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如何削藩的?康熙帝的政績介紹

本文已影響2.04K人 

在我國大唐時期就已經有了藩鎮割據的先例,在安史之亂之後,不在京城的外地將領手握重兵,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擁兵自重,出現政治、經濟、軍事都不受朝廷掌控的局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當然不樂意了,尤其是藩鎮屢屢造反,企圖推翻中央統治,康熙削藩就是藩鎮割據的結果。康熙早已忌憚藩鎮的勢力,在康熙親政後,平南王想要告老還鄉,但是想將自己的藩地由兒子接管,在朝廷中掀起激烈的爭論,康熙權衡再三認爲,藩鎮長久以來擁兵自重,遠離朝廷,長此以往,終究不是好事,於是下令“撤藩鎮”。

康熙命令迅速傳回藩鎮,藩鎮的衆將們不服自己辛辛苦苦守護這麼多年的領地要被朝廷回收,於是舉兵謀反,打着反清復明的旗號想要恢復前朝統治。十一月,吳三桂率先在雲南發動叛變,並且很快的攻陷了長沙、嶽州等地,其他藩鎮將領見有人已經謀反了,也都一起造反了,朝中局勢十分危急,大清帝國危在旦夕。但康熙心意堅定,但面對局勢也改變了自己的策略,對率先起兵,早就懷有不臣之心的吳三桂堅決打擊,對其它的造反者大開招撫之門,來孤立吳三桂。在前後夾擊下,雖然吳三桂衡州稱帝,但前景仍不容樂觀,長時間的積鬱成疾,最後病死。叛軍擁立他的孫子爲王,清軍攻破陣地後,也自殺了。康熙削藩取得了大捷。

康熙皇帝是如何削藩的?康熙帝的政績介紹

康熙是以他勤勉好學,一生政績無數出名,爲千秋萬代所紀念。他從小資質過人,在文韜武略上都有一番見地,可以說一出生就是一塊當帝王的好料子。接下來,我們就例舉下來不凡的康熙政績。康熙的第一個政績表現在領土問題上。當時三番叛亂,以吳三桂爲代表的三大藩王,對剛剛站穩腳跟的康熙政權虎視眈眈。年僅20歲的康熙爲鞏固政權,維護統一,臨危不亂,沉着應對。他毫不給藩王們妥協的機會,本着只要肯降,既往不咎的態度,康熙幾次出兵,通過20年的死磕終於平定叛亂。

第二個政績在於收復臺灣。康熙初年,鄭成功已亡故,鄭氏後人在臺灣繼位後,中斷與大陸往來,提出了反清抗清,欲獨立建國。康熙面對鄭氏分裂國家的舉動,毫不手軟。立即採用了武力手段,渡海收復。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安定。第三個政績是抗擊沙俄入侵。沙俄軍隊曾趁着清軍入關,侵略了黑龍江流域。在收復臺灣後,康熙決定驅逐沙俄。他調兵兩次取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逼迫俄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使大片被俄國所侵佔土地重回祖國懷抱。康熙在處理內政方面也有一手。他重視農業,曾帶頭培育雜交水稻。他重視水利工程,曾六下江南,修整了黃河、淮河、保定河。康熙還是一個學霸,熱衷於教育事業,他親自主持編纂《康熙字典》、《康熙全覽圖》等等,推動了清朝文化事業發展。除此之外,康熙政績不勝枚舉。

康熙—大清朝的第四個皇子,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平定了內憂外患,並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讓大清在列國中站穩了腳步,那歷史上對康熙評價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看待一個歷史人物,都要從褒貶兩方面辯證的分析,一代天朝帝王—康熙也不例外,康熙,十四歲開始親政,親政才十天,就生擒了作惡多端、以下犯上的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斬殺吳三桂;統一臺灣,促進了臺灣經濟的發展;大腿沙俄進攻,平定北方之亂。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促進了清朝的發展。

康熙皇帝是如何削藩的?康熙帝的政績介紹 第2張

但康熙的做法也有弊端,從近處來說,康熙晚年疏於管理政事,導致貪污腐敗的事情層出不窮,百姓民不聊生。從長遠角度來說,康熙的一系列舉措維護了已經衰落的封建王朝統治,雖然在康熙的統治下,大清開始繁盛,但與資本主義的西方文明相比,出現了經濟、軍事、政治等各個方面的落後,且差距逐漸拉大,更錯過了向資本主義轉型的好機會,爲十九世紀西方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埋下禍根。思想先驅梁啓超對康熙的評價是雖然康熙對西方的科技很感興趣,掌握很多西方的知識,但他自己卻嚴禁別人學習,康熙害怕別人學習了西方的思想會對他的統治造成威脅。康熙評價雖然褒貶不一,在大清朝來講,康熙開闢了“康乾盛世”的開端。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