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二桃殺三士”,背後有何故事?

本文已影響2.12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晏嬰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兩句話出自梁父吟,相傳爲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所作。兩句話將“二桃三士”事件判定爲被讒言致死。那麼被讒言者何許人?答:春秋時期齊國齊景公是也,進讒言者又是誰?答:齊國相國晏嬰是也。晏子利用兩個桃子殺了三個人,看似荒謬,實際值得深思!

晏子爲什麼想殺他們?

準確地說,爲一件小事。有一次晏子從公孫接和田開疆以及古冶子身邊小步走過,小步走是對三人的尊重,可三個人對此裝作視而不見,這一舉動令晏子很生氣。要說此事擱到普通人身上過去就算了,問題就出在晏子不僅是大官,還自降身價表示尊重,換來的卻是置之不理,這口氣如何能咽得下去。所以他來到齊景公面前,訴說三人不法,當然不能說爲了自己,那樣豈不是把自己裝進去了,怎麼說的呢?簡直高明的不要不要的,一起來看一下。

上來就是一頂高帽,晏子對景公:我聽說明君養的猛士,對上重君臣義氣,對下重長幼尊卑,內可以除暴安良,外可以抵禦強敵,君主感念其功勞,手下的人佩服其勇氣,所以能得到高官厚祿,言外之意這是明君手下的人。再看景公你手下的人,君臣無義,長幼無倫,內難除暴,外難禦敵,不能任用他們,並且要宰了他們。齊景公上道了,一想我是明君啊,怎麼可能要這樣的手下呢?一句話,宰他。

隨即問道:此三人皆勇猛無敵,正面攻擊怕是難以奏效,派人行刺也不一定能成功,如何是好?晏子把早就想好的主意告訴景公:幾人有勇無謀,目中無人,送兩個桃子給三人,他們肯定爲了得到桃子繼而憑各自功勞大小爭先搶奪,到時候問題必將迎刃而解。已經被迷魂湯灌暈的景公立即同意這個看似荒謬的主意,但事實證明不僅不荒謬,三人還心甘情願赴死,難到他們沒看出來是計謀嗎?

晏嬰“二桃殺三士”,背後有何故事?

實際看出來了,怎麼說呢?公孫接聽到消息後仰天長嘆,一句話道破玄機,“晏子真是一個聰明人”他讓景公利用桃子離間我們,我們是勇士,不拿是無勇,若拿則必然按照功勞大小爭奪,有一個人將得不到桃子。

想到這,公孫接覺得自己打死老虎功勞不小率先拿起一個桃子,田開疆眼見還剩一個,連忙說:我統帥三軍,爲齊國征戰四方,自然可以吃桃,隨後拿走了另一個。古冶子見兩個桃子都被拿走,氣憤道:我殺過大鱉救過國君性命,憑功勞拿個桃子理所當然,你倆快把桃子拿回來,說完站起來從腰間抽出寶劍橫眉冷目凝視二人。

公孫接和田開疆一看古冶子拼命的架勢齊聲道:我們勇猛和功勞都不如你,沒讓你先拿桃是貪心,我們羞愧難當,如果不死是沒有勇氣。然後把各自手裏的桃子還了回去,當場自盡而死。

晏嬰“二桃殺三士”,背後有何故事? 第2張

剛剛還氣勢凌人的古冶子眼看二人相繼自殺,不光氣消了,心裏還很難過,說道:你們死了,我若獨生是不仁的表現,用誇張的聲音形容功勞是不義的表現,我不仁不義沒有臉面活在世上,如果不死,是沒有勇氣,哪裏算得上勇士呢?說完也自殺了。最後齊景公厚葬了他們。

齊景公真的被忽悠了?

從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晏子出於私心想殺掉三人,跑到齊景公那講了一大堆他們的壞話以及除掉他們的好處,齊景公信以爲真,最終聽從晏子建議,用兩個桃子達成目的,可謂十分狠毒。此處有一個問題便是齊景公真的如此好騙,如此好忽悠嗎?不,實際上齊景公早有殺掉他們的打算,怎麼講?

來看原文“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這句話是晏子說完殺人理由後齊景公說的,很奇怪是不是,齊景公竟然都沒詢問三人究竟哪裏做得不對,僅憑晏子籠統說辭就直接言明正面攻擊和行刺不能奏效,明顯早有殺人之心。

此外,三人死後,照理說齊景公爲了泄憤應該把他們棄屍荒野才比較符合邏輯,但齊景公沒這樣做,反而厚葬他們。說明兩個問題,一、齊景公早有殺掉三人的打算,甚至連身後事都替他們想好了,二、齊景公雖然殺了他們,心裏也很難過,畢竟他們曾經爲自己立過很多功勞,所以選擇厚葬三人。

因此,這件事看起來是晏子主動提出,齊景公被忽悠了,其實真正的推手可能是齊景公,而晏子不過是齊景公的一顆棋子罷了,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後記:先不論故事真與假,單看有哪幾點值得我們借鑑!

首先

做人要寬容一些,晏子因爲三人不尊重自己而想除掉他們,心情能夠理解,普通人尚且不能承受別人不尊敬自己,更何況身爲高級官員的晏子,可教訓一下就可以了,不必置人於死地,試想從此以後別人對他一定會敬而遠之遭到孤立,誰肯和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共事呢?那樣太危險了,所以做人要寬容,不僅對別人有好處,自己也會從中受益。

其次

眼光要長遠一些,公孫接猜透了晏子的意圖卻沒抵住內心的貪婪,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爲此付出性命的代價。田開疆和古冶子也沒能控制住爭搶桃子,把自己陷入了不仁不義的境地,先後自殺身亡,他們的眼光如果都放長遠一些,就不會爲了區區兩個桃子相互指責,若能互相謙讓,其結果想必會是另一番景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