菜、肉類熬成一碗肉粥。當時的粥非常稠,所以也就做“厚”。可以說,在古代菜粥或者肉粥,都是很高端的軍糧。肉類和蔬菜都是屬於軍官的專屬,普通士兵是沒辦法享受的。

如戰國時候的秦軍,爵位等級高低標準也直接絕對伙食標準的差異。三級爵位的下級軍官,伙食是醬半升、精米一斗、菜羹一盤。兩級爵位的軍官,吃的東西也只能是粗米,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也只能靠填報肚子爲生。古代士兵除了小米粥之外,下飯東西都是鹽、鹹菜和醬,一般都還是定量供給。

至於麪條,兩漢時候雖然發明出來了,卻也只是偶爾改善一下士兵的伙食,都還是小米稠粥爲主。雖然諸葛亮發明和創造了饅頭,蜀國士兵也能吃上饅頭。但是由於前面所說的,小麥產量有限,都還是粥爲主。在某些時候,當沒遭到急行軍或者戰事正酣,米飯糰就成了最快捷的戰地快餐。

唐宋之後,小麥和大米

唐朝之後,尤其是兩宋期間,漢族的聚集地朝着南方發展,麥子和稻穀產量增加,軍糧逐漸也變爲麥米。各種面飯製作成的大餅、鍋盔、燒餅等,都是行軍士兵的主要食物。宋朝打仗的時候,士兵們揹着各種的醬、鹽塊和雜餅等糧食行軍。在明朝時候,燒餅爲軍糧得到了普及的推廣。明軍通常把燒餅以炭火來烤炙,中間戳個小孔,然後用繩子把燒餅串起來,以便士兵們行軍攜帶,這就是明朝士兵的壓縮餅乾。

明朝軍隊一個比較常見的食物烹飪方法,就是把大米蒸熟之後晾乾吃,吃的時候用熱水去泡飯就可以直接食用,這就是明朝的方便麪。明軍野戰時候的主要副食就是把豆豉與搗碎的鹹鹽摻和,製作爲餅乾模樣之後曬乾。食用的時候剝一塊與棗核大小的和飯配着食用,用來代替醬菜。

由於蔬菜保質期短,士兵行軍時候幾乎吃不上蔬菜。需要蔬菜偶爾也只能在行軍路上購買。在戰場附近,一般士兵都設立一些糧倉屯着糧食,高級將士也能吃上火鍋,吃吃肉喝喝酒,普通士兵只能聞着味道解饞。

可以看到,古代行軍士兵由於主要都是吃粗糧。在行軍時候,士兵都會攜帶一個長條布口袋,裏面裝有米、麥、燒餅等乾糧。然後開伙時候每人抓一把出來,煮一大鍋大家一起吃,開不了火就生嚼。由於古代士兵平日也需要補充鹽分。所以在行軍之前,就把棉布用鹽和醋反覆浸泡之後曬開,在行軍造反時候就用布把米飯包裹住,製作爲飯糰。餓的時候剪下來一塊和軍糧一起吃,這樣能吃到富含有鹽味的米飯。

偶爾也能吃肉,補充蛋白質和熱量

在古代,肉食都是普通士兵的奢侈品。但是,軍隊一直都沒有肉吃,是沒有任何打贏勝仗的力氣。人肉也就成爲軍人補充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如在三國時代、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都會吃軍中老弱病殘或者戰敗的俘虜爲人肉吃。如三國時候,袁紹軍隊圍困東武陽,守將臧洪先殺守城部隊,先殺掉全城馬匹給守城部隊食用,之後馬匹和老鼠都吃光了,他也殺掉自己的愛妾給將士們吃。

需要提及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主要軍糧就是肉乾。遊牧民族把牛羊宰殺之後,經過風乾加工,變爲十幾斤、二十斤的肉乾,能夠攜帶出徵,吃上幾個月。或者把所有牛肉乾放塞進一個牛膀胱裏面,這樣牛膀胱就成了一個食物包。士兵帶着牛肉乾或者一個食物包可以出征了。由於牛肉乾富含的蛋白質是普通肉的幾倍,一小塊可以維持一個人一天食物需要。士兵在晚上宿營的時候,割下一小塊肉乾來煮湯,再配上茶水和奶類食品,營養豐富也全面。這就是古代遊牧民族起兵不需要後勤部隊運輸糧食,也不需要小米豆醬等副食也能有營養補充原因所在。由於遊牧民族食用富含營養和有熱量的食品,戰鬥力纔會強大,能屢次強有力進攻中原。

隨軍小販的糧食供給

在古代,也有隨軍小販解決軍隊糧食供給問題。這些小販趕着大車,隨着軍隊的走向流動。如法國《悲慘世界》裏隨軍小販德納第,商販們與軍隊做交易,售賣都是士兵需要的蔬菜、瓜果、牛羊肉禽等生活物資。

之外,古代行軍時候沿途駐紮的百姓,也能爲軍隊提供必要的物質供給、在兩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不少老百姓出於生計需要,向英國軍隊售賣生活必需物品,被朝廷官員痛罵爲“漢奸”,當時與侵略者做生意現象是非常普遍的。

但是,這一種還是比較少見。很多軍隊都還是需要劫掠、搶奪重要的糧食來補給,這也造成軍中飲食一直缺乏保障。尤其是打持久戰、戰事焦灼和戰爭不利的時候,更容易造成軍隊糧食供應不上,士兵們被餓死。當軍糧供給不足時候,只能有組織搶劫敵人,甚至搶劫老百姓,或者是人吃人,這在古代歷朝歷代都存在的。這也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與血腥,所謂“一將功成白骨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