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求賢若渴,爲什麼還是殺了猛將單雄信?

本文已影響2.45W人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次子,生母是太穆皇后竇氏,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開創了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爲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人以路人遇我,我故以路人報之,人以國士遇我,我姑以國士報之。”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別人用什麼樣的身份來對待自己,自己就會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他們。

換句話說就是《孟子》中提出的一句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王和臣子之間,唯有真正將對方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雙方之間的關係纔會真正友好。

可如果君王和臣子之間相互猜忌,那麼其中一方勢必會在相互爭鬥的過程中走向滅亡。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李世民一生求賢若渴,結果卻將瓦崗寨中能力出衆的單雄信無情殺害,這便是君王和臣子之間的利益沒有達成一致。

原本很多人對此還不太理解,可知道5年以後才知道,李世民的決定究竟有多精明。

李世民求賢若渴,爲什麼還是殺了猛將單雄信?

求賢若渴的底線

李世民喜愛人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曾經給自己造成無數麻煩的尉遲恭,李世民也沒有選擇追究他的過錯,而是將他吸收到自己的陣營裏面。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尉遲恭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提供了莫大的幫助。倘若沒有尉遲恭槍挑李元吉頭顱震懾衆人,或許玄武門之變還會更加麻煩。

由此可見,只要是人才,李世民都會十分重視。可既然如此,爲什麼能力同樣出衆的單雄信卻沒有被他吸收呢?這還要從李世民在吸引人才的緣由開始說起。

玄武門之變以後暫且不提,彼時李世民已經掌控大局,多單雄信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也不少。可玄武門之變以前,李世民卻無比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幫助他。

要知道當時李世民選擇門客並不像李建成一樣簡單,身爲藩王的他,吸納門客的時候,都需要經過李淵的同意才行,否則免不了別人會懷疑他目的不純。

這一點上,李建成身爲太子,自由度就大得多。

所以李世民面對像單雄信這樣的大才之時,一定希望他能夠全心全意地幫助自己。這樣一來,成功爭權奪勢的可能性也更大。

然而李世民再怎麼渴求人才,心中都會有一個度量衡,即這個人才會不會真心效忠自己。

像尉遲恭這樣的人,認定李世民爲主公以後,就不會再有二心。可想要讓單雄信和尉遲恭擁有同樣的思想境界,那未免有些強人所難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寧願放棄單雄信,也不可能按一個定時炸彈在自己身邊

李世民求賢若渴,爲什麼還是殺了猛將單雄信? 第2張

想象一下,如果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單雄信偷偷給李建成通風報信,結果究竟會有多可怕。

後人站在上帝視角上去分析當時的實際情況,也許大多都認爲單雄信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但李世民不敢相信也不能相信。

曹操曾經評價袁紹“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李世民不可能因爲單雄信犯同樣的錯誤。

單雄信個人人品問題

對李世民網羅人才的態度有了基本認知以後,我們就可以分析李世民爲何要殺單雄信,其一就是單雄信的個人人品有一定問題。

《隋唐演義》《說唐傳》等民間小說之中,單雄信義薄雲天、將才難求。可真實歷史上,單雄信的表現卻並沒有這樣出色。尤其是在瓦崗寨內部發生“政變”的時候,單雄信的表現更加不堪。

起初,瓦崗山由翟讓、單雄信和徐茂公三人共同組成。等到後來李密上山以後,翟讓認爲自己能力不行,所以主動將位置讓給了李密。

結果李密這個人擔心翟讓影響力太大,依舊選擇將翟讓給弄死。更關鍵的是,當時徐茂公和單雄信都在場。前者氣憤而無奈,只能選擇妥協,後者(單雄信)更誇張,當場就給別人跪了。

這如果是放在《水滸傳》裏面,那就是盧俊義上山,宋江讓位以後,盧俊義還是直接將宋江給弄死,曾經所謂的好漢們則立即選擇臣服。

人物性格可能不太相符,但事情的確是這麼個事情。要說單雄信的做法也算不上什麼錯,只是別人剛剛展露出一點手段,單雄信就下跪請降,未免太讓人看不起。

對於李世民而言,在今後和李建成的鬥爭之中,各種手段層出不窮,他自然不可能帶着“單純”的單雄信一起玩。

李世民求賢若渴,爲什麼還是殺了猛將單雄信? 第3張

倘若李建成出了一對三,單雄信就把王炸給用了,那李世民還怎麼搞。或許都等不到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就能找機會處理李世民。

