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杆處到底是什麼?爲何別名“血滴子”?

本文已影響3.08W人 

《甄嬛傳》中曾有這樣一個情節:雍正帝要探明熹貴妃之子是否爲自己親生,於是找來粘杆處祕密行動。而後蘇培盛也曾在與熹貴妃的談話中提到“夏刈等人,名爲粘杆處,實爲血滴子。”相信很多人一頭霧水,這個粘杆處到底是什麼?爲何別名叫“血滴子”,有什麼樣的寓意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粘杆處正如電視所演,正是由雍正帝所創,其正式名稱爲“尚虞備用處”,是清朝特設的特務機關。有趣的是,粘杆處在最初,其職能十分簡練,且恰如其名:捕蟬,捉蜻蜓,釣魚。許多人又不解,那這種機構如何作爲皇帝的統治工具呢?

雍正還是皇子時,就創立了粘杆處,一開始的作用,確實是在盛夏初秋之際,派遣他們捉蟬,只因雍正喜靜畏暑。而到了後面,雍正參與九子奪嫡爭奪皇位,爲了刺探情報,剷除異己,他不斷地壯大粘杆處的隊伍。並且,組成人員也從普通的侍衛家丁變爲江湖高手。至此,粘杆處漸漸成型。

其實不只清朝有粘杆處,其他朝代也有類似的機構,譬如明朝的東廠與西廠,其職能也都大同小異。當時的粘杆處是設在內務府之下的情報機構,爲首的官名爲粘杆侍衛,位居高位,且一般都有功勳,權勢很大。

粘杆處到底是什麼?爲何別名“血滴子”?

此外,粘杆處還下設許多侍衛與稽查官員,負責接收奏摺和命令緝拿形跡可疑的人員。因此從作用上來講,粘杆處鞏固了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但是這一點也爲其衰落埋下了伏筆。

粘杆處在雍正上位後,總部卻未曾從雍親王府遷往皇宮,一定程度是爲了防止粘杆處叛變,以及被其他有謀逆之心的人尋覓和利用。另外,在紫禁城內粘杆處還設有一個分部。這個分部相對總部較爲明面和顯眼,御花園堆秀山御景亭,是他們值班觀望的崗亭,主要司職用於值班觀望。

如此這般內外結合,粘杆處確實爲當權者的統治做出了突出貢獻。

但是,他們的權力也不一般,甚至超越一般的機構,權勢一大,弊端就來了。相比別人說的話,當權者更相信自己培養的人所說的,如果把持這個機構的人想控制皇帝,也並不難,他們可以故意傳達錯誤信息,對皇帝的決斷就產生了很大的誤導。

這一來二去,粘杆處這個機構或者人員就能夠操縱皇帝,反而令皇帝成了傀儡。

除此之外,在這種專制式的嚴刑厲法下,也製造出許多冤假錯案,甚至許多慘不忍睹的事件。

儘管這種惡劣的影響在雍正時期未被重視,但是在乾隆年間,和珅案終於使得粘杆處受到牽連。而這一著名機構,也就從此消失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

粘杆處到底是什麼?爲何別名“血滴子”? 第2張

在瞭解完粘杆處的平常職務和歷史演變後,我們再來看看粘杆處是如何被冠以“血滴子”之名的?

一方面,在歷史上,“血滴子”向來被看作是一種暗器。而傳聞粘杆處以血滴子爲暗器,獨樹一幟,因此以之命名。

“血滴子,其實是一分爲二的器具,作用類似於拳指套,可用於防身,兩塊器具拼合恰如血滴形狀,故被成爲血滴子。

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說粘杆處多行不義且掌握了皇帝太多祕密,故而被皇帝另聘他人清洗了粘杆處,不留活口。在這之後新組成的粘杆處,早已與之前不同,成爲煥然一新的機構——血滴子。

而無論怎樣,我們可以得出,粘杆處和血滴子在這個封建專制的時代,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機構。

在《清史演義》中曾提到:“小子恐看官尚未明白,只好補說數語,再入正傳。這血滴子是什麼東西?外面用革爲囊,裏面卻藏着好幾把小刀,遇着仇人,把革囊罩他頭上,用機一撥,頭便斷入囊中,再用化骨藥水一彈,立成血水,因此叫做血滴子。這乃雍正皇帝同幾位綠林豪客用盡心機想出來的。”

由此可見,似乎第一種說法更加貼近史實。但是也不排除野史小說的故事性可能,更或許這種武器的殺傷力纔是令“粘杆處”名聲大噪且讓人聞風喪膽的原因。

但換個角度想想,假若真的如此厲害,那清朝當時的武備何以這麼落後乃至滅國呢?所以文史記載也不可全信。

其實自古以來,最可怕的東西從來不是武器或殺手,而是涼薄人心。在朝堂之上兢兢業業,效忠於皇上的臣子們,一想到鞠躬盡瘁的背後,皇帝還百般防着他們,又有誰不心涼呢?若是武官也就罷了,自身能夠與之抗衡。

但是若換作是文官,手無縛雞之力,且清朝大興文字獄,一不留神作出“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之語,血滴子必來“誅其九族”了。恐怕,這纔是讓爲官者最爲害怕的地方。

總之,人不可貌相,“粘杆處”不可斗量。雖然名字通俗,但其內裏卻含義頗多,還需慢慢參透。

粘杆處在一定程度上雖然發揮了作用,但其實也和前代的特務機構差不多,都是當權者爲了更好地統治所創建,爲皇權服務。

當然,他的消極影響也是存在的,若有圖謀不軌之人,爲了一己之私,完全可以掌控朝堂言路,甚至控制皇帝。手裏的“特權”,在無形當中爲他們胡作非爲、貪贓枉法提供了“屏障”保護,導致社會不安定。因此,在乾隆後,這一特務機構逐漸被廢除。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