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祕楊貴妃東渡日本之謎:有沒有死於馬嵬驛?

本文已影響2.39W人 

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她與唐明皇的故事家喻戶曉,結局也是衆人皆知。安史之亂,繁華夢破。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洛陽淪陷,潼關失守。唐玄宗撇下大部分宗室成員,帶着楊貴妃,在禁軍的護送下逃亡蜀地避亂。行至馬嵬驛, 禁軍譁變,誅殺楊國忠,並要求玄宗殺楊貴妃。楊貴妃究竟有沒有死於馬嵬驛,歷代以來一直衆說紛紜,成了千古謎團。或雲縊死於馬嵬驛、或雲死於士兵亂刃之下、或雲東渡日本,甚至有流亡美洲之說。我們先來看看這些說法是怎麼來的。

解祕楊貴妃東渡日本之謎:有沒有死於馬嵬驛?

網絡配圖

謎團起因

《舊唐書》記載禁軍威逼,玄宗無奈,只得於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將楊貴妃縊死於梨樹之下。不管怎麼說吧,最早的正史都記載楊貴妃的生命終點在馬嵬驛。到了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是同樣記載。最早說楊貴妃可能沒有死在馬嵬驛的文獻,是白居易的《長恨歌》。“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長恨歌》爲人們留下了無數想象空間,而進一步強化這種想象的則是《新唐書》。《新唐書》記載,安史之亂平定後,玄宗想要改葬楊貴妃。“啓瘞,故香囊猶在,中人以獻,帝視之,悽感流涕,命工貌妃於別殿,朝夕往,必爲鯁欷。”。對比一下《舊唐書》的相關記載是“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悽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 就是說《舊唐書》明確說屍首還在,只是“肌膚已壞”。而《新唐書》則含糊其辭,沒說屍體在不在,只說“香囊猶在”。

謎團的進一步強化則來自近代。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向電視觀衆展示了他們家族的古代族譜等文獻,堅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裔,引起轟動。當地傳說,當年在馬嵬驛,陳玄禮憐惜貴妃的美貌,故與高力士合謀以一侍女代死。而楊貴妃則被護送送今日上海附近出海東渡日本,到達油谷町天津。在當地甚至還有據稱是楊貴妃的墳墓保存。國學大師俞平伯先生,贊同這種說法。而在2005年,日本著名影星三口百惠公然宣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人,則把這個謎團推向高潮。我們嘗試來揭開這個謎團。

楊貴妃其人

新舊唐書都記載,楊玉環祖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長於蜀郡(今四川成都)。 “太真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爲“娘子”,禮數實同皇后。”可見楊玉環不僅姿色絕代,而且絕頂聰明,善解人意,通曉歌舞音律。不僅是一個大美女,還是一個大才女。更重要的是情商非常高。這一點從其受寵幸的時間可以得到明證。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由壽王妃的身份楊玉環被敕出家爲女道士,號太真。這時,實際上玄宗已經強烈地被她吸引。。以至於做出有違人倫之事,搶自己的兒子的老婆。爲了掩人耳目,命其出家。其理論是出家後再還俗就是換了一個人,就不是自己的兒媳婦了,這當然是自欺欺人的把戲。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爲貴妃。地位實同皇后。直至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馬嵬驛之變,楊貴妃三十八歲。前後算來楊玉環獨獲玄宗寵幸至少15年以上。平民百姓尚有“七年之癢”,何況後宮粉黛三千的帝王。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難怪後人都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事蹟都當成千古愛情美談,而不是僅僅帝王出於對美女的荷爾蒙性愛好。這也是爲什麼楊貴妃的魅力可以傾倒千古衆生,令後人嚮往。

楊貴妃不但漂亮、聰明、有才,情商高。心地也是比較善良的,人緣好。史書上找不到任何關於楊貴妃了劣跡。雖然讓“後宮粉黛無顏色”,但似乎並沒有招來太多的嫉妒與怨恨。雖然正直其受寵時,唐朝經歷了安史之亂的驚天浩劫,但不管是當時的人,還是後代學者,都沒有把責任往她身上推。楊貴妃也沒有背上妲己、褒姒這樣紅顏禍水的罪名。就是在馬嵬驛士兵譁變,要求殺楊貴妃,也不是因爲他們恨貴妃。《資治通鑑》借高力士的嘴說出緣由“貴妃誠無罪,然將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就是說貴妃確實沒什麼罪,但是現在士兵譁變把他堂哥楊國忠殺了,那麼身爲貴妃的楊玉環哪天想給他哥哥報仇怎麼辦?這樣士兵能心安嗎?

