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大舉滅佛,在歷史上產生了什麼影響?

本文已影響2.72W人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唐武宗,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佛的起源

佛,又稱佛陀,梵文何佛教中的意思是“覺者”、“知者”、“覺”。“覺”有三覺,自覺、覺他、覺行,凡夫俗子缺三項,羅漢缺後兩項,菩薩缺最後一項,佛方三項具有。佛又指佛教創始人的釋迦牟尼。最早記載於《後漢書·西域傳》:西方有神,名曰佛。佛教中的“佛”一般不是指具體的人,而是所有的覺悟的人,是一種境界。一個剛剃度的小沙彌,若是覺悟一切,也能稱之爲“佛”。佛教誕生在距今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數百年間傳遍印度次大陸,漢朝時期從西域絲綢之路東傳中國,據傳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是於此時建立的。

之後千年時間裏,佛教有盛有衰,盛至極致時左右世俗、手握大權,衰至極致時關閉山門、誦經禮佛。佛教成爲現代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中國人在封建時代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佛教在古時候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爲許多中國人的信仰,信仰人數和地位略微高於“儒家儒教”和“道門道教”。佛家思想是好是壞,我們需要辯證去看,不能一味認爲它是壞,也不鬧一味覺着它是好。好時我們該鼓勵,壞時我們該糾正,公元840年至公元846年的六年時間,是封建王朝糾正他們錯誤的“滅佛時間”。關於此事史書議論紛紛,留給後世人三大疑問:唐武宗爲何大舉滅佛?唐武宗爲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下面筆者來一一答疑解惑。

唐武宗爲何大舉滅佛?

公元840年至公元846年是唐朝皇帝唐武宗李炎在位時期,其一系列的滅佛舉動史稱“唐武宗滅佛”,或是“會昌毀佛”,佛教門徒稱“會昌法難”。“會昌毀佛”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波及全國的行動,史無前例,後無來者。這不經讓我們好奇,唐朝本就經過安史之亂,統治及社會動盪不安,爲什麼還去折騰、還要鋌而走險地大規模滅佛。“會昌毀佛”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波及全國的行動。唐武宗滅佛之前,未完成統一的割據政權北魏和北周皆由皇帝着手開啓過“佛門災厄”——滅佛。唐武宗李炎大舉滅佛是必然的選擇,即使當時唐朝衰疲,即使當時中樞不振,即使當時距北周滅佛只過去三百年左右時間。

唐武宗大舉滅佛,在歷史上產生了什麼影響?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與中國統治者就關係匪淺,佛教大規模且迅速的發展得到統治階層的支持。唐代官方曾進行過大肆建造寺廟的活動,即使消耗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心甘情願去做。唐高祖李淵在位時期嚴格控制過佛教發展,例如規定一州只能修建一座寺廟。但是隨着皇帝的更新換代,這項要求形同虛設,實際寺廟遠遠超過規定。打破規則的正是唐高祖之後的皇帝們。大唐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詔令:“赦建西名寺,賜田園百頃,淨人百房,車五十輛,卷布兩千匹。”

佛教的強盛引起統治階層有識之士的警惕,開始明文禁止地方建造寺廟,要求官府拆除一些自己轄區內的寺院,實行嚴格的度碟制度——官府規定好每年出家人數,以此限制僧人數量過度膨脹(道家也在被限制的行列,不過沒佛教這麼嚴重)。佛教徒在唐朝時期可以逃役避稅,因此有成千上萬的百姓剃度爲僧,遠離俗世。但是,佛教寺院因有大量的土地,形成一種特殊的經濟形式——寺廟經濟。佛寺在周邊地區有着大量土地,周圍的百姓全是賣身僧人的佃戶,不光是如此,城鎮內也存在有大量的佛寺產業,並且他們不用向朝廷官府繳納稅賦。這比兩漢時期豪強們的莊園經濟還強上一籌。據史書記載,南北朝的僧尼達到數百萬之衆,他們有自己的機構專門管理自己——僧衙,官府是管理不了他們的。唐朝時期的佛教有過之而無不及,完全是趴在國家身上吸血的害蟲,致使國家一日弱過一日,大量稅賦徭役、土地人口等被削減,軍隊兵力等被削弱。

單單這樣還不算全部,唐朝士族也竭力奉獻出自己的山川土地、金銀財寶、人口等給佛教寺廟,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開元盛世唐朝步入輝煌,佛教也是如此,後面爆發安史之亂,佛教勢力不削反增,組織起來足夠對抗王朝,初顯“佛國”跡象。問題一年嚴重過一年,大唐君臣始終以懷柔政策解決,收效甚微,至唐武宗在位時期,他很清楚地知道佛教徒如今的本質——比之宗室士族的特權還大。有些僧人結交權貴,還插手朝廷運轉和政治鬥爭。還有些盜匪賊寇、流氓地痞披着佛教的名義幹着一堆違法亂紀的事,引起朝廷和百姓的不滿。而作爲統治階層中堅力量的儒家文人們同樣支持滅佛。佛教的過度膨脹,制約唐王朝的復興發展,唐武宗認清這個現實後,不得不採取嚴厲且具體的措施。

