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百家書的秦始皇,接受鄒衍的“五德始終”說的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17W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秦始皇焚百家書,爲何卻接受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衆所周知,秦朝以“法”立國,以“法”強國,從而一統天下。秦始皇爲了禁止異端思想,曾下令焚燒百家書籍。然而並不是所有非法家的思想理論,都受其排斥。現實中有一種非法家的政治理論,被秦始皇採納實踐了。這種理論,便是戰國末期齊國陰陽學派思想家鄒衍創造的“五德終始”論。

焚百家書的秦始皇,接受鄒衍的“五德始終”說的原因是什麼?

上圖_ 秦滅六國 示意圖

什麼是“五德終始”論?

所謂“五德”,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的道德與政治屬性。五德,起源五行。五行的提法,始於西周初期的《尚書·洪範》。春秋戰國時代,五行理論有了很大發展。鄒衍在原屬於自然物質的五行之上,附加上道德和政治內涵,創造出支持歷史發展、王朝更替的“五德終始”理論。

鄒衍認爲,人類歷史自王朝建立起,一直按照“五德”的順序在更迭交替。虞舜時代,屬土德。夏朝,屬木德。殷朝,屬金德。周朝屬火德。其演化順序,是按照五行相剋的理論推導出來。木克土,所以夏朝取代虞舜。金克木,所以殷朝取代夏朝。火克金,所以周朝取代殷朝。因爲水克火,未來取代周朝的王朝,必是水德。五德順序走完一遍之後,土又再度克水,土德王朝再度建立。這樣一個又一個循環反覆進行,就是“五德終始”了。

那麼,鄒衍爲什麼要創造“五德終始”論呢?他本意是應合時代發展要求,爲新生王朝提供改朝換代的理論支持。

自周室東遷後,王權衰落,諸侯崛起。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推行擴張兼併政策,蠶食弱小,不斷壯大。如此強枝弱本、尾大不掉的趨勢發展下去,必然導致周王朝滅亡,催生新王朝。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稱西帝,齊湣王稱東帝。兩國國主野心膨脹,公然無視周王的存在。公元前256年,周王朝正式被秦國滅亡,使得頓時中國陷入“天下無主”的狀態。歷史的趨勢非常明顯,未來必將出現一個全新的王朝,取代滅亡了的周王朝統治天下。

鄒衍的人生,恰巧活動在這個“分久必合”的時代。他強烈預感到,未來的新生王朝,急需一種新型的理論,用以解釋周王朝的滅亡和自己的興起。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鄒衍糅合了古代的五行知識和陰陽思想,創造發明出“五德終始”理論。

實際上,改朝換代的理論,並非鄒衍一派獨有。傳統的儒家理論,也支持朝代更替。《周易》言,“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孟子和荀子,將商紂王斥爲“獨夫”,認爲他罪當其死。這些言論,代表儒家對暴力革命、改朝換代的認可。

但儒家的革命學說暴露出兩個缺點:

一是它只解釋了一個時代改朝換代的問題,沒有對有史以來的王朝進行完整解釋,不成體系,難稱完美;

二是語言太過直白了,會刺痛統治者的心靈。他們會想:你今天革別人的命,明天會革我的命;今天罵別人獨夫,明天會罵我獨夫。周武王伐商勝利後,蹂躪紂王屍身、砍下腦袋的血腥場景,歷經千年,猶然歷歷在目,令人難以釋懷。

相較而言,“五德終始”論展現出它的優勢。它不但對有史以來所有王朝的更迭替代做了全面解釋,而且不需用“革命”、“誅殺”、“獨夫”等激烈語言進行論證,刺激不到統治者的敏感神經。“五德終始”承認了改朝換代是符合天命的,是必須的。而且確認了,每個新生王朝都有不可置疑的合法性。這對於統治者而言,具有莫大的誘惑性。

焚百家書的秦始皇,接受鄒衍的“五德始終”說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上圖_ 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戰國末期齊國人

可能鄒衍創造這個理論的本初意願,並不是爲秦朝服務,他更希望自己的齊國承擔起統一大業的責任。但齊湣王不堪大用,幾番折騰,幾乎導致國家滅亡。自此以後,齊國統治者就變得胸無大志,飽食終日,安靜等待滅亡命運的降臨。

隨着秦國統一中原步伐的加速,秦始皇設置博士官,招攬五湖四海的知識分子。鄒衍的弟子們,也來到秦國。秦始皇對百家流派的學說嗤之以鼻,唯獨對鄒衍的“五德終始”論情有獨鍾。他發現,它不但認可改朝換代行爲的正當性,而且確認秦朝取代周朝統治天下,合乎天命規律。雖然秦始皇迷信武力,但改朝換代畢竟是天崩地裂的大事。自己用兵多年,殺人無數,難免貽人口實。擁有這樣與法家制度並不衝突的完美理論進行文飾,讓百般挑剔的士人們無可置疑,何樂而不爲呢?

於是,秦始皇在統一全國的那一年,用“五德終始”的邏輯向全天下闡釋了改朝換代的事實。周朝爲火德,水克火,所以秦朝爲水德,這是天命流轉、五德循環的必然。而周室東遷時代,秦文公出獵,於渭水之畔捕獲黑龍,被視爲預示秦朝必將取代周朝的最重要祥瑞。

較爲尷尬的是,秦始皇自信秦朝要傳至千秋萬世,與“五德終始”論存在內在矛盾。他只看到“五德終始”確認了秦朝開始的合理性,沒有看到它也確認秦朝終結的合理性。五德相代,沒有一個王朝能永世長存,秦朝也不例外。秦始皇夢想實現一世、二世直至萬世的統治,最終被現實殘酷擊敗。

現實中,“五德終始”並非只是循環相代的意義,其中每一德,都關聯內涵極爲豐富的政治措施。諸如秦朝爲水德,尚黑色,以十月爲歲首,數尚六,音尚大呂,事尚法等等。因爲《鄒子》失傳,現在已經很難闡述它們的詳細內容了。縱然如此,它在歷史上的影響仍然是巨大的。後世每一次改朝換代,新生的王朝統治者都拾起“五德終始”理論,推演出本朝的五行屬性,由此獲得在歷史序列中的合理性。

焚百家書的秦始皇,接受鄒衍的“五德始終”說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宋書·符瑞志》言:“五德遞王,有二家之說。鄒衍以相勝立體,劉向以相生爲義。”最初的秦和西漢,以五行相剋的規律來確定王朝的屬性。王莽取代西漢,自認爲是通過禪讓的和平方式完成的,而不是傳統的暴力革命模式。因此,他反其道行之,通過五行相生規律,重新將歷代王朝的五行屬性排序。西漢爲火德,火生土,所以新朝爲土德。不同的王朝,對“五德終始”論會有差異解釋,有時按相剋規律使用,有時按相生規律使用。最後以這種面目示人,須以符合自身利益爲前提。

“五德終始”表面文縐縐,但其潛臺詞與儒家理論一樣,支持暴力,支持誅殺暴君,支持改朝換代。不同的是,它不參與過程,只確定結果。它表面默無聲息,但一直潛藏在人們的腦海,支持着兩千年來所有王朝興衰更迭的變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