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具爭議的宰相是誰?他是怎麼死的

本文已影響2.89W人 

四十九年如夢,八千里路爲家。思量骨肉在天涯,暗覺盈盈淚灑。

玉殿兩朝拜相,金旨七度宣麻。番思世事總如華,枉做一場話靶。

這是一首《西江月》,作者名叫湯思退,這詩是他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寫就的臨終之作,他是南宋的宰相,才高蓋世,爲政主和,一生爭議,至今也沒個定論,但總體來說,無論官方還是民間,是將其列入反面人物之列的。原因嘛,很簡單,主張議和嘛,在人們的印象中,豈非同投降無異。

湯思退這個名字我知道的比較早,原因是這個名字有點奇葩,一般來說,起名多爲前進向上,沒人起這後退向下的,所以便有了些印象。更爲重要的是,他是緊接着秦檜拜相,也是執和議之策。但似乎他並不是屬秦黨,不然高宗也不會讓他接任相宰一職了,因爲在高宗後期,主戰呼聲日高,可能這秦檜也用煩了,該換換口味了。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湯大人也實在是有點悲催,他歷經高宗和孝宗兩朝,七次拜相,到最後卻落得個被人指責的結局。

湯思退,字進之,號湘水,浙江龍泉人,南宋宰相。紹興年進士,官至籤書樞密院事、尚書右僕射、尚書左僕射,也就是宰相。他聰明好學,爲官清廉,辦事謹慎。執政後,主張"金宋議和",並奉旨割讓疆土,極力排擠主戰派張浚。後被罷官貶至永州,聞人聯名上書,以"奸邪誤國"罪名要求處死自己,憂悸而死,終年48歲。是南宋最具爭議的宰相之一。

南宋最具爭議的宰相是誰?他是怎麼死的

都說北宋出名相,南宋出名將,這北宋時韓琦、范仲淹、王安石這樣地名相一大堆,而到了南宋,似乎就沒出過一個,反過來說,你只要聽說誰是南宋的宰相,便可把那一堆的屎盆子扣到他身上,一扣一個準,不是投降派就是奸臣,不是小人就是壞人,整個彷彿就變了個世道一般。竟選不出來一個好人來當這南宋的宰相。

湯思退自然也逃脫不出這個魔障,他上位時正處於兩朝交替之時,而孝宗又是個很有抱負之人,一心想着要收復失地,想要同金人開戰時,便將這湯思退罷黜,一旦被打得頭破血流時,但又將其復職,讓其來收拾殘局。於是這湯宰相就在這鬧劇中上上下下地沉浮。

湯思退少時在麗水南明寺僧房讀書,他讀書用功,機警靈敏、又因詩文清麗,當時已聲名鵲起。後來湯思退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名列第一,主考韓造見其容貌壯偉,斷言:"此生日後定大貴爲相"。

他雖然考試第一,但也是從基層做起的,他的第一個官職是福建建甌縣令,剛上任時此地便發洪災,入城洪水深達數丈,黎民百姓溺亡數千人。這對年輕幹部來說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湯思退立即開倉賑濟災民,躬身勘察水情,組織人力疏通河道,終於取得抗洪救災的勝利。因而,湯思退深得建州百姓愛戴;其業績上奏,受到朝廷器重,除祕書省正字,遷郎曹。

後爲他又升爲起居舍人,旋遷爲祕書監少監,爲祕書省副長官,其文才博大,深得宋高宗的寵愛。加上湯思退因爲官清廉,辦事謹慎,擢升爲禮部侍郎、直學士院同知貢舉,其所拔多貧士,爲國家推舉了一大批人才;而本科省元爲秦壎;狀元爲張孝祥,後皆爲國家棟梁之材。 這幾年是湯思退仕途上的上升期,可以看出他在事業上的進步是很大的。

南宋最具爭議的宰相是誰?他是怎麼死的 第2張

後來他名位日進,此時金宋兩國格局已定,金人在兀朮的主政下,也力主和議,他們也認識到,以其實力想滅南宋也是不可能的;而南宋方面雖說一貫以議和爲國策,但國內收復失地的呼聲一刻也沒有停止過。高宗趙構爲了應付國內形勢,偶爾也會作出一些姿態,以平撫日漲的"北人"主戰之勢頭。

