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鬥茶神器”:建盞爲何得到宋朝人的喜愛?

本文已影響1.81W人 

宋代的“鬥茶神器”:建盞爲何得到宋朝人的喜愛?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建盞,作爲宋代的“鬥茶神器”,是當時最頂級的奢侈品。文人雅士爲其留下的與建盞相關的詩詞,在同時代沒有任何瓷器可以比擬。

當然,建盞從來不是某一些人的專屬“玩偶”,它不僅得到了當時皇室貴胄的追捧,而且普通百姓也對建盞很是喜愛。

那麼建盞到底有着怎樣的魅力,何以得到宋朝的泛愛,且又得到了皇帝的專寵?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宋代的“鬥茶神器”:建盞爲何得到宋朝人的喜愛?

建盞之彩

我們現在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由很多事物構成的,而吸引我們追尋這些事物的,往往是其自身所攜帶的“彩”。不管是花草樹木,還是孔雀開屏、美女妝容,都是如此,瓷器的色彩亦是如此。

宋代之前,所造之器無非是金器,漆器和陶瓷器,而在這其中最耀眼的是金器中的青銅器,最多彩的是唐代的三彩。

不過,這種情況在宋代發生了改變。建盞的問世,給當時人們帶來的色彩感受非同一般,宋人驚訝的發現,原來瓷器還能這樣“玩”。入窯一色,出窯玩彩。就是宋代對建盞的感慨。

黑釉瓷雖以黑著名,但卻不止一“黑”,從兔毫到鷓鴣斑,從單色釉到異色釉,這不僅需要能工巧家們的高超技巧,還得需要窯內高溫和氣氛的天成。

宋代的“鬥茶神器”:建盞爲何得到宋朝人的喜愛? 第2張

建盞之厚

宋代大學士蔡襄曾在《茶錄》記載:茶色白,宜黑盞……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爲要用。

這是什麼意思呢?很簡單,建盞的坯體要厚一些,也正因爲如此,很多喜愛的朋友認爲,建盞是越厚越好。有了這樣的需要,一些建盞工藝師們,也把自己作品燒製的很厚。

但,這樣真的對嗎?

回望整個建盞史,無論是建窯還是其他窯口,其穩固一方的共同特點,都是因爲各自的地理優勢。比方說建窯,燒製黑釉瓷需要其含鐵量高的胎土,哪個地方地方有?建陽有,那就在這裏建立窯口。

當然,建窯肯定會借鑑其他窯口的優點,進行不斷的發展創新,但建盞的立身之本肯定不會丟棄,不然那也不是建盞了。也就是說,建盞的所謂“微厚”,從來不是建盞之絕對。

宋之偏愛

前面說了建盞之“厚”不是絕對,那麼建盞之“薄”又是什麼呢?宋人又偏愛什麼?

宋代建盞的流行,除了本身特點鮮明,飲茶風潮的變化,還有一個原因。這個因素可能不是主要作用,但肯定對促進建盞向前的推動,那就是一個人——宋徽宗。

在宋代,進貢給朝廷的御用建盞,可謂是最好的一批建盞。從原料到工藝,從器型到釉色,無一不是最頂尖的,畢竟是皇帝要用,誰也不敢大意。而這些“共御”建盞都有一共性,就是“薄”。

你看,按照蔡襄大人的標準,那“厚”盞肯定精品,但皇帝又喜歡這種“薄”盞。這宋人到底是喜歡什麼呢?

其實,這兩種盞,宋人都喜歡。“厚”不是建盞之絕對,“薄”也不是。雖然這麼說有點和稀泥的意思,但理兒確實是這個理兒。盞不同,人也不同,有道是各花入各眼,不過如此。

今之意義

建盞作爲茶器,發展至今,早已不是當年的一家獨大。何況,現在各行各領域都講究個細分,建盞也不例外。

建盞之厚雖好,卻不能“貪心”,何況蔡襄所言之厚,也不過是微厚。我們作爲普通的建盞愛好者,心中有個度就可以了。

宋韻建盞,專注建窯建盞文化傳承,想了解更多精品建盞或更多建盞相關的知識,歡迎評論私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