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早就有鐵鍋了,爲何時人多以鼎、甑、缶爲烹飪器具?

本文已影響2.45W人 

根據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炒雞子法,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軍蔥白,下鹽米,渾鼓,麻油炒之,甚香美。”這可謂是最早關於炒菜的最早記錄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南北朝時期早就有鐵鍋了,爲何時人多以鼎、甑、缶爲主要烹飪器具?

究其原因,是因爲南北朝時期的冶鐵工藝還並不發達,雖然當時的人們已經用上了鐵鍋,但冶煉出來的鐵還含有許多雜質,其純度並不是很高,因此會在人們烹飪食物的時候導致鍋底變黑,同時也順帶着將食物的味道以及色澤變得差上許多。

南北朝早就有鐵鍋了,爲何時人多以鼎、甑、缶爲烹飪器具?

不過賈思勰在其著作《齊民要術》中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放心使用鐵鍋的方法,那就是先在鐵鍋中燒一鍋熱水,然後將之倒掉,再用蒿草與豬油膘依次反覆擦洗,直至鐵鍋刷不出黑水就可以了。(《齊民要術·卷九·炙法第八十》:“着水釜中,以幹牛屎燃釜,湯暖,以蒿三遍淨洗。抒卻水,幹燃使熱。買肥豬肉脂合皮大如手者三四段,以脂處處遍揩拭釜,察作聲......汁清無復黑,乃止。”)

至於鐵鍋到什麼時候才成爲古人的主流烹飪器具呢?一直要到宋朝時期,製造鐵鍋的技術才逐漸被完善。因爲宋朝的鋼鐵產量可謂是歷朝歷代之最,其年產量最高可達八百萬斤,因此在滿足軍用之後,纔會有大量的生鐵流入民間,被鐵匠打造成鐵鍋。

南北朝早就有鐵鍋了,爲何時人多以鼎、甑、缶爲烹飪器具? 第2張

而根據《東京夢華錄》所記載,當時不光有炒雞、炒羊,甚至還有炒牡蠣、炒蟹等海鮮美食。而且宋代著名詞人蘇軾還曾作詩《食蠔》:“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蠔。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與酒並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最後照例再給大家附上一首關於炒菜的詩詞,宋·秦觀《次韻範純夫戲答李方叔饋筍兼簡鄧慎思》:楚山冬筍斸寒空,北客長嗟食不重。秀色可憐刀切玉,清香不斷鼎烹龍。論羹未愧蓴千里,入貢當隨傳一封。薄祿養親甘旨少,滿包時賴故人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