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真的是吳太伯後裔嗎?爲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本文已影響4.72K人 

江南與日本之間,自古有一條海上通途,兩地人來物往,促進了種族交融與文化的流通。有關歷史不僅可以證諸考古資料,在“太伯後裔說”及前述之“徐福東渡說”中亦有所折射。

太伯(一作“泰伯,’)即古公直父(周太王)長子,因禮讓天下於三弟季歷,被孔子譽爲“至德”(《論語)。太伯與二弟仲雍藉口爲父王採藥,遠避至荊蠻,斷髮文身,教化土人,慕義來歸者漸衆,於是自立國號爲“句吳”。太伯始創之句吳,據地長江下游一帶,建都於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春秋後期句吳國力強盛,先破強鄰楚國,次敗宿敵越國,挾軍成北上爭貓,與晉國逐鹿中原。公元前473年1,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揮師攻入吳地,句吳遂亡。

吳太伯塑像據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句吳亡國之後,吳人支庶四散,一部分跨海東徙,故侯人自雲太伯苗裔。其實,樓人自稱吳太伯之後,最早見諸3世紀後期成書的《魏略)(魚豢),唐宋時代又爲多種文獻採錄,茲舉例如下:

①唐張楚金所撰之《翰苑》,全書久佚,僅卷三十倖存日本,文內引《魏略》雲:“其俗,男子皆漱面文身,聞其舊語,自謂太伯之後。”

② 唐杜佑所撰之《通典》,其“邊防典一·樓人傳”註文雲:《魏略》雲,樓人自謂太伯之後。”

日本人真的是吳太伯後裔嗎?爲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③ 唐姚思廉所編之《梁書.俊傳》雲:“樓者自雲太伯之後,俗皆文身。”

④唐李延壽所編之《北史·俊國傳》雲:“俗皆文身,自雲太伯之後。”

⑤ 唐房玄齡所編之《晉書·俊人傳》雲:“男子無大小,悉黔面文身,自謂太伯之後。”

⑥宋李防等奉太宗之命編撰的《太平御覽》,在四夷部“樓”項中引《魏志》雲:“其俗,男子無大小,皆黔面文身,聞其舊語,自謂太伯之後。”

⑦宋司馬光所撰之《資治通鑑》雲:“今日本又云吳太伯之後,蓋吳亡,其支庶入海爲俊。”

“太伯後裔說”形成的下限,當在《魏略》成書之3世紀後期,其時日本列島與中國“使譯所通三十國”(《三國志·魏書·樓人傳),而以女王統率的邪馬臺國最爲強盛。廓清“太伯後裔說”的來龍去脈,不僅有助於探明日本民族的起源問題,同時也可爲世所矚目的邪馬臺國學術爭鳴提供新的視角。

日本昭和15年(1940年),村尾次郎發表《吳太伯說研究》一文(建武》五一五),認爲“自謂”二字出自中國史家的“曲筆空想”,將日本視爲庶流,以誇示漢族的優越。山田孝雄博士在《神皇正統記述義》中,則從相反的角度否定此說的歷史真實性,指出:“此非中國人有意貶低日本,而是一些古今皆有的日本輕薄之徒,如此獻媚弄言,以博彼邦歡心。”

日本人真的是吳太伯後裔嗎?爲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第2張

村尾論文問世次年,大森志朗著文響應,通過考察東亞諸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漢人始祖傳說,以“華夷思想”對太伯傳說的形成背景進行剖析:隨着漢民族勢力的擴張,周邊民族服其統治,獲其文化,漸次同化。漢族君臨四方,充滿文化上的優越感,遂萌發出“華夷”意識。“上述史實與信念相結合,經過擴大、抽象和理念化,便形成了周邊民族當由漢人後裔統治的世界觀。”也就是說,周邊民族的漢人始祖說,“體現了漢民族的民族理念,是將希求擴大爲現實的一種統一的世界觀”,它的形成與周邊民族“沒有任何關連”。大森將上述推論運用於太伯苗裔說,導出如下結論:“關於日本的始祖說,無疑是漢民族的中華思想的產物,決非出自日本人之口。”

以上三家之說,雖然考察角度與論證方法互有異同,但最後的結論均否定《魏略》以後中國史書所載記事的真實性。不久,千乾和實發表《吳太伯苗裔說之再探討》一文,對村尾、大森的“中國人編造說”提出挑戰,主張從周邊民族的慕華心理與擴張慾望探究漢人始祖傳說的成因,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以前研究中色彩甚濃的民族感情與近代意識的干擾,採取客觀公正的態度,得出的結論頗具說服力。茲撮要簡介如下:

其一,周邊民族懂憬漢民族的燦爛文明,由物及人,產生尊崇漢人的心理。古代倭王遣使入華,求賜鏡玉劍鋅及金印紫緩,以此作爲神權和王威的象徵,進而爲了強調家系正統,編造漢人始祖說的動機不能排除。

日本人真的是吳太伯後裔嗎?爲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第3張

其二,東亞諸族招請漢人移居,藉此吸收中華文明,其歷史相當久遠。古朝鮮王箕準迎燕亡人王滿爲博士即爲一例,所謂“箕子開國說”,大概就是漢族移民的創作。樓人向樂浪及洛陽朝貢,似比南韓諸族更早,一二世紀應該已有漢人移居,其中的吳越移民將太伯傳說傳至日本,爲太伯苗裔說的產生創造了契機。

其三,對東亞諸族來說,以漢族的神抵聖賢作爲自己的始祖,當時在國際外交上極爲有利,只要有申明的機會,是絕對不會放棄的。可以說,漢民族的中華思想與異民族的求祖慾望相輔相成,一系列始祖傳說才能獲得土壤並擁有價值。樓人自通漢朝,已有自稱漢人後裔的可能,及至3世紀前期與魏、吳及遼東的公孫氏形成錯綜複雜的外交關係,某些君長標榜與吳人同祖,應是一種明智的外交方策。

其四,在古代的僑人部落中,類似的始祖傳說自古有之。據《筑前風土記》逸文,怡土縣主五十跡手以鏡、劍、玉的莊嚴禮儀迎接仲衰天皇時,自稱“高麗國意呂山自天降來日梓之苗裔五十跡手是也”。怡土縣即《魏略》中所述之伊都國,《三國志·魏書·侯人傳》記雲:“有千餘戶,世有王,皆統屬女王國,郡使往來常所駐。”這個王統遐遠、外交頻繁的部落國家,既然自謂高麗國日桙苗裔,那麼與吳國交往密邇的某個部落自稱太伯後裔,也就不足爲怪了。

千千和實的論文通過填密的考證,論述了3世紀的樓人部落,出於對內強化王權、對外提高威望的需要,將本族的始祖系掛於賢人太伯,從而肯定了《魏略》等中國史書所載的“樓人自謂說”。這個結論應該說比較公允,基本上解決了這場公案。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