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姚啓聖,在清朝收復臺灣中貢獻很大

本文已影響1.3W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姚啓聖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現今,提起康熙年間收復臺灣,大多數人們往往會想到施琅,他被認爲是清朝收復臺灣的最大功臣,甚至將統一臺灣全部歸功於施琅,反而忽略了另一個大功臣——福建總督姚啓聖。可以說,姚啓聖爲臺灣所作的貢獻不在施琅之下,但他因觸怒康熙帝,最後功績被刻意抹殺,因而提起收復臺灣,少有人會想起姚啓聖。

大將姚啓聖,在清朝收復臺灣中貢獻很大

姚啓聖生於明天啓四年(1624),是浙江會稽人。他曾改隸漢軍鑲紅旗,並於康熙二年(1663年)通過了八旗鄉試,不久後被授廣東香山知縣。康熙八年(1669年)曾因“擅開海禁”遭罷官,過了五年,他因平定耿精忠叛亂立功,經康親王傑書保薦又被重新起用爲授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年),鄭經在福建沿海大敗清軍,康熙大怒,罷免了原任福建總督,任命姚啓聖爲新任福建總督,專責平臺事宜。姚啓聖在總督任上作出了許多貢獻,他制定了平臺方略、發展福建經濟以作好對臺鬥爭準備。可以說,沒有姚啓聖的這些籌劃,施琅難以順利地攻克臺灣。

大將姚啓聖,在清朝收復臺灣中貢獻很大 第2張

清朝曾先後幾次攻打臺灣,其中姚啓聖就貢獻不少的“情報”,康熙二十年(1681年)姚啓聖曾向朝廷密報鄭經死去、臺灣局勢混亂的消息,便請求康熙趁機攻打臺灣,促成了康熙的徵臺主張。雖然這次徵臺以失敗告終,但姚啓聖仍作好徵臺的準備,他出資捐修戰船70只,捐募勇兵3200名,下令所有水師官兵按期操演,隨時準備進取臺灣,因而到康熙二十一年(1882年),清軍水師已有“精兵二萬餘,戰船三百艘”,但康熙帝命令姚啓聖相機剿撫。第二年,姚啓聖又上奏,提出了攻打澎湖、臺灣的建議,爲日後施琅成功復臺作好了充分的理論和軍事準備。

姚啓聖很早就主張武力統一臺灣,併力薦施琅率部徵臺,當時朝廷上下一片反對徵臺之聲,以李光地、姚啓聖爲代表的少數官員力主武力征臺,並向朝廷薦舉了曾爲鄭氏政權效力的施琅。雖然後來施琅與姚啓聖就徵臺的具體策略上存在激烈爭論,但姚啓聖能顧全大局,在施琅率兵攻打澎湖、臺灣時提供後勤補給,他曾捐資製造大小戰船100餘艘,給施琅補充平臺士兵一萬餘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姚啓聖爲後來徵臺的成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他卻“得罪”了康熙帝,究其原因,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觀點是姚啓聖在平臺敘功一事上得罪了康熙帝,當時康熙已經下旨嘉獎姚啓聖,但姚啓聖一再推辭,不敢言功,引起了康熙的不滿,因而不久又下令停敘其功,抹殺了他在收復臺灣中的功勞。第二種觀點是姚啓聖先前與施琅的爭執以及在剿撫一事上的左右搖擺,讓康熙帝頗爲不滿。這些導致了姚啓聖最終受到朝廷冷落,致使瘡疾加重,不久便抱憾而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