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啓聖爲康熙收復臺灣之後,爲什麼還要辭官?

本文已影響1.95W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姚啓聖爲康熙立下不世奇功,卻爲何堅持隱退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康熙王朝》中的姚啓聖,是一位睿智聰明、知識淵博、風趣幽默的老頭。他雖然是官場上的另類和奇葩,卻深得康熙聖心。

出場時他已經年近花甲,性格耿直倔犟,直言敢諫,屢屢得罪上司,一路貶官。由從二品的福建藩司貶至莫河九里河馬場從九品司廄官。

順治想殺他而不可,只能降旨永不續用。康熙卻一眼看出姚啓聖有大才,不顧先帝遺詔,重新啓用姚啓聖爲福建總督,全權負責收臺事宜。姚啓聖感激康熙帝的知遇之恩,爲清廷鞠躬盡瘁,以雷霆手段謀劃攻臺事宜,限令九十天內福建民衆後退三十里完成圈卷禁海。

姚啓聖爲康熙收復臺灣之後,爲什麼還要辭官?

此政令遭到福建人民的強烈不滿,一時間羣情激奮,朝中衆臣也紛紛彈核姚啓賢,更導致自已的祖墳都被挖了三次。當面對挖掘自己祖墳的刁民之時,姚啓聖卻選擇了寬恕。

此舉感動了福建民衆,從此政令通行。在收臺期間,姚啓聖憑藉極強的政治智慧遊走於明珠和索額圖之間,極大維護了漢人的權益。僅僅三年,臺灣再次回到華夏版圖,姚啓聖給康熙立下不世之功。

姚啓聖這個人有才,在對臺方略上,他站的比康熙都高,視野廣闊,足智多謀。僅憑一個“三必撫三必剿"的策略就能一下打動康熙。同時,姚啓聖又酷愛詩書,把書看的比自已的性命還重要,對康熙的重用他不以爲意,但康熙送他一本書卻如獲至寶。

臺灣收回後,功成名就的姚啓聖立即選擇了歸隱,盛情拒絕了康熙的重用。其中緣由令人深思。

一是姚啓聖身上有中國曆來讀書人的骨氣、硬氣、傲氣。他骨子裏看不起馬背上起家的清王朝,就連明珠和索額圖兩個重臣他都不放在眼裏,羞於與他們爲伍,所以康熙既愛他又恨他。

二是他清楚朝廷一直防範着漢人,周培公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個漢臣立下統一之功,又做到如此高的位置,怎能不引起滿洲統治階層的忌憚。姚啓聖早年的經歷以及此前周培公的下場,歷歷在目。

他這麼一個有着大功的倔老頭,對於皇帝而言,最終也會是一個難題。與其被朝廷來個“鳥盡弓藏”,還不如自己離去,留個身後名。

姚啓聖爲康熙收復臺灣之後,爲什麼還要辭官? 第2張

康熙其實也早看出姚啓聖的心思,他雖欣賞姚啓聖的才幹與品質,但作爲一個異族皇帝,一樣也忌憚姚啓聖。可放他回鄉又不大放心,所以康熙帝駁了姚啓聖的請求,封他爲“西湖候”,並賞賜了一座大宅子和上千冊書籍給姚啓聖。一方面是皇恩浩大,另一方面是就近監視。

歷史上真是的姚啓聖確實也是個傳奇人物,他是浙江會稽人,前明的秀才出身。順治初年,清軍佔領江南。姚啓聖前往通州,因被當地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任命代理通州知州。姚啓聖隨即將土豪抓捕杖殺,後辭官離去。他的豪俠之氣裏,有不擇手段甚至不計氣節的睚眥必報。

真正仕清後的姚啓聖,更加膽大。朝廷頒禁海令,他卻擅開海禁,被罷免當了六年的知縣,將其在香山償還了前任財政嚴重虧空的政績一筆抹去。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響應吳三桂。

蟄伏多年的姚啓聖,看到康親王傑書統兵進討,於是自費招募兵丁,前往軍前效力,被傑書舉薦爲浙江溫處道僉事。姚啓聖賣力廝殺,康熙也不吝嗇,論功行賞,在耿精忠投降後,任命福建布政使。

有了藩臺的職權,姚啓聖更加忠於職事,不懼兇險。鄭錦佔據漳州、泉州和興化後,清軍前往征討。吳三桂派有“小淮陰侯”之稱的猛將韓大任,自贛入汀,試圖與鄭錦會合。姚啓聖迎難而上,將韓大任說降,得到其部卒三千人編入親軍。

姚啓聖爲康熙收復臺灣之後,爲什麼還要辭官? 第3張

康熙十七年七月,姚啓聖被任命爲福建總督,偕海澄公黃芳度從永福進兵,收復平和、漳平。劉國軒等緊逼至泉州蜈蚣嶺。姚啓聖調度多路大軍夾擊,連破鄭錦營寨,斬殺其部將十餘人。劉國軒兵敗逃遁海澄,姚啓聖乘勝攻克收復長泰縣。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攜手施琅攻克臺灣後,姚啓聖還兵福州。在施琅受封世襲罔替的靖海侯,受賜御用袍服時,姚啓聖卻已病逝,享年六十歲。

姚啓聖死於背疽,人生亦如悲劇。康熙並未因他的死,按例賜祭葬,給諡號。第二年九月,朝廷追究姚啓聖修造船舶、軍械虧欠四萬七千兩銀子。康熙帝感念其生前勞苦,免於追繳。

姚啓聖爲康熙收復臺灣之後,爲什麼還要辭官? 第4張

而對於他殉職任上,卻始終沒有蓋棺論定。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