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治國之法是怎樣的?他是如何戰勝六國的合縱之法的?

本文已影響2.34K人 

說到秦始皇,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宏偉事業,成爲了被後人敬仰的具有政治頭腦和軍事經略的人。

在那個割據混戰的年代裏,秦始皇究竟是如何一展風采,在七國爭雄的局勢中用超前的眼光和非凡的見地先後吞併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一統天下的?

這般壯舉在歷朝歷代都是無人企及的,那麼秦始皇究竟用了什麼辦法戰勝六國的合縱之法的呢?

一、秦始皇稱霸天下有諸多條件,但治國先治人心,這樣的治國之法是他成功的首要原因

作爲完成中國大一統第一人,秦始皇成爲皇家典範,多少後世君王想要成爲像秦始皇一樣,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君主。但其實他並不僅僅是一位具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更讓人傾心的是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只有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想出比較可行的軍事戰略,才能夠在吞併六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順心,爲自己的政治統治打下良好基礎。在秦始皇的衆多謀略之中,“治人心”的想法最爲出衆。

秦始皇的治國之法是怎樣的?他是如何戰勝六國的合縱之法的?

“治人心”雖說屬於政治戰略,但是被秦始皇運用在軍事用人之中也頗有成效。從詞義上就可以知道,治國首先要治人,只有百姓得到較好的管理和寬慰,才能讓國家安穩、社會安定,而治人最核心的一點便是治心,其它都是虛設,人心纔是治國之本。很多君王爲了籠絡人心會採取非常手段,暴力壓制和循循善誘的伎倆早就用得爛在大街上,秦始皇則與之不同,他治人心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在自己的臣子面前,首先秦始皇會表現得不慍不火,倒是有一副“坐山觀虎鬥”的架勢,這一招被後人稱爲“不到火候不揭鍋”,像秦始皇這樣沉得住氣的人也是少見。他從不直接批評臣子哪裏做的不好,而是等到缺點暴露無疑時才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讓人自己先羞愧難當,自然就拿他沒辦法了。這麼聰明的君王身邊自然不會少謀士,這些謀士在秦始皇的身邊爲其效力,秦始皇本身就比較能察言觀色,更是使得君臣關係親密,爲以後的霸業也埋下伏筆。

二、李斯等人爲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做出巨大貢獻,秦始皇知人善用才得以福報

從公元前238年四月到公元前237年10月,只是一年多的時間卻讓秦始皇先後滅掉兩個對手,這樣的成績實在令人難以想象,在勢頭正旺的時候他更是選擇啓用那些不被人看好的謀士爲自己的前途出謀劃策,膽大心細這四個字用在嬴政身上恰到好處。

在嬴政親政之前就有一些敵對勢力蠢蠢欲動,其中要數呂不韋的政治集團最爲猖狂。他們掌控着秦國的軍政大權,讓嬴政很是頭疼,還有以繆毐爲首的一大政治集團,更是有太后在背後撐腰,面對着兩股勢力的侵擾,還沒登位的嬴政其實已經有了自己的小算盤。

公元前238年,嬴政終於要親政了,那時候兩大集團的鬥爭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他們都想竊取秦國的最高權力。這一點嬴政心裏清楚的很,在繆毐發動政變的時候秦王政果斷出擊。掌握着軍事大權的秦王用武裝力量直接擊敗了繆毐的政變,這一次絞殺不僅清掉了繆毐及其餘黨,甚至囚禁住了一直躲在後方的太后,當然,有了這樣的成果自然也不會放過呂不韋的勢力,他用呂不韋縱容繆毐爲由罷了他的官。雖然沒有直接趕盡殺絕,但是三番五次的流放讓呂不韋心灰意冷,知道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了,所以直接自殺了結。

再說秦始皇消滅這兩大勢力之後任用賢才的事,李斯、王翦、尉繚、姚賈,這些都是當時比較出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們在各國展現才能,這也正是不被人看好的原因,尤其是李斯,他奔走於七國之間,從楚國來到秦國,這樣的人一般的君王是不敢用的。李斯心思細膩,知道以自己的能力沒有辦法接近秦始皇,所以他拜在呂不韋門下,想借呂不韋的能力和秦王有接觸。這樣的小計謀的確讓李斯被秦王發現了,趁此機會和秦王討論了兼併六國的想法。