武宗滅佛的具體措施

李炎即位之初的會昌元年開始滅佛,具體措施:強令違背世俗法律的佛教中人還俗受罰,所有財產沒收充公;拆毀所有規模較小、沒有赦額的寺廟房屋,寺中僧人全數還俗;不許修建寺廟和寺廟莊園,統計佛教的僧人、奴婢、土地財產等(佛寺大、中規模有四千六百、小規模有四萬所;分出不同等級的僧人,絕大多數必須還俗,並將佛門僧人置於朝廷鴻臚寺管理;最後一步是焚燬所有寺廟,逼迫所有僧尼還俗等。這些措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六年時間走完,前面四年都在蓄勢待發,最後兩年徹底爆發,可惜的是沒徹底清理完,唐武宗李炎便駕崩了。

唐武宗爲何而死?

會昌六年三月一日(公元846年》,指揮開展轟轟烈烈地滅佛行動的總指揮唐武宗李炎駕崩於長安城大明宮,享年三十二歲。唐武宗的死因成謎,至今沒有一個讓人信服的。

唐武宗大舉滅佛,在歷史上產生了什麼影響? 第2張

《新唐書》記載:三月壬戌,不豫。左福策軍護軍中尉馬元贄立光王怡爲皇太叔,權句當軍國政事。甲子,皇帝崩於大明宮,年三十三。

《舊唐書》記載:帝重方士,頗服食修攝,親受法籙。至是藥躁,喜怒失常,疾既篤,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請見,不許。中外莫知安否,人情危懼。是月二十三日,宣遺詔,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們。是日崩,時年三十三。諡曰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其年八月,葬於端陵,德妃王氏祔焉。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範鎮、呂夏卿等合撰,《舊唐書》後晉趙瑩主持編修。《舊唐書》因編撰時間距唐朝滅亡時間較近,資料來源比較豐富因此可信度較高。這兩本書都提到唐武宗的死,《新唐書》寫的簡單明瞭,一句皇帝生病、李怡上位、皇帝駕崩了事;《舊唐書》同樣沒好到哪去,但也大致提到唐武宗因何而死——重方士服用丹藥而死,朝廷重臣求見均“不許”,誰不許的史書沒說,十之八九不是唐武宗的命令,知道自己要死,不該找來大臣商量身後事嗎?怎麼可能不見大臣。所以我們有理由斷定——唐武宗的死有蹊蹺,很有可能是被佛門勢力暗害。

權謀之書《資治通鑑》:上疾久未平,以爲漢火德,改''洛''爲''雒''。唐土德,不可以王氣勝君名。三月,下詔改名炎。上自正月乙卯不視朝,宰相請見,不許。中外憂懼。初,憲宗納李錡妾鄭氏,生光王怡。怡幼時,宮中皆以爲不慧,太和以後,益自韜匿,羣居遊處,未嘗發言。文宗幸十六宅宴集,好誘其言以爲戲笑,號曰光叔。上性豪邁,尤所不禮。及上疾篤,日不能言。諸宦官密于禁中定策,辛酉,下詔稱:''皇子衝幼,須選賢德,光王怡可立爲皇太叔,更名忱,應軍國政事令權句當。''太叔見百官,哀慼滿容;裁決庶務,鹹當於理,人始知有隱德焉。甲子,上崩。以李德裕攝冢宰。丁卯,宣宗即位。宣宗素惡李德裕之專,即位之日,德裕奉冊。既罷,謂左右曰:''適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顧我,使我毛髮灑淅。''夏,四月,辛未朔,上始聽政。

《資治通鑑》關於這段歷史的描寫更詳細,似乎將這段歷史還原回來:宦官們找來一個傻子做皇帝,傻子當上皇帝后厭惡唐武宗朝的心腹重臣李德裕,五次貶謫。唐宣宗登基後,迅速廢止滅佛政策,開始崇佛尊佛,推動佛教興起。這事各有各的說法,說沒有人爲陰謀是沒人信的,佛門支持者說這是滅佛因果報應,有點道理,唐武宗李炎的死,和僧人們絕對脫不了關係。

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

最表面的一大影響就是佛教寺院裏銅像、鍾磐熔鑄成銅錢 , 實打實地大大增加了國家稅賦收入,大大充實了國庫。釋放出的人口達百萬,沒收的良田有數千萬頃。這事將佛教重創,從此漢地佛教再沒興盛跡象,而唐朝中央因此迴光返照,在唐宣宗李怡手上出現河隴歸地和大中之治,若是沒有此次滅佛之舉動,唐宣宗李怡哪有資本折騰。並且,此次滅佛將中國大陸上的思想錯誤徹底糾正過來,唯一損失的便是當時的佛教和唐武宗君臣。功在當時,利於千秋。

總結

唐武宗滅佛不是因爲佛教思想都不好的,而是因爲佛教的大興嚴重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正常發展、前進,不得不採取什麼措施。佛教思想也是有好的一面,近現代的佛教思想不就教育出一大批愛國奉獻的人士嗎?正值國家危難、民族危亡,本是清靜之所的佛寺沒有關門避禍,而是做着炎黃子孫都會做的一件事——出山救民。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