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世界的詠春拳傳承歷史是怎樣的?

本文已影響1.92W人 

1995年至今,樑煥枝先生在《精武》雜誌上相繼發表了多篇有關古勞詠春拳的文章,如《古勞詠春拳散手22式》、《古勞詠春拳技法心訣》等,使武術界對本門有了新的認識。1999年5月31日,詠春拳第四代弟子樑挺博士率領印度、匈牙利二國的詠春拳徒子徒孫,以及中央電視臺、香港亞洲電視臺、佛山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前往廣東鶴山市古勞鎮東便村,參觀了詠春拳傳人梁贊的故居。爲此,施焰雄先生在江門五邑雜誌《摯友》上發表了《古勞詠春拳探源》一文。但文中有幾處筆誤,箇中原因可能是施焰雄先生雖曾在古勞工作,對本門歷史略有所聞,但非本門弟子,故資料有些失實。本人作爲古勞詠春拳的傳人,實有責指正。

本人師承在樑煥枝師兄的文中也有提及,但由於年齡問題,在功力、技擊修爲方面尚有不足,實不應“班門弄斧”,只是自小受父輩“食飯教兒”,及長大後受師父、本族長輩的教誨,故認爲有必要把所知貢獻出來。

享譽世界的詠春拳傳承歷史是怎樣的?

詠春拳的源流(古勞詠春拳認祖歸宗)

施先生在文中說到:“關於詠春拳的發源地,一直有幾種說法:鶴山市古勞說,認爲詠春拳源於古勞;佛山人說,詠春拳源於佛山;另有人說源於少林。”我相信,作爲古勞詠春拳的傳人,如果聽過師門歷史,絕不會說“詠春拳源於古勞”。本人通過參考以下資料及師門歷代流傳的說法,認爲詠春拳源於福建南少林。

一、永春一門人在《永春、詠春、泳春同出一家》一文中說到:“永春派傳統的拜師入門規矩是:裝香給祖師位,敬茶給師父。”武人的祖師位等於人們家中的祖宗神主位那樣神聖莊嚴,因爲它顯示了其根源所在、宗源所在、繼承所在。

我永春派的祖師位如下:

林少(從右開始)

半永永

點春春

棍歷拳

是代本

老先少

到師林

功 宗

夫 派

二、1996年《武林》總174期記載的《彭南與永春拳》一文提到:“1995年9月底,(彭南先生)有幸應‘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95內功祕功技法研討會’的邀請,前往泉州出席這次盛會,參觀了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的故鄉和紀念館,拜識了海內外不少武林俊彥,大開眼界,受益不淺。不過,令人驚訝的是,‘五祖拳’的‘推手’同永春拳的‘ 手’,技法上竟完全一致;而永春拳的‘八斬刀’、‘六點半棍’與泉州南少林的‘鶴翔刀’和‘丈二長棍’不但基本相同,且技法招式全面。看來,關於永春拳祖師湖南衡山的一塵庵主,極可能就是福建泉州少林寺於乾隆年間,在天地會武裝抗清活動裏,被追捕殺戮漏網逃脫的少林武僧之一。據此,永春拳的源流,蓋宗自福建泉州南少林這點當無疑問。”

三、筆者也研究過“永春白鶴拳”,發現其中很多要點跟詠春拳是相通的。例如:永春白鶴拳“論出手必先講子午歸中”。何謂“子午歸中”?“子午歸中”就是“子午中正”。身抱(直)四正,總力四配,就是“歸中”;鼻臍爲正,眼觀手尾,氣隨手出,眼神提現,牙關放寬,就是“子午正矣”。打拳時,一切運動必須內節硬如鐵,外節軟如綿,手指如泥,遵循“子午”中線變化。永春白鶴拳“子午歸中”這一特點與詠春拳“守中用中,中線防守,中線進攻”的“中線原理”是一樣的。