秦始皇的治國之法是怎樣的?他是如何戰勝六國的合縱之法的? 第2張

秦朝歷代以來都是漸進式的發展模式,從來沒有急躁冒進過。這次秦始皇大膽採納李斯的建議,把漸進蠶食改爲了急進鯨吞,這樣的改變直接加速了秦王兼併六國的步伐,爲秦始皇的稱霸之路開啓了倍速模式。

三、在韓魏問題上秦始皇堅信自己的謀臣,不爲韓國使臣所動,正確處理滅六國過程中的難題

聽了李斯的建議之後秦始皇即刻着手吞併六國的事務,在軍事上採取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打算逐個擊破。根據地理位置的分析,齊國當時在東邊,燕國和趙國在北邊,他們離秦國都比較遠可以暫時不考慮吞併,相比而言比較危險的就是韓國和魏國了。結合六國的軍事實力分析,他們也剛好是最弱的小國,這樣權衡下來韓國就坐不住了。

李斯更是在秦始皇身邊建議,要先把韓國取下,借韓國這樣的例子威脅別的國家,至少威脅鄰近的魏國是完全沒問題的。秦王比較贊同李斯的看法,韓王和自己的謀士韓非討論可有破解之法,韓非上書秦王無果又親自前往秦國遊說。在商議之中韓非多次表示韓國只是附屬於秦國,年年像郡縣一樣安分守己,完全不用興兵討伐,而趙國則不同,如果秦國把軍事放在韓國身上實在得不償失。不僅如此,還直擊李斯的計謀,認爲其考慮不周,爲秦王想了個餿主意。這樣的循循善誘確實讓秦王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好在秦王和李斯的君臣關係比較牢靠,秦王把韓非的話告訴了李斯,再問李斯對策。

李斯見秦王如此信任自己,更是感動萬分,爲秦王再次出謀劃策,堅持自己的想法,建議讓秦王派遣自己出使韓國,一探究竟,真正的目的其實是想把韓王騙出,扣押在自己手上。可韓王也並不是無用之人,就這樣拒不讓李斯進城,雙方如此僵持許久。這場謀略戰最終以韓王割讓地盤、出納玉璽告終。秦始皇吞併六國的第一步就此結束,後來李斯不斷給與好的提議,使得秦國國土深入腹地,隔斷楚國和趙國之間的聯繫,打破了他們借用地理位置的優勢採取合縱戰略的局面。

四、知人善用,明君風采盡顯無疑,雖在位後期有武斷誤國的侷限,但後人仍尊秦王爲秦始皇

秦始皇不僅對比較有名的謀士展現出自己的大度寬容,對於普通的、有志之士也盡顯包容。頓弱是秦國本國人,秦始皇聽說他是個比較有才能的人,所以想要召見,但是頓弱卻提出要求,說對秦始皇不行拜禮,如果非要他拜,那就不去見秦始皇了。就算是個軟弱無能的昏君恐怕也無法接受這樣具有挑釁性質的要求吧,可秦始皇卻爲了見識頓弱的才能斷然接受了。一見面就被頓弱罵個狗血噴頭,什麼“無孝之名”“無其名又無其實者”,秦始皇必是要怒,誰承想頓弱更是藉此說秦始皇用自己的威風凜凜對母親卻不懂得用這樣的霸氣去征服六國。

突然說到秦始皇比較關注的六國話題上,立刻就沒有了火氣,虛心聽頓弱的見解。在《戰國策·秦策四》中就有對於這段的描述:

“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萬金而遊,聽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從,而天下可圖也。”

頓弱一說出這話,秦王就明白爲何世人皆說頓弱聰慧,是個能人。秦王採納了頓弱的意見讓他帶着金銀去使離間之計,誘使趙國廢廉頗這一大將,更是把李牧殺死。除掉了趙王身邊比較得力的助手之後又讓魏國人姚賈出使六國,破壞他們的合縱計謀。

秦始皇的治國之法是怎樣的?他是如何戰勝六國的合縱之法的? 第3張

總而言之,秦王如果不是秦王,那些謀士可能一生也無法得到重用,展現不出自己的才能。但秦王如果沒有他們,單靠自己的能力也是沒有辦法謀求一番事業的。秦始皇和衆多歷史人物一樣,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慾,那些侷限性讓秦始皇在後世的評價中一直存在於世間,李白在自己詩作《古風十九首》中就曾對秦王進行點評: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啓,大略駕雄才。”

可見,在李白和大多數人眼中,秦王的功績還是要大過那些風流韻事、殘暴專政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