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真的鑄造過九鼎嗎 大禹九鼎是不是真的存在

本文已影響1.15W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大禹九鼎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九鼎這個詞,在我國古代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它代表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也代表着中國,更是夏商周三代的傳國寶物。後世一直都以九鼎作爲國家的象徵,只不過九鼎後來失傳了,但是九鼎的象徵意義一直都存在。只是,大禹真的鑄造過這樣的九鼎嗎?大禹九鼎是否真的存在過,究竟是古人的一種傳說,還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我們一起來看看。

大禹真的鑄造過九鼎嗎 大禹九鼎是不是真的存在

1.九鼎

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爲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下。後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利象徵與意義,亦曾屢次重鑄九鼎,武則天 、宋徽宗也曾鑄九鼎。

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爲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雖然在最早記錄九鼎的《左傳》中沒有找到關於大禹熔青銅的記載,但是有提到說:在鼎上刻畫有九州圖,其實就是象徵天下九州都是夏朝的,如此雄心豪邁的氣魄也成就了 "九鼎"成爲夏朝的鎮國之寶。綜合兩個故事我們都會發現,無論是熔銅還是刻九州,最後的鼎指的都是一座鼎。但是九鼎到底是一鼎還是九尊鼎還有待考證。

《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大禹真的鑄造過九鼎嗎 大禹九鼎是不是真的存在 第2張

2.九鼎去哪了

關於九鼎的下落,史家衆說紛壇,不一而足。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入秦。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麼,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從雒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採取兼收幷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泗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王先謙在《漢書補註·郊祀志》中認爲: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無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爲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燬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使人難以置信的。

後世帝王亦曾屢次重鑄九鼎,以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寧三年兩次最爲有名。

縱觀中國曆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爲夏、商、週三代的鎮國之寶,傳承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燬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大禹真的鑄造過九鼎嗎 大禹九鼎是不是真的存在 第3張

3.真的有九鼎嗎

公元前606年,雄心勃勃的楚莊王爲了幫助周王室,率領軍隊攻打盤踞在東周都城雒邑附近的戎人,獲勝後駐軍於周的領土內。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莊王,莊便乘機問鼎之大小輕重。王孫滿敏感地回答:“在德不在鼎。”意爲想要統治天下,靠的是道德和才能,不是靠既大又重的鼎。接着他又講了大禹因爲有德,鑄造了九鼎,夏桀因爲“昏德”而鼎遷於商,商紂王暴虐而鼎遷於周的事。

稍晚於《左傳》的《墨子·耕柱》卻說:“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折金于山川,陶鑄之於昆吾,是使翁難雉乙卜於白若之龜,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鑄造成九鼎者不是大禹,而是其子夏啓;所用的銅材不是九州牧所貢的金,而是由蜚廉採礦所得。雖然《耕柱》描繪了夏鼎“三足而方”的形制,又進行了神化,可是鼎的鑄造者是大禹還是夏啓,難以考定。再說,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方鼎都是四足的,圓鼎纔是三足的。

大禹或夏啓鑄造成九個大鼎,可是由於它們是夏王朝權力的象徵,商代得到後就把它們熔燬,添加一些新材料後鑄成商鼎;周武王所遷的則有可能是商鼎,他也把它們熔燬後鑄造成周鼎;及秦朝獲得的八鼎或九鼎有可能焚燬於項羽之火燒咸陽。此說的依據是成語“革故鼎新”。《周易·雜卦》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這條記錄多少透露了商毀夏鼎、周毀商鼎的信息。

夏初真的鑄造過九鼎,也真的三代相承受,及戰國後期,分裂後的周赧王自知難逃厄運,就組織人力把九鼎深埋於地下了,秦朝所得的乃是周王室某公卿的八鼎。因此,秦朝史官乃至司馬遷都沒法清楚地記載這些鼎。若筆者的後一種意見能成立,大禹鼎尚能重見天日。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