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端午節飲雄黃酒的習俗是何時興起的?有何說法?

本文已影響2.69K人 

:年年有端午,歲歲人不同。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說到飲雄黃酒,民間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

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裏,白素貞誤飲雄黃酒,顯出原形的故事,想必也是不少人的童年記憶。那大家腦海中便不由自主地形成了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的印象。

當然,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們在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蚊蟲不叮。

那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過端午節要飲雄黃酒。除了迷信色彩之外,飲雄黃酒到底會有哪些好處和弊端?

歷史上端午節飲雄黃酒的習俗是何時興起的?有何說法?

飲雄黃酒與端午節,是我國特有的民間風俗。傳說戰國末年,楚國大夫屈原怒投汨羅江,附近村民爲了不讓魚蝦啃食屈原遺體,紛紛把糉子、鹹蛋拋入江中

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汨羅江裏,說是可以藥暈水裏的魚蝦,保護屈原的遺體。就這樣,汨羅江兩岸的大人們,將雄黃酒塗抹在自己孩子的七竅,使他們免受蟲蛇傷害,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

《新白娘子傳奇》中,白素貞在端午節那天喝下雄黃酒,現出原形,嚇得丈夫許仙當場倒地不省人事。故此說來,在民間傳說中,雄黃酒具有驅邪解毒的功效。

雄黃,又名雄精、石黃、黃金石,原產於湖南、甘肅、雲南、四川等地。雄黃性溫,微辛,有毒,既可以外塗,又可以內服,主要用來解毒殺蟲,治療惡瘡、蛇蟲咬傷。

按照傳統節日習俗,每家每戶一般在來年開春時,將研成粉末的雄黃用來泡製黃酒、白酒。從五月初一,將雄黃酒放在太陽底下暴曬,一直曬到五月初五,留在端午節那天飲用。

雄黃作爲一種中藥藥材,可以當作殺蟲藥、解毒劑。古人認爲雄黃能剋制蛇蠍等其他污穢之物,殺百毒,闢百邪,治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神農本草經》中,把雄黃定爲“養性以應人的中品”。2000多年前的西漢,雄黃、硃砂被作爲煉丹藥材,專供王公貴族服用。那些方士在煉藥過程中,掌握了雄黃的毒性,以及入藥之後的效用。

古人除了用雄黃煉丹製藥,還會用它與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腰袋。不僅可以驅蚊蟲,還有鎮定安神之功效。

《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

端午節時,民間百姓將蒲根切細曬乾,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做成雄黃酒。

著名文人汪曾祺所著《端午節鴨蛋》一文中也提到過雄黃酒:“喝雄黃酒。用雄黃和酒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說了這麼半天,民間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飲用雄黃酒的習俗呢?

有史可考,明代著名隨筆札記《五雜俎》曾記載:“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

《月令廣義》也有類似記述:“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五雜俎》涉及社會各方各面,所記載的相關民俗,大多成形於隋唐,或爲更久遠的魏晉時期。中國至少在唐代,便已有端午飲雄黃的習俗。

屈原怒投汨羅江,只是市井巷陌中傳說的故事,並不具有實際參考價值。

歷史上端午節飲雄黃酒的習俗是何時興起的?有何說法? 第2張

說完了端午飲雄黃酒的由來與歷史沿革,再和大家簡單聊聊,爲何會出現這樣的習俗?

封建時期,普通民衆生活條件簡陋,無論是日常飲食起居,包括公共衛生條件,都存在較大隱患。

尤其是長江流域地區瘴氣盛行,除那些大城鎮之外,一些偏遠山村,居民生活的棲息地大多處於原始森林環境中。日常生活中,難免就會遇上一些誤闖進家的野獸,包括蟲蛇鼠蟻。

由於古人沒有掌握有效驅蚊驅蟲知識,他們便用雄黃,包括硃砂等烈性中藥,驅趕這些毒蛇蟲蟻,還會在小孩身上塗抹。

現如今的廣西南寧市賓陽縣,每逢端午還會有爲小孩身上塗抹雄黃酒的習俗。賓陽縣屬偏遠瘴氣叢生之地,於是,當地百姓用雄黃、白芷、桃仁、蒲片、艾葉熬製成酒,或製作成香囊,以驅毒蟲,求小孩平安。

也就是說,一些偏遠地區,或經濟不算髮達的地方,大多還會保留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因爲若干年前,這些地區依山傍水,滋生出不少毒蟲蛇蟻。飲雄黃,意爲保佑一家老小平安,更爲圖個好彩頭。

以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有蟲蛇出沒,雄黃則是這些蛇蠍蚊蟲的天然剋星。家中常備雄黃酒,應對不時之需。飲雄黃酒的由來,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時期。

古人深信雄黃與雄黃酒能避鬼邪、殺百毒。先秦時,五月被視爲毒月,五日被視爲惡日。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荼害人間。因此,古人便把這天作爲“防疫節”,以避瘟魔毒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