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項羽成功擊敗秦軍真的是靠“破釜沉舟”?

本文已影響1.23W人 

項羽破釜沉舟不是一時腦熱,而是因爲“看清了天下大勢,自認爲勝券在握”之後的一種激勵軍心的做法和策略,它並不違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用兵原則。

破釜沉舟一詞出自秦末的鉅鹿之戰,所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揭祕項羽成功擊敗秦軍真的是靠“破釜沉舟”?

網絡配圖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破釜沉舟並不違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用兵原則,因爲項羽讓士兵們帶足了三天的幹(軍)糧。項羽之所以能成功也確實是因爲自己勝券在握。破釜沉舟其實是項羽激勵手下將兵士氣的一個手段和方法。在古代,有很多將領非常富有智慧,而破釜沉舟只不過是項羽軍事智慧的一個表現。

在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叫“假癡不癲”,而施琅在攻打臺灣前就應用了這一計。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施琅在攻打臺灣前,爲振作士氣,準備了100枚銅錢,他對衆士兵說道:如果全部正面朝上,我們就能打贏。接着施琅將100枚銅錢拋向空中,最後的結果自然是100枚銅錢全部正面朝上,於是軍心大振,施琅勝利攻克臺灣。但是施琅並非傻到將戰爭交給了天意,他只是“假癡不癲”,真正目的是爲了鼓舞士兵士氣,他早就打造好了100枚兩面都是正面的錢幣。雖然這種舉動對於士氣具有極大的鼓舞作用,但是最根本的還是軍事實力的支撐和將領智慧的保證。倘若兵力、實力不夠,那施琅採用這個方法並不能取勝。

項羽破釜沉舟也是同樣的道理。當時章邯率領的秦軍雖有四十萬之衆,但已是強弩之末,各地起義軍羣雄並起、聲討暴秦。其中項羽手下的楚軍約有五萬之衆,都是精兵,另有諸侯聯軍數十萬。所以交戰雙方的兵力其實可以說是不相上下,當然在戰爭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項羽的五萬精兵,所以這也算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揭祕項羽成功擊敗秦軍真的是靠“破釜沉舟”?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鉅鹿之戰爆發之前,章邯剛打敗並殺死項羽的叔父項梁,章邯認爲楚地已不足憂,於是渡過黃河,匯合前來增援的王離軍20萬一起攻打趙國,大敗趙軍。這時候,趙歇爲王,陳餘爲大將,張耳爲國相,都逃進了鉅鹿城。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鉅鹿,自己的軍隊駐紮在鉅鹿南邊,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給他們輸送糧草。陳餘作爲趙國的大將,率領幾萬名士卒駐紮在鉅鹿北邊,這就是所謂的河北軍;同時,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救趙諸軍駐紮在鉅鹿城北。爲了試探秦軍的力量,陳餘派陳澤率五千人先做試探,沒想到全軍覆沒了。自此,諸侯聯軍沒有人敢前去迎戰。

爲了鼓舞士氣,更爲了鼓舞諸侯聯軍,項羽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帶足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擊敗了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了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經過九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困鉅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揭祕項羽成功擊敗秦軍真的是靠“破釜沉舟”? 第3張

網絡配圖

兵法上說“攻心爲上”,項羽破釜沉舟就是抓住了這一點,因而在鉅鹿之戰中大獲全勝。當然,項羽採取破釜沉舟的做法絕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源於他的當時天下大勢的判斷,他認爲秦軍必亡,而起義軍必勝,於是纔有了破釜沉舟之舉。

反過來,項羽後來烏江自刎也是因爲看清了天下大勢已非自己所能掌握,所以纔沒有過河而是選擇了自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