綜上所述,楊貴妃是怎樣一個人呢?絕色容顏、又絕頂聰明。智商情商都很高,心地善良人緣好。這樣的人真是千古傳奇啊。

解祕楊貴妃東渡日本之謎:有沒有死於馬嵬驛? 第2張

網絡配圖

謎團破解

在破解謎團之前,我們先把記載楊貴妃事蹟的這些史料按時間排排序。

最早的要算白居易的《長恨歌》。但白居易生於公元772年,也就是馬嵬驛之變近二十年後,白居易纔出生。所以其對楊貴妃的記載也來自於前人的記載、傳說、或者自己的想象。

《唐國史補》爲中唐人李肇所撰,是一部記載唐代開元至長慶之間一百年事,涉及當時的漢族社會風氣、朝野軼事及典章制度各個方面。其時代略晚於白居易。

從疑團起因看,主要來自白居易的《長恨歌》和《新唐書》裏“香囊猶在”的模糊記載。但如果通讀《長恨歌》全文,前面有“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還有後文“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可見白居易的長恨歌並沒有說楊貴妃沒有死於馬嵬驛,而且明確說已經死了。至於“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是因爲尸解(道家的一種說法)而去,羽化登仙了。《新唐書》成書晚於《舊唐書》和《長恨歌》,由於受到二者的影響,歐陽修等人沒有辦法確定到底改葬時屍體還在不在,所以對這一點進行了迴避,只寫“香囊猶在”。但《新唐書》對楊貴妃縊死於馬嵬坡也是明確記載的。同時代的資治通鑑也作了旁證。說明直到宋代,人們對楊貴妃死於馬嵬驛都沒有異議。

所以真正的謎團不是楊貴妃到底有沒有死於馬嵬驛,而是死後屍體去了哪裏?這個疑問《唐國史補》的一個記載可能能給我們一些啓示。“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媼收得錦靿一隻,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媼因至富”。意思是楊貴妃死於馬嵬驛的一座佛堂梨樹下,腳上的一隻鞋子失落,導致一位老太婆藉此大發其財。可見當時楊貴妃的魅力是當代任何女明星都無法比擬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如果屍體真的不見了,可能是被人挖出來了。其目的可能是愛慕、可能是同情、也可能只是想發財。

解祕楊貴妃東渡日本之謎:有沒有死於馬嵬驛? 第3張

網絡配圖

至於東渡日本的說法。根據史書記載,陳玄禮是要求殺貴妃,但是迫於士兵的壓力,不是自己本意。而高力士平日和楊貴妃相處很好,更是有可能出手相救的。所以他們救貴妃,主觀上不是沒有可能。但是誰不知道貴妃是玄宗的心頭肉,現在要殺貴妃,禁軍上下一定是經過慎重考慮的,非殺不可。當時的情形,皇帝都要自保,何況是高力士、陳玄禮呢?所以他們冒險的可能不大,禁軍也不能輕易被矇騙。史書明確記載,貴妃死後,禁軍的代表人物進行了覈驗。而且,陳玄禮如果要保全貴妃,那麼將其帶到一個私密的地方隱居起來即可,何必要東渡日本呢?以當時的形式,就近藏匿,比遠遠跑到上海安全得多。而且當時的交通條件,東渡日本就和判死刑差不多。高僧鑑真東渡,九死一生,大家都知道。有組織的官方渡海尚且如此,何況是匆匆忙忙的逃難呢?所以貴妃選擇東渡日本的可能非常小,幾乎沒可能。

那麼怎麼理解1936年那個日本少女出示的家譜和三口百惠的聲明呢?家譜肯定是不靠譜的,如果屬實,一定會成爲重要的史料保存至今,但是在今天並沒有這樣的記載。置於三口百惠的聲明,據說三口家族本姓楊,在浙江省三門灣畔的沙柳清溪入海口,有一個名叫溪頭楊的村莊,而這個村莊正是山口百惠祖宗的發源地。三口百惠可能是據此說自己是楊貴妃的後代。但也沒有證據說是直系後代,只是我們常說的“500年前是一家”,本家而已。

至此,我們的結論是,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驛,死後屍體有可能被盜。東渡日本不太可能,除非三口百惠拿出了直接的證據。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