秦檜爲相十數年,雖然替趙構檔了很多地槍,做了不少他想做而不敢明做之事,但無論朝野皆訾議洶洶,所以趙構也想在不違背和議國策的前提下,以換相來轉移一下民衆的視線,而堅持"金宋議和"的湯思退就成了趙構的不二人選。

湯思退的主張是得到秦檜賞識的,並將其視爲同道中人。在他病危之時,將副宰相董德元及湯思退至府中囑託後事,並各贈他倆黃金2000兩,讓他們繼續推行其議和政策。

雖然,湯思退在政治上主張與北金議和,但其並非貪賄之人,也並非秦檜同黨,所以,他拒收了秦檜的賄金。宋高宗聞知湯思退並非秦檜一路,並能廉潔自律,則依爲股肱,甚爲信任,當即擢升湯思退權知政事,以副宰相之職參與國家大事。

此時的趙構其實也是左右爲難,他既不想背偏安之罵名,又不想真正地同金人去爭戰,所以,在啓用湯思退爲相時,又起復主戰派張浚爲觀文殿大學士,湯張二人如嶽秦二人一樣政見不合,而湯思退由此便開始了他在爲相跌宕起伏的悲催人生。

南宋最具爭議的宰相是誰?他是怎麼死的 第3張

徽宗早死,隨着北地傳來欽宗被亂馬踏死消息,趙構內心自是暗自竊喜,此時國人多主張北伐爲宋欽宗報仇血恨,宋高宗因從此無大位之憂,亦同意北伐以安民心,因而對主和派代表湯思退開始冷淡,於是罷免了湯思退相權。

金主完顏亮南侵,勢如破竹,高宗又急調湯思退回京任建康行宮留守,掌管宮鑰及京城守衛,將國中軍政大事及太子全部付託與他。及金人退後,趙構禪位,而繼任的孝宗以爲金人已衰微,欲乘勢北伐,重新啓用主戰派張浚爲樞密使,令其主持全國軍事;而對主和派領袖湯思退及其黨徒則痛斥打擊。將湯思退貶爲崇安縣尉。

隆興北伐,張浚慘遭符離集潰敗,宋孝宗只好又復湯思退宰相之位,奉旨主持議和大計。然而張浚又復主戰,孝宗搖擺不定,又罷湯之相位再戰,又敗,張浚死,又復啓湯思退,終簽訂《隆興和議》。

孝宗朝湯思退兩次拜相,位顯當朝,朝中皆其黨羽和學生,因而有鎮主之嫌,所以宋孝宗對其早有不滿,只是想利用湯思退的威信來阻止金人南侵。及金人一退,孝宗又治湯思退急於求和之罪,再次詔罷湯思退宰相之權,並責其遷往湖南永州。

《隆興和議》使金宋雙方又回到相安無事的局面,而孝宗爲了平息國內的不滿情緒,又把這倒黴催的湯思退當作犧牲品。然而,太學生張觀等仍不肯罷休,非欲治湯思退於死地,其聯名72人上書論湯思退議和誤國,將主戰派所造成的損失強加在湯思退身上,請誅湯思退並以此打擊主和派。

南宋最具爭議的宰相是誰?他是怎麼死的 第4張

湯思退正在貶謫途中,聞此信氣憤憂悸,中氣日衰,他知來日無多,遂作篇首《西江月 被謫懷感》,對其提線木偶的悲催相路感嘆不已,不久便撒手人寰。

南宋之偏安一直是被後世詬病,我想,包括趙構在內,誰也不願意背這偏安之罵名,實在是力量不濟時的權宜之策,當國力稍漲之時,多有收復失地之願。所以,不能說主戰就"高大上",主和就是投降派,就是賣國賊。

然而,不幸的是,這湯思退正是處於這和不和,戰不戰的尷尬時段,大家認爲可戰時,他就被貶黜,大家認爲要求和時,又把他提出來頂事。因爲他是步秦檜後塵力主議和,所以,一直是揹負罵名久久。直到清代方有史學家公正的認爲:"湯思退乃屬救時之相,因朝中顯要多爲張浚門人,故而貶其名。"

湯思退同張浚實乃一對冤家,張浚以雪恥復仇恢復中原爲己任;湯思退以保境安民作爲求和之根本,這在後世評價的觀念上,兩人自是天壤之別。但相同的是,兩人都幾起幾落,兩人都病死於貶謫途中,這隻能說明,兩人不管私德如何,公心怎樣,都是南宋戰和之策搖擺不定的犧牲品。實在是可悲可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