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啓聖,最後結局如何?

本文已影響1.39W人 

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姚啓聖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在《康熙王朝》中,姚啓聖早在順治年間便已經入朝爲官,但卻因自恃才華出衆,卻又屢屢抗上,有悖官場法規而被一降再降,從福建巡撫一路貶到了盛京馬場,並被順治帝下旨永不敘用。卻因周培公的推薦而被康熙破格提拔,負責平臺事宜。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啓聖,最後結局如何?

事實上,姚啓聖乃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鄉試考中第一名後才被授予了廣東香山知縣,在任期間代爲償還了前任知縣的財政虧空,卻也因擅自開放海禁而被彈劾罷官。

不過,姚啓聖顯然不是個甘於平凡之人。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率兵攻入浙江境內,康熙命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率兵討伐,姚啓聖便和兒子姚儀募壯兵數百,投入康秦王麾下效力,因而再度入朝爲官,被任命爲諸暨知縣,剿平紫山土寇。

後因平叛有功,先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被破格升任浙江溫處道僉事,後又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被提拔爲福建布政使。康熙十六年(1677年),總督郎廷佐上奏稱姚啓聖和其子姚儀屢獲戰功,而且養軍購馬、備置甲冑弓矢,先後花費五萬兩銀子都是自己籌措出資,康熙於是下旨嘉獎,並晉升其爲福建總督。

此後,從康熙十七年(1678年)開始,姚啓聖便一直在和臺灣作戰,先後多次挫敗臺灣對福建的侵犯,並因戰功而被進封正一品,加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啓聖又因攻克海澄、金門、廈門之功,被授予世襲騎都尉,加一雲騎尉。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啓聖,最後結局如何? 第2張

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克臺灣,姚啓聖這才還兵福州。但在不久後便因背部舊疾復發而病故,終年六十歲。

作爲平定臺灣的大功臣,姚啓聖爲何落下悲涼結局

在《康熙王朝》中,姚啓聖毫無疑問是個倔強老頭,雖然是平臺的頭號功臣,卻因與朝中大臣關係不睦而備受打壓,再加上當時存在滿漢之爭,因而姚啓聖在平臺功成之日便辭職返鄉,就此歸隱田園。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姚啓聖卻在平臺之後屢遭彈劾,甚至還被朝廷追繳修造戰船、軍械而虧欠的四萬多兩銀子,最終在功成之日悲憤交加,猝然離世。

歷史上,姚啓聖的性格倒是和《康熙王朝》種的差不多,“少年頗有圖王霸之思”、“性豪蕩不羈,喜任俠”,儼然就是一個極爲講究江湖義氣,又敢於仗義執言的男子漢,可惜這種性格並不適用於官場,而他正是因爲這種性格而得罪了大量朝中重臣,從而爲其悲涼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作爲福建總督,姚啓聖爲朝廷平定臺灣做出了極大貢獻,雖然戰功不如施琅大,但卻爲朝廷平臺提供了堅強的後勤保障。他先後出資白銀四十二萬八千兩,製造大小戰船100餘艘,給施琅補充士兵一萬餘人,爲此不惜將家中資產“悉數抵算”,最終落下個“肅然無儲蓄,諸子賣田以藏,貧如故”的局面。

而且,施琅之所以能夠被重用,很大程度源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六月姚啓聖和李光地的共同保舉。然而就因爲姚啓聖的心直口快,竟然使得施琅在平臺前後開始在奏摺中對姚啓聖展開了攻擊“姚啓聖並沒有到澎湖知會,枉道直去臺灣,軍國大事被他當作兒戲,是有輕國體而貽笑於衆逆賊乎?”再加上朝中的大學士明珠、王熙等人與姚啓聖也素來不睦,也經常對其進行攻擊。

不過,鑑於姚啓聖一直以來的勞碌貢獻,康熙不僅沒有追究於他,反而將其列爲了平定臺灣的第二功臣,但姚啓聖卻上書表示謙讓推辭,再加上朝中大臣的惡意詆譭,結果讓康熙對其極爲反感。此後,姚啓聖在重病纏身的情況下接連上了七篇奏疏,建議恢復五省遷界、開六省海禁、裁撤冗官、赦免錢糧、退還民房等,結果再度引來康熙的嚴厲指責,認爲姚啓聖是“頗多虛妄”、“並無功勞”,甚至連當初保舉施琅也成了“妄言保舉施琅,飾爲無益虛詞”,傾家蕩產搞後勤也成爲了罪狀,“屢奏捐助銀兩十七、八萬兩,大約浮冒居多”。

最終,朝廷給姚啓聖的定語是“明系沽名市恩,殊爲不合,這個本皆不準行”,並命令停止其“議敘之旨”,結果本就疾病纏身的姚啓聖備受打擊,心力交瘁之下猝然離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