永春白鶴拳“論交關接手”中記載:“逢剛則柔,逢柔則剛;遇空則入,遇門則過;有橋過橋,無橋生橋;內用吞吐浮沉之法,外用剛柔相濟之巧。”這也與詠春拳訣“乘空必入,逢膀必閘,以軟制硬,以快打慢”及“柔可剛取,剛可柔化”意思是一樣的。

另外,永春白鶴拳也講究利用“聽勁”覺察出敵力的虛實、大小、方向,及時產生新力,放棄無法抵禦之力,運用力學之圓弧切線原理,因勢利導,以“四兩破千斤”之靈巧方法,移動敵身重心,轉變敵力方向,變出化解之勢,轉不利爲有利,以小力勝大力,反覆循環,順逆生克,靈活變化,乘時而進,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身法上要求“身如車輪,手如出箭,開弓顧己,出箭傷人,橫來直破,直來橫破”。

享譽世界的詠春拳傳承歷史是怎樣的? 第2張

永春白鶴拳的平馬更與古勞詠春拳之二字拑羊馬一樣: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或稍寬於肩,腳尖朝正前方,兩膝微屈,重心置於兩腳之間。要點:兩腳要在同一條橫線上,斂臀,收腹,兩腳後跟和腳趾要抓地,俗稱要“四點金落地”。古拳譜謂:“內腿收起,外腿放落。”即要求大腿內側肌肉要緊張收提,而大腿外側肌肉有意識地向下鬆沉。

總之,永春白鶴拳與古勞詠春拳在文字記錄上要點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永春白鶴拳有較完整的古拳譜史料記載,而古勞詠春拳的古拳譜多已在20世紀60年代西江大堤古勞圍決堤時毀掉,現存的僅是根據老一輩拳師的“口傳身授”的總結記錄。但兩者均源於福建南少林。

永春拳與詠春拳

有些人就“永”、“詠”、“詠”一筆之差大談一通,相互攻擊。其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這裏的同根是指南少林)。番禺“永春一門人”就提出“永春、詠春、詠春本是一家”之說。但是,筆者在查閱資料時發現,《中國武術詞語手冊》中分別記載了“永春拳”和“詠春拳”,以下內容只作介紹,並非本人意見。

詠春拳——詠春拳相傳爲福建詠春所創造。嚴詠春爲武林隱師嚴四的女兒,她吸收了福建永春拳方七娘的白鶴派中的拳技和宗鶴拳、福建少林拳技等,結合蛇鶴相鬥的特點而融匯創編出詠春拳。後因遷居於廣東南雄縣,故傳此拳於廣東。此拳現流行於廣州、肇慶、順德、鶴山等地。此拳根據“長手能運氣、短手能自保”的原理,以“短橋窄馬、擅發短勁”爲主要特點,以“拳、橋、膀、指、掌”和“吞、吐、浮、沉”及“二字拑羊馬”爲手、身、步法的標誌。其進功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練習詠春氣功(腎氣歸元);第二羊段練習十二個老式,即子午拳(穿心捶)、獨龍拳、偏身拳,箭拳、外廉手、內廉手、外搭、內搭、外耕手、內耕手、三品掌、撲翼掌。另有小念頭、沉橋、標指三套基本拳法;第三階段練習“學 手、練知覺”。最後學習“三拳各式散手總合”,即一百零八點木人樁法。詠春拳動作靈敏快速,以靜制動;柔化剛發,剛柔並濟;富於攻防,着重實用。

永春拳——永春拳因福建泉州少林寺永春殿內傳習南派拳法而得名,全稱爲永春派少林拳。傳說方世玉的師弟胡惠乾曾在永春殿練功,後傳此拳於廣東民間。永春拳的內容有花拳(由平拳、梅花八卦、佛掌等三套拳組成)、八式單打、連環扣打、樁拳、木人樁法等。其器械主要是六點半棍。

