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戶籍制度是什麼起源?和現在相比有什麼不一樣?

本文已影響1.24W人 

戶籍制度是一項基本的國家行政制度。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文章,歡迎閱讀哦~

“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這是《尚書·多士》中記載的一句話,可見在殷商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了“戶籍”這樣的制度萌芽。

到了周朝時期,戶籍制度基本上已經徹底成熟,並開始在全國推廣。例如在《周禮·秋官·司民》中就有相關記載,說是一種專門掌管登記萬民之數的官員,他們統計居民的人數、居住地、性別以及每年出生和死亡的人口等等,將其整理成冊之後上呈給司寇,然後由司寇上呈給君王。

這些就是我國早期“戶籍”的存在形式,到了現在的話,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無論是面試也好,還是辦理業務也好,都需要提交個人相關資料。其中,跟戶籍有關的一項便是“籍貫”了。

說到籍貫的話,那麼就產生一個問題,古代的“籍貫”跟現在的“籍貫”有區別嗎?

事實上,要知道古代的“籍貫”跟現在的“籍貫”有何不同之處,我們就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籍貫是什麼了。

一、古代籍貫

古代的籍貫在實行戶役制的前提下,籍和貫通常是分開的。籍通常指的是役籍,也就是說一個人或者他一家子從事什麼行業,就是什麼行業的籍。比如說,做工的就是匠籍,當兵的就是軍籍等等,通常這是無法改變的。而貫呢,則指的就是鄉貫,也就是祖籍。

但在清代廢除役籍人役的世役制度之前,是沒有現在的“籍貫”制度的。也就是說,要完全將籍和貫分開的話,又否定了一個最基本的制度,那就是戶籍(現籍)。因爲很明顯,從文獻中可以查到的資料來看,有很多古人既有祖居地,又有現居地。

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籍貫一詞在古代既有役籍鄉貫的意思,也有戶籍登記住址的意思。不過,從一些文獻中來看,其籍貫一詞大多單指祖籍,而並非是役籍。

另外,由於古代役籍類別過多的緣故,其中有些類別也容易混淆。比如說,古人所說的“原籍”,這跟現在的“原籍貫”並不一樣。古代的“原籍”有些情況特指的是“祖遺戶役”,也有的情況指的就是祖籍。

在古代戶籍制度是什麼起源?和現在相比有什麼不一樣?

比如說,在《三寶太監西洋記》有天師老爺跟老者的一段對話:“你祖籍何處?”“原籍浙江會稽縣人士。”可見,原籍有祖遺戶役的意思,但在一些情況下,同樣指的是祖籍。

不過,在明代官府認定某人的籍貫時,通常是以某人的佔籍地(指遷離原籍另在某地登記戶籍)爲定,而並非是以某人的祖籍爲定。但在不涉及服役、科舉等官方事宜時,百姓通常認定籍貫是自己的祖籍,而非是現籍。

因此,總的來看,古代的籍和貫雖然各有不同的意思,但通常一併使用時指役籍和祖籍,同時,大多數時候指的還是祖籍。也就是說,在戶役制度的背景下,古代的“籍貫”含義比較複雜,但在複雜的同時,籍和貫早已經有了“混用”的趨勢。

那麼,現在的“籍貫”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事實上,現在對於籍貫的定義跟古人的籍或者貫在某種程度上非常相似,但又有一點不同。

二、現在的籍貫

現在人對於籍貫的定義基本上就是祖居地,通常指的是祖父及以上的父系祖先出生地或者長久居住地。簡單的來說,就是某人祖父往上的父系祖先出生在哪裏,或者在哪裏定居,那麼哪裏就是某人的籍貫,也可以叫做原籍。

當然,這樣說起來簡單,但對現在的人來說還有一定的問題。比如說,某人的父系祖先在河北出生然後定居於河南,到了他祖父那一代又出生于山西,然後又定居到了北京。若是按照此前定義來講,那這個人籍貫到底是哪裏,就很容易把人弄糊塗了。

不過,在公安部1995年有關戶口簿事項通知的定義中,籍貫指的就是祖父的居住地(戶口所在地)。如果是棄嬰、或者其他籍貫不祥的情況,那麼籍貫就是收養人或收養機構所在地。另外,如果是外國人加入我國的,籍貫就是入籍前的國家名稱。

也就是說,即便某人父親從一個地方遷到了另外一個地方,而他又遷到了別處,但他的籍貫就是他祖父的戶口所在地,跟他父親落戶到哪裏沒太大的關係。當然,若是他兒子的籍貫,那就跟他父親的戶口所在地有關了。

在古代戶籍制度是什麼起源?和現在相比有什麼不一樣? 第2張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現在的籍貫跟古代的籍貫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似之處是都有祖籍、原籍的意思。但不同的地方在於,古代的籍貫在某種程度上還有役籍的意思,同時,古代籍貫中的祖籍並非如同現在這樣,限定在三代以內,而是會往前追溯很多代。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着現在的“籍貫”跟古代的“籍貫”有一些關聯之處呢?

實際上,若是細細研究的話,就會發現在某些事項的“應用”上,現在和古代確實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三、關聯之處

前面說了古代籍貫和現在的籍貫有一些相似之處,雖然都指的是祖籍,但同時也有些細微的差別。不過,這只是在“籍貫”一次定義上的一些相同和不同。其實,若是深入研究的話,就會發現,在某些認定審覈的場合中,現在似乎沿襲了古代。

比如說,明代官府審覈籍貫最嚴格地方和場合就是科舉考試的時候。因爲明代鄉試考試以布政司爲單位進行並分有一定的名額,會試則有南、北、中三個地域按比例進行錄取,所以爲了地域公平性,嚴格審覈讀書人的籍貫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萬曆五年讀書人李植開考報籍,所提供的籍貫是這樣寫的:“李植,貫山西大同府大同縣,民籍。”從表面上來看,古代將籍和貫分開很正常,其意思大家也都明白。

但從《明史》中我們可以得知,李植的父親李承式是從大同徙居到了江都的,也就是說,李植開考報籍的時候,報的並不是現居地,而是原籍。這是因爲李植在江都居住時,並未在當地“佔籍”。

這樣一講的話,大家是不是感覺很熟悉。沒錯,現在高考也是這樣。如果某人從原籍貫遷到其他地方,但又並未在當地落戶的話,那麼他參加高考只能回原籍貫,也就是戶口所在地參加高考。

雖然說,兩者形式有所不同,也有細微的差別。但在某種方式上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關聯之處的。

在古代戶籍制度是什麼起源?和現在相比有什麼不一樣? 第3張

從這些細微之處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一下,儘管我們現在所指的“籍貫”跟古代不同,但在某些程度上,現在的“籍貫”制度訂立和改革應該“參照”過古人的戶籍制度,而且在一些方面還沿襲了下來。

結語:

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古代的籍貫確實跟現在有些不同。簡單的來說,古代官方在一些場合認定中,籍和貫是明確分開的,籍就是役籍,貫就是祖籍(或佔籍地)。而非官方場合,籍和貫通常是連在一起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籍貫指的就是祖籍。

現在的籍貫就是祖籍,而且特指的就是祖父的戶口所在地。這一點,其實就相當於古代的“貫”,也就是“佔籍地”。當然,現在跟古代一樣,倘若某人在落戶地(佔籍地)登記籍貫(原籍)之後,祖父又遷走他處了,那他所登記的籍貫是不能隨之而變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