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住在歸化城時,不過是一個“官二代”

本文已影響1.46W人 

土默川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蘊深厚。“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中所描繪的敕勒川,其實就是土默川。到了明朝萬曆初年,它也只不過是蒙古土默特部的領地而已。土默川是邊塞草原的極寒之地,明朝的當家人對此也沒有多大耐心,只是作爲明朝邊疆一部分,相對穩定就當鞏固了。

當時,土默部的首領阿拉坦汗(也稱俺答汗)很有戰略眼光。他深知,逐水草而居、流轉放牧雖然是馬背民族的習性,但是自然災害的頻發和飄忽不定的生活卻導致了部族人口見少,甚至影響到了部族的生存和繁榮。於是,他痛下決心,決定改變一下思路,在土默川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建造一個城垣,讓多數部族人過上定居的日子。

說做就做。1572年,阿拉坦汗召集數百計能工巧匠,模仿過去的元大都,在土默川的哈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開始建築城垣。1581年,一座嶄新的土圍之城終於在土默川草原落成。當初蒙古人稱其爲“庫庫和屯”,經明王朝賜名,纔有了“歸化”城這一稱謂。

慈禧:住在歸化城時,不過是一個“官二代”

網絡配圖

轉瞬之間換了朝代,大清王朝成了這片土地的主宰者。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一個叫惠顯的北京滿州鑲黃旗人,成了歸化副都統。1849年,惠顯的兒子、己經成家立業的惠徵也到了歸化,當上了歸綏道道臺。官位雖然沒他父親的官位高,但也是清朝文職正四品地方行政大員,兼帶“兵備”頭街。

歸綏道道臺除了主管歸綏地區民政,還具有整飭地方兵備之責(在清代則專管漢兵,即所謂綠營兵,不管在歸化城地區的滿、蒙旗兵)。必竟是實職一把手,惠徵的權利要比他父親大的多,因爲起初他父親在歸化做副都統,職位雖然比他高,但是有職無權。

現在呼和浩特一中那個地方就是歸化城歸綏道衙署舊址,衙署的後院就是道臺的內宅。惠徵任歸綏道道臺後,未嫁的女兒也跟其住進了衙署內宅。惠徵那個未嫁的女兒就是後來權傾一時、攪亂了清朝政局的慈禧太后。

根據惠徵到任和慈禧去世的時間進行等差計算,慈禧跟隨其父入住歸化歸綏道衙署時,應該是十五歲,當時名子叫葉赫那拉。

命中註定,葉赫那拉就不是一個不同凡響之人。17歲時,被官迷心竅的父親送進皇宮。五十多年的時間,她從一個貴人,經歷了妃嬪、皇太后、老佛爺等角色轉換,最後成了高過皇帝的極權者,順利實現了“五連跳”,甚至讓整個世界都爲之撼動,不能不說,太拉風了!

慈禧:住在歸化城時,不過是一個“官二代” 第2張

網絡配圖

慈禧在歸化城度過了三年光陰,其典型的物證有兩處,一是懌園裏的“懿覽亭”,二是“落鳳街”。不過慈禧出生在“落鳳街”一事,純粹是民間傳說。

懿覽亭就在歸化城的懌園內。《歸綏道志》、《綏遠通志稿》有記:“懿覽亭者,慈禧皇太后昔隨承恩公惠公(惠徵)任所……其址在東扎達海河迆北,道署之園……”

《改建歸綏觀察使署始末記》又說:“署後故有園,然蓬蒿充塞,已就荒落。於是剔草爬石,通以曲徑。經雙清書屋,循山徑而上。因舊屋三楹,飾以廻廊畫檻,顏之曰環翠山房。右建草亭,疊石山,蜿蜒而下,俯臨方塘,疏清渠,駕小橋,以北達山下之樹滋亭。列石几二,以助臨眺。嵐光樹影,流水冷然,登高以望,邊城之形勢,隴畝之勤勞,畢呈於目。既成,名之曰懌園。取既夷既懌之意也。”

從上兩段史料來看,懌園在道臺衙署的後院,懿覽亭就在園內。亭園美麗、和悅、深幽,肯定是大人勤於休閒、孩子樂於嬉戲的景觀之園。

至於“落鳳街”一說,有據可查的是,道臺衙署未建好前,惠徵一家曾在歸化城五里之外的綏遠城協領衙門那裏暫住過一段時間,協領衙門就在慶豐街的西邊。但此後有人以“慶豐街”改爲“落鳳街”等事實,推測和演繹“落鳳街”是慈禧的出生地,並不可靠。

慈禧在歸化城住過,這是不爭的事實。她沒給歸化城百姓帶來幸福,也沒給當地人帶來厄運,頂多是一個“官二代”。

慈禧:住在歸化城時,不過是一個“官二代” 第3張

網絡配圖

當政的若干年裏,一些習慣了溜鬚拍馬的封建馬仔們,把“懿覽亭”當成“聖地”,不惜花費重金裝飾亭子門面,恨不得在懌園內爲“老佛爺”再塑金身。這些滿清家奴,一點也想不到,正是有了慈禧,中華民族險些置入“亡國滅種”的境地,大清這個自詡爲“天朝大國”的王朝,終於在內憂外患下,破敗,枯死,一直走向滅亡。

如今,懿覽亭沒了,懌園沒了,落鳳街沒了,就連慈禧墓也都被軍閥孫殿英禍害了,但歷史的車輪仍然滾滾向前。雄居在土默川上的呼和浩特(過去的歸化城),在各民族的團結奮鬥下,早已經變成了一個宜居美麗的“青青之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