以上有關詠春拳的起源,與廣州陳君翎先生在《詠春拳經》中介紹的相同:“詠春拳開山祖師樑(嚴)博濤自福建入粵,定居廣東南雄陳莊,得莊中鄉紳陳寶鑫兄弟熱忱接濟。樑博濤感激不已,遂在陳莊開館授徒。至今,粵北南雄仍有人操練詠春拳。”據說,古勞詠春拳中流傳的“詠春派跌打點穴祕笈”就是來自於粵北南雄。

“之後,樑博濤隻身到廣州,在廣州西關傳授詠春拳。當時樑博濤主要傳授的有紅船梨園弟子黃華寶、樑二娣、大花面錦、高佬忠一干人等。這是樑博濤在廣州教授的第一代門徒,日後這些門徒均開枝散葉,形成生生不息、百川歸海的“詠春流派”。如黃華寶把詠春拳傳授給佛山人梁贊(實則是世居佛山的廣東鶴山古勞人氏),成就了一代詠春拳王佛山贊先生。”故此,形成以下流傳路線:

1.黃華寶→梁贊

2.大花面錦→馮少青

3.高佬忠→女婿肖麗辛→李文茂

在上面三條傳授路線中,筆者只談第一、三兩條路線。在第一條傳授路線中,黃華寶和梁贊均爲廣東鶴山古勞人,黃華寶祖居何地,具體情況尚未查證(應爲古勞圍墩水鄉)。梁贊則祖居古勞鎮龍溪鄉(今古勞圩)東便村。樑家當時家境富有,在本村可謂富裕門弟。樑家小院中原有三間平房及一間梁氏祠堂,據說建於150年前。現存兩間平房及梁氏祠堂,至今屋樑下還有精美圖案。另一間平房已改建。梁贊是一位念舊的人,每逢回鄉過春節及清明拜祖,總住上一段時間,故在家鄉傳下了幾位弟子,如樑大妹、樑嬋、黃華三、易英、肥仔照等。在樑家後人中,至今最年長的是樑四(梁贊之侄孫)。

第三條傳授路線中,樑博濤通過高佬忠把詠春拳傳入戲班,高佬忠傳給女婿肖麗辛。20世紀30年代,鶴山古勞村心後崗下的“三眼井”,據說有一位藝名“肖麗章”(古京章)的粵劇名伶,一直在佛山、廣州一帶謀生,老年時病逝於家鄉。肖麗章出身紅船,習得詠春拳、六點半棍法、行者棒等,至今鄉中還有一傳人。李文茂則是鶴山市桃源鎮人氏,曾組織紅船子弟反清起義,響應太平天國運動。後來李文茂率領梨園子弟打到廣西,把詠春拳也帶到廣西,故廣西亦有人練詠春拳。

古勞詠春拳的歷代先輩

古勞詠春拳並非獨指只有二十種動作組成的散手拳,而是包括梁贊先生及其親屬在古勞鄉傳下的各種拳術、器械的統稱,因此要了解古勞詠春,必須瞭解有關贊先生的親屬、傳人。

樑旭:梁贊之弟。習得祕傳的古勞詠春拳,多次回古勞鄉下,並傳下幾個弟子,如榮機公、枕二叔。後來,吾師祖到安南(今越南)謀生,在那裏遇到樑旭,相交多年,又因彼此有親戚關係,得其祕授,習得古勞詠春拳、虎尾三點半棍及雙刀。故有“拳爲主,棍爲師,雙刀爲父母”之說。

樑春、樑枝、樑顯:是梁贊的兄弟或侄。因贊先生家境富有,其父也有妻妾幾人,故贊先生家中有兄弟數人。

樑嬋:贊先生之親侄女。自幼受家庭環境影響,喜舞刀弄棒,習得一身好武藝。風華正茂之年嫁入古門,中年喪夫。樑嬋一生雖好習武,但十分反對子侄對外傳授,九十多歲,還能以金雞獨立腳洗面。據傳,她臨終之際,把50本家傳祕笈燒掉。樑嬋一生擅長“皺紗帶”、祕傳雙頭棍、陰陽奪命刀、虎尾三點半棍、氣功十段錦及穿心腳、金雞獨立腳、撐雞腳,其功夫只傳下幾人。