這樣的說法雖然誇張,但彼時如履薄冰的李世民,的確不敢賭。

因此,無論單雄信個人有多麼優秀,也無論他當時選擇下跪投降李密是頭腦一時發熱,都註定李世民不可能相信他。

這就好比現如今人們找工作的時候,如果個人簡歷上有一個抹不去的黑點,公司老總的確不敢重用。只是時代背景不同,現代社會的公司說好話將人請走,李世民卻直接結束別人的性命。

李世民自身性格問題

其次則是李世民自身的性格問題,不少人一直認爲李世民殺單雄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挾私報復。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流言,原因也很簡單,畢竟民間還流傳了李世民爲了自身形象,首開君王修改史書的先例(無從考證)。這樣的皇帝,想要將曾經威脅過自己性命的單雄信處死,看起來合情合理。

可事實上,儘管李世民的確因爲個人性格原因而殺害單雄信,但絕不至於挾私報復。

且不談李世民在面對其他降將的時候,都保持十分友好的態度。就徐茂公多次出面爲單雄信說好話,請求李世民寬容大度而言,李世民也得給徐茂公這個面子。

李世民知道,倘若真因報復殺害單雄信,那必定會讓手下離心離德。

可李世民同樣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玄武門之變以前,就連徐茂公他都十分懷疑,更別說有前科的單雄信了。

李世民求賢若渴,爲什麼還是殺了猛將單雄信? 第4張

雖然剛剛收復單雄信的時候不能殺,但時間一長,表明自己對所有降將的心意以後,照樣可以殺。

李世民解決不了人才和未來發展這兩個選擇上面的問題,那就把導致問題出現的人解決即可。

就這樣,好歹算作梟雄的單雄信,最終卻依舊落得個身死道消的下場。而在這件事情上面,李世民還真沒給人留下任何把柄。

反觀曾經當着天下氏族的面,立下洛水之誓不殺曹爽的司馬懿,針對曹爽的時候就特別不地道。世人都知道他想殺曹爽,也不得不殺曹爽,但明明已經當着天下人的面發誓,卻轉頭就背信棄義。

合着天下人都是傻子,唯有司馬懿一家人聰明?從此以後,言而無信四個字的影響力走到頂點,誰都害怕上位者給出的承諾,不過是緩兵之計。

李世民就不一樣,當所有人不確定他會不會殺單雄信以後,對李世民的懷疑自然減半。只要收服單雄信的時候沒有動手,那之後發生什麼事情,幾乎都可以自我安慰了。

李世民求賢若渴,爲什麼還是殺了猛將單雄信? 第5張

瓦崗山勢力和關隴集團勢力的隔閡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不僅是李世民和單雄信之間的恩怨,也不僅僅是單雄信個人履歷的毛病,主要還是瓦崗山勢力和關隴集團勢力的隔閡。

李淵爲什麼能夠出兵征戰天下?絕對離不開關隴集團的支持。雙方互利互惠,李家當皇帝,關隴集團則作爲影響力最大的集團存在。可突然冒出一個瓦崗寨,這肯定會讓關隴集團十分不爽。

這樣一來,別說李世民會對瓦崗寨十分警惕,就連李建成、李淵等人,也會對瓦崗寨進行防範。甚至到了李世民離世的時候,他還一直對徐茂公心存戒備。

《唐書》中就曾經記載,李世民臨死之前,特意將徐茂公外放到其他地方,並且對李治說到:“如果對方因此有任何不滿,那就殺了他。如果聽話的話,那就召回重用。”

徐茂公尚且如此,一個有勇無謀的單雄信就更不用多說了。

征戰天下的時候,大家都需要能征善戰的武將幫自己打天下。可發動政變以及建立國家之時,文臣顯然更加重要。

後人爲單雄信不甘之時,也不妨思考一下,單雄信在李世民心中,真有那麼大的價值和地位?殺了便是殺了,他何曾因此後悔、猶豫。

李世民求賢若渴,爲什麼還是殺了猛將單雄信? 第6張

至於爲什麼說五年以後纔看出李世民的高明之處,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當時李世民暗中發動玄武門之變,將李建成成功射殺,順利奪取大權。

倘若彼時單雄信還在,必定很難和李世民一條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單雄信轉投李建成,那李世民一定會比吃了蒼蠅還難受。玄武門之變,也註定會以失敗而告終。

值得一提的是,別說單雄信有這個可能,就當是瓦崗勢力的舊部,也很少有人選擇支持李世民。

對於他們來說,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的爭鬥,前者雖然有機會,但機會並不大。與其主動幫助,不如待價而沽,將自己賣一個好價錢。

帶着這樣的思維去和君王相處,又怎能奢求君王誠心對待他們呢?天下間的好事,總不可能讓一個人佔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