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真的是孔子說的嗎?孔子從來沒有這種意思!

本文已影響4.25K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論語中“以德報怨”的真相,歡迎閱讀哦~

宋高宗趙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奸相秦檜死掉。秦檜死的那一年,道學先生朱熹二十五週歲。宋寧宗趙擴慶元二年(1196年),監察御史沈繼祖上書,列舉朱熹十宗大罪,要“斬朱熹以絕僞學”。

按照當時朝中大臣的意見,朱熹僞學之罪,可與秦檜賣國相提並論——宋寧宗時期,秦檜受金人之名潛回敦促宋朝議和割地賠款的罪名已經坐實。

很多人都稱朱熹爲大儒,但是我們翻看《宋史》就知道,當時乃至元朝,比較普遍的看法,並不認爲朱熹是一位大儒。朱熹的事蹟記載於《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列傳第一百八十八·道學三》,從列傳一百九十到一百九十七,纔是《儒林》一至八。

“以德報怨”真的是孔子說的嗎?孔子從來沒有這種意思!

朱熹之所以位列道學而沒進儒林,是因爲元朝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領經筵事臣脫脫認爲,朱熹根本就不是真儒家而是道學先生:“熹少時,慨然有求道之志。嘗謂聖賢道統之傳散在方冊,聖經之旨不明,而道統之傳始晦。於是竭其精力,以研窮聖賢之經訓。所著書有《易》本義、啓蒙、《蓍卦考誤》、《太極圖》……”

讀者諸君都知道,脫脫是《宋史》《遼史》《金史》的都總裁官,此人博覽羣精通經史,他把朱熹列在儒林之外,自有他的道理。

因爲朱熹未列儒林,所以後人把誤讀孔子《論語》原文的責任推到了他的頭上,認爲就是朱熹斷章取義提倡“以德報怨”,並曲解孔子關於君臣父子論述,這才讓儒家蒙羞,並導致宋朝以後的後儒生丟掉了刀劍和骨氣,整天子曰詩云之乎者也,皓首窮經四體不勤。

曲解孔子這兩句名言願意,是不是自朱熹開始,這個無從考證,但是孔子那兩句話,確實是被人斷章取義了。

首先咱們來說說被宋朝發揮到極致的“以德報怨。”

“以德報怨”真的是孔子說的嗎?孔子從來沒有這種意思! 第2張

縱觀歷代王朝,宋朝和清朝都做到了“以德報怨”:不管是遼國金國還是西夏,只要你來打我,我就給你錢,打得越狠給錢越多,“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從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父子到宋高宗趙構丞相秦檜君臣,對金人可謂有求必應:皇后、公主(帝姬)、王妃,只要金人開口,統統拱手相送,最後連半壁江山都送出去了,但卻沒換來金人的憐憫。

宋朝君臣對孔子思想的曲解誤讀,不知道是不是從“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開始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以德報怨這句話,實實在在地被斷章取義了。

“以德報怨”真的是孔子說的嗎?孔子從來沒有這種意思! 第3張

讀者諸君都知道,宋朝以前的儒生是佩劍的,駕駛戰車和彎弓射箭,也是儒生的必修課。孔子的駕駛技術極其高超,以至於他周遊列國,總是親自執鞭,以勇武著稱的子路只能驂乘,相當於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

古代的儒生,並不是“爛忠厚沒用”的人,他們講究恩怨分明,孔子在《論語》中明確指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隻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也就是說,仁者也是愛憎分明的。

從宋朝開始,儒家文化的精華開始被誤讀,有一部分“大儒”欺負尋常百姓沒有讀過孔子著作,所以就對儒家經典斷章取義,甚至把願意完全扭曲,其典型的事例就是把“以德報怨”單獨摘出來變成一種道德規範。

“以德報怨”真的是孔子說的嗎?孔子從來沒有這種意思! 第4張

現在大家都有機會讀到《論語》原文,於是“儒學大家”的謊言不攻自破。以德報怨四個字,出現在《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現在大家都明白了:孔子從來就沒說過“以德報怨”四個字,而且是堅決反對這種做法的,孔子主張的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也就是“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

宋朝“大儒”故意把“以德報怨”四個字強加給孔子,實際是爲自己苟且偷安找理論依據。

“以德報怨”真的是孔子說的嗎?孔子從來沒有這種意思! 第5張

在《論語·憲問》一章中,孔子還主張爲人不能沒有勇氣,並且很謙虛地表示自己還不夠勇敢:“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很謙虛,孔子的學生子貢認爲老師沒必要這麼謙虛:“這三點就是老師的真實寫照呀(夫子自道也)。”

孔子是主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而且真打起來,孔子還真不懼任何人——以勇力著稱的子路,也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

“以德報怨”真的是孔子說的嗎?孔子從來沒有這種意思! 第6張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確實是孔子說的,但是這句話的原意是“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

只有國君開明賢德,臣子纔有盡忠的義務,這裏面是有因果關係的。

對於這句話,孔子曾經對季康子有過解釋:“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國君就要有個國君的樣子,要率先垂範公平公正,如果國君自己就不咋地,還指望臣子忠誠,那是不可能的。

按照孔子的意思,臣民造反的根源,還是君王做得不夠好。由此可見,孔子是極具反抗精神的,從來就不認爲君王不會犯錯,也不認爲臣民有義務包容君王的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實際是“討君檄文”,但是卻被理解成了所有人都要遵循森嚴的等級制度俯首帖耳當奴才,君王可以肆無忌憚魚肉百姓。

“以德報怨”真的是孔子說的嗎?孔子從來沒有這種意思! 第7張

很多人都說以德報怨是孔子提出來的,所以儒家都應該遵照執行,事實上孔子是在對這種爲人處世方法提出批評,而他批評的對象,可能是跟他有師徒之誼的老聃(孔子曾經問禮於老聃)。

孔子對老聃(本應像稱呼孔子那樣稱老聃爲子,但是這兩個字居然被系統判定是罵人,所以只好大不敬直呼老聃之名)極其尊敬,認爲老聃是夭矯九天神龍,但卻並不贊同“以德報怨”的說法,這是因爲他們所站的角度不同,老聃講究無爲而治,而孔子要治國平天下。

以德報怨在個人來說是不必斤斤計較,但是用來處理軍國重事,那就極其不合適了。

“以德報怨”真的是孔子說的嗎?孔子從來沒有這種意思! 第8張

其實老聃講“以德報怨”,講的也是個人修養,這四個字見於《道德經·德經·第六十三章》:“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看到這裏,讀者諸君想必已經明白了:孔子不但不提倡以德報怨,而且是堅決反對這種愚蠢做法,是後來的“大儒”們斷章取義,把孔子反對的東西當成了孔子的思想。讀者諸君放眼四顧,就會發現以德報怨有多可笑可憐,這時候大家應該想到孔子真正的名言: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