享譽世界的詠春拳傳承歷史是怎樣的? 第3張

鬼眼揚:梁贊之親侄。自小隨梁贊先生在佛山幫助打點生意,夜晚隨叔父習武,是贊先生的親傳弟子之一。壯年之際回古勞鄉下務農。

樑四:鬼眼揚之子,自幼隨父習武,青壯年之際正值日軍侵華,樑家經濟不景氣,樑四到高明做挑擔生意,與本地人發生口角,遂發生打鬥。樑四使用祕傳雙頭棍的“十張刀”技法,力戰幾十人,對方傷重者衆,後梁四由警察護送回鄉。其一生之中,十八般武藝皆通,尤以“眼功”、祕傳雙頭棍、鐵拳功見長。

黃華三:與樑大妹、肥仔照、易英四人是梁贊回鄉最早收下的弟子。其中樑大妹、肥仔照、易英學的是正身詠春。黃華三家中有兄弟四人,是從外地遷入古勞東便坊。他在家中排行第三,故後人稱其華三公。黃華三見兄弟人少,恐受人欺凌,故欲拜贊生爲師,起初遭拒絕。華三公意志堅定,用桂圓木(俗稱龍眼木)做一木人樁,利用空閒時間勤練不休。某天早上,贊生出外散步剛好碰見,爲其苦心感動,又經過調查暗訪其爲人,遂答應收其爲徒。開始華三隨師習正身詠春,因其身體矮小,體重只有90多斤,與師兄 手時總落敗。後梁贊按其身形,結合自己一生習武經驗,傳授華三公“以閃爲進”的三角步及側身馬,同時發揮其體形特徵,運用“吞吐浮沉短勝長”心法,形成別出心裁的側身詠春。自此華三與師兄對拆,反敗爲勝。華三公一生習得扇面三點半棍、時辰點穴等,並傳授與本鄉木便坊馮朝振、馮堅就等數人。

大王光:古勞村心坊人。父親經商,家庭環境富裕。其父希望他日後能考取武舉人,光宗耀祖,故在大王光年少時就開始找師傅教其武功。後來,又把他送到外地學藝。青年時,大王光回鄉,拜梁贊弟子黃華三爲師,學習三點半棍、雙刀。故青年時的大王光已習多派詠春。後機緣巧合,拜父親的好友梁贊爲師,繼續學習詠春拳術。其一生習得多種絕藝,尤以“還魂腰”、“金雞獨立腳”、“十二時辰點穴法及四季血道圖”盛名。傳子大王堯及同村兄弟數人,其孫家中還留着當年大王堯練武的石鎖(右耳)。

林兵:又名林伯長,外號“兵頭”,家住現古勞村心坊新社巷(今龍溪學校宿舍附近)。少年時,隨梁贊所傳古勞弟子黃華三學習偏身詠春及扇面三點半棍。其後,他志向參加革命,得到梁贊親自傳授雙刀、單刀、祕傳雙頭棍、輕功、氣功等,成爲孫中山先生在南洋一帶活動的近身保鏢。一生經歷數次大戰。老年之際,鄉傳下一弟子古之聖。後因與鄉親發生衝撞,被人暗算。林兵一生爲人俠義,力氣之大爲鄉親稱奇,與梁贊之表弟及親傳弟子之一,有分牛之力的肥仔樹堪稱力王。

以上介紹的是梁贊的嫡親及親傳弟子,他們是形成現今古勞詠春拳的主要代表人物,至於第二、第三代弟子,由於資料不詳,不作介紹。

綜上所述,從佛山詠春拳至古勞詠春拳,是一個由繁至簡的過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從而也可看出梁贊是一位武術思想家、改革家、教育家。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