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牧沒有含冤被殺,趙國真的能不滅亡嗎?

本文已影響1.82W人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他是戰國末期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他含冤被殺後,趙國沒多久就滅亡了。如果李牧沒死的話,趙國是否能夠做到不滅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這句話成爲了古時對燕趙之民的一個寬泛的總結。當時,在戰國時代,面對秦軍的兵鋒,燕趙之地更是涌現出了諸多名將。趙奢、廉頗、李牧這些人,都可以用當世名將來形容。正是有這些名將的存在,趙國一躍成爲了戰國中晚期,唯一能夠同強秦對抗的存在。而在這些人中間的李牧,可以說是趙國晚期頂樑柱一般的存在。

這是因爲,在戰國晚期,秦軍多次征討趙國,妄圖一舉滅亡趙國。但趙軍卻在李牧的率領下,強力遏制住了秦軍的前進步伐。正是這樣的情況下,李牧完全成爲了一個力挽狂瀾的存在。後來,在秦滅趙之戰中,李牧因爲秦國的離間計,最終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而趙國,也在李牧死後,迅速的土崩瓦解。以至於,現在依然有着“李牧不死,趙國不亡”的說法。那麼,如果李牧不死的話,趙國真的能夠做到不亡嗎?

如果李牧沒有含冤被殺,趙國真的能不滅亡嗎?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李牧的存在,確確實實爲秦國滅亡趙國,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尤其是在公元前233年與公元前232年,李牧更是率軍接連挫敗了秦軍的企圖。以至於,在秦王嬴政啓動滅六國戰略的時候,不得不先設計先將李牧除掉。由此可見,李牧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對於秦軍來說,成爲了一個不小的麻煩。而李牧死後,趙國的迅速敗亡,也似乎印證了一直以來的說法。可是,戰國曆史的大趨勢,並不會因爲一個人或者兩個人的存在,而產生鉅變的。

實際上,“李牧不死,趙國不亡”的說法,可以說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因爲,到了秦王嬴政繼位的時期,秦國經過此前數代君主的不懈努力,秦國統一六國的大趨勢,已經到了無法逆轉的地步。這是因爲,秦國經過六代君主的變革,以及不斷征戰,國力已經到了遠邁山東六國的地步。而秦滅六國,顯然已經是一個大的歷史趨勢,要想徹底的扭轉這樣一個歷史趨勢,僅依靠李牧一個人,顯然是不夠的,趙國所需要的則是千千萬萬個李牧。

如果李牧沒有含冤被殺,趙國真的能不滅亡嗎? 第2張

由此可見,在秦國滅六國在即的大趨勢下,李牧雖然取得了幾場勝利,但從深層次的角度上來看的話,我們便能發現,這幾場小勝利,並沒有影響到秦國總體的大戰略。這樣的情況下,李牧雖然在戰術上取得了諸多勝利,但依然無法改變趙國孱弱,秦國一家獨大的天下大勢。

同時,當“李牧不死,趙國不忘”的說法大行其道的時候,卻忽略了一個客觀的現實。這個客觀的現實,便是當時趙國的國力,已經到了難以維持的地步。這是因爲,在長平大戰之後,趙國的國力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可即便如此,趙國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裏,國力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恢復。因爲,趙國既要面對秦國接連不斷的攻勢,還要面對來自北方燕國,以及遊牧民族的威脅。國困民乏成爲了趙國在戰國中晚期的一個真實的寫照。

如果李牧沒有含冤被殺,趙國真的能不滅亡嗎? 第3張

如果趙國的國力,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恢復的話,那麼即便有李牧的存在,也只是稍微延緩趙國覆滅的時間而已。同趙國國力的衰敗形成對比的是,秦國依託於巴蜀地區所生產的糧食,以及疆域遼闊,帶來的充足的兵員,對趙國形成了絕對碾壓的局面。國力的不對等,可以說是趙國最終滅亡的一個重大原因。

歷史上的李牧,可以說在戰國晚期,成爲了一個頂樑柱一般的存在。可即便李牧用兵如神,經常能夠做到挫敗秦軍的意圖,但李牧能做到的也就只有這些了。因爲,趙國的國力,已經到了難以支撐的地步。而秦滅六國的趨勢,也已經到了無法扭轉的地步。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