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和姚廣孝,誰纔是明朝第一謀士?

本文已影響8.73K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姚廣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明朝的歷史是由和尚創立的,卻隨即也是由和尚打破,朱棣一生中能改變他命運的,只有兩個人,朱元璋、姚廣孝。一個是他親爹,一個是他謀士。這謀士卻非同尋常,而是一個被稱爲天下第一謀士的姚廣孝。

一個合格的謀士必須要符合兩個原則,一個是看清局勢,另一個是胸有韜略。很顯然姚廣孝在謀士畢業證書上,這兩項技能肯定都是A。而朱元璋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因爲判斷力,如果朱元璋活着的時候判斷藩王會作亂,以他的手腕,朱棣必死無疑。但是他相信了血濃於水。老朱只相信親人,其實是他最致命的弱點。劉伯溫、李善長、胡惟庸、藍玉、傅友德、馮勝都死了,只因爲他們不姓朱。在朱元璋的邏輯裏,全天下人皆不可信,但親人除外。農民,這就是農民的觀念,虧他做了幾十年的皇帝,腦子裏還是小農思想。他如果他多讀幾本書就知道,隋、唐、宋、元哪個不是同室操戈的?爲了那至尊無上的寶座,親情,算啥。況且還是叔侄關係。

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和姚廣孝,誰纔是明朝第一謀士?

一個悲催的王子

朱棣是否想造反,不知道,但是朱允炆是發現了他的這個叔叔很難對付,歷史總是驚奇的相似,我們之前說過主父偃的”推恩令“,果不其然,朱允炆又想重演一次。縱然朱棣不想造反,但朱允炆已經在策劃如何推倒這個叔叔了,卻錯估了實力。

漢武帝用主父偃的時候,他的實力是強過其他諸侯的。但朱允炆卻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的腦海裏依然是,漢景帝時期七王之亂,依然被剿滅,但是誰是他的“周亞夫”?似乎他並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失策啊。所以學了鬼谷子至少會具有權衡實力的能力嘛。衡量雙方的實力之後,我們發現朱允炆的團隊雖然人多,但是大多是儒生。而朱棣的團隊大多是戰將和謀士。如果說從文化上來講,朱棣的團隊肯定大多沒畢業的,而朱允炆的團隊全是清華北大,甚至劍橋牛津的。人多,在某個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戰爭不是吟詩作畫,更不是拼學歷比長相,而是血與火的較量。

有時候,一個人能否改變一個時代,是個問題,但一個牛人肯定能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比如朱元璋、比如劉伯溫,比如朱棣,比如姚廣孝。

一個陰謀家的崛起

姚廣孝就是這樣的牛人,其實喜歡陰謀的朋友應該多瞭解這個人,典型十足的陰謀家。他的一生就是陰謀的一生。被稱爲黑衣宰相,隱藏在明帝國背後的黑手。

但是作爲一個屌絲想逆襲,方法有很重要,但絕對不是吹牛,而是要刻苦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比如陰陽之術。吹牛是沒用的,有多大本事,聰明人幾句話就能問出來。比如簡單的一句,你的模式和邏輯在哪裏?

大陰謀家姚廣孝就是能吃苦耐勞,能獨立思考的人,雖然人品不怎麼樣。但是從他幫助朱棣奪取大明江山的事蹟上來看,他的苦沒白吃。

你不是漢武帝

朱允炆需要一個能參謀能打仗的人,但是能打的都被他爺爺殺光了。而他身邊卻是一羣飽讀詩書的人。儒家修身,提高品德沒問題,但放在戰爭卻是個大問題。你面對餓虎般的敵人,你要感化他們,結果只有被吃掉。但是他太高估自己的實力。他毅然決然“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駕崩,建文帝繼位,並實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此時的朱棣,時不我待,只能見招出招。此時的朱棣已經羽翼豐滿,謀臣與將士的團隊都具備。1399年六月,朱棣決定起兵,並以誅殺齊泰、黃子澄爲名,號稱奉天靖難。大明最終的贏家叫朱棣。

誰纔是第一謀士

其實相比姚廣孝,我更敬重劉伯溫,但可惜這樣的人才實在難得,悲催的是遇上一位多疑的皇帝。被殺是命運使然,縱然他看清了局勢,但命運已經不再眷顧他。我們上篇說過劉伯溫判斷錯了朱元璋的陰陽,太過聰明,卻不得不爲聰明埋單的故事。縱然他最終請辭,但爲時已晚,因爲朱元璋已經準備好了囚籠,只有一種人讓他放心——死人。

而當朱棣得了天下之後,姚廣孝卻學起來張良,選擇半退隱,繼續做一個和尚。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姚廣孝造反的目的到底是爲了什麼?有人說沒用目的,錯,絕對有目的。他和劉伯溫的動機不同,劉伯溫是本來不願意,到深陷局中,進退維谷。而姚廣孝卻是因爲看清了局勢,他判斷朱棣最終能成功,而他只是在幫朱棣掃清障礙而已,如果說原因嘛,或許是因爲不甘心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和尚吧。榮華富貴並不能打動他,在他看他人活着,應該做一件大事情。姚廣孝深知只要他做一個和尚,他就能活下去。這纔是陰陽高手。

從道德層面上,劉伯溫算是第一,但從命運上,姚廣孝纔是。

誰成就了誰?

姚廣孝是大陰謀家,但是卻成就了朱棣,有人說這不科學,因爲按照傳統思維,姚廣孝纔是那種罪名昭著,臭名遠揚的人,怎麼能成功呢?其實很簡單,在朱棣眼中只有兩種人有用的人和沒用的人。而在朱允炆的眼裏也有兩種人儒生和粗人。促進並不是樹立道德模範,而是要相互作用。縱然姚廣孝是一隻餓虎,而朱棣卻是馴獸者。換句話說,歷史只認實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