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的黨爭爲何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皇帝太過軟弱無能

本文已影響2.07W人 

晚唐時代的朋黨之爭,又名“牛李黨爭”,是指九世紀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爲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爲領袖的李黨之間從朝廷內部到地方政府、藩鎮內部展開的廣泛權力鬥爭。“黨爭”從憲宗朝開始,到宣宗時期才結束,持續時間將近40年,武宗一朝,李黨勢力達到鼎盛,牛黨成員紛紛被罷免;宣宗統治的前期,李黨失勢,其成員紛紛被貶謫到地方爲官。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牛李黨爭”的最終結果是牛黨苟延殘喘、李黨成員離開中央而結束,有感於黨爭之禍,文宗皇帝發出“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的悲嘆,其牽連之廣、影響之深可見一斑。

晚唐的黨爭爲何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皇帝太過軟弱無能

在開始正式的分析之前,先簡單的科普一下:包括大唐王朝在內的中國古代朝廷內部的朋黨之爭所說的“黨”,並非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即不是基於經濟的、政治的、意識形態的共同利害關係而組建起來的,有嚴密組織、明確綱領和嚴格紀律的政治集團。古代的“黨”僅僅是通過各種各樣極其複雜的社會關係,諸如家族、出身、地域、同僚、同年、師生等等,聯結起來的鬆散的利益團體,採取抱團的方式來追求權勢和地位,僅此而已。

按照接受度較高的說法,黨爭主因有兩個:1,出身不同。牛黨的主要成員是通過科舉考試而晉身官僚集團的士子,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李黨的主要成員則主要出身於世家大族,依靠蔭庇爲官,代表的是舊貴族的利益;2,觀點不同。集中體現在如何選拔、任用官吏和怎樣對待割據的藩鎮。

筆者認爲,上述兩個原因雖然都是客觀成立的,但僅僅是黨爭愈演愈烈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外在特徵,歷史學家們將其歸納整理,稱爲原因,可實際上只能算是結果,而非原因。

要知道,古代的朋黨結構鬆散,又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組織紀律,故而絕大多數成員都是騎牆派牆頭草,完全利益優先,隨時可以改換門庭的,並沒有出身方面的顧忌。例如,按照日本歷史學家礪波護的統計,牛李二黨的主要成員當中,科舉和蔭庇爲官的比例大致相當。

晚唐的黨爭爲何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皇帝太過軟弱無能 第2張

同樣的,選拔官員是與所有王朝共生的問題,藩鎮政策則在大唐延續了百多年,原本就是朝廷內部恆久不變的議題,觀點不同或者相互轉化很正常。

實際上,黨爭爲禍的根本原因從其開始的時代便能發現端倪-始於唐穆宗朝!穆宗的前面是憲宗皇帝,在位15年,意志堅強、雄才大略,既有抱負又具備相應的膽略和手段,是整個晚唐能力最強,成就最大的皇帝,在他面前,朝臣根本沒有膽量去結黨——皇帝軟弱無能,根本沒有辦法壓服朝臣!

此外,憲宗在位期間,開始大規模的任用宦官,同樣的原因,他能夠把宦官完全徹底的震懾住,但是後面的皇帝幾任皇帝,穆宗、敬宗和文宗,都反過來受制於宦官,而宦官集團的規模和權力都在急劇地擴大,內部自然而然的分裂成不同的利益集團,這些集團爲了確保優勢地位,爭先恐後的跟朝廷官員結盟,加重了黨爭之禍。

綜上所述,晚唐黨爭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遇上了幾個軟弱無能的皇帝,既受制於宦官,又不能駕馭朝臣,大權旁落,各路牛鬼蛇神當然要蜂擁而出,爭權奪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