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城牆的時候都是鋸齒狀的 古人爲什麼要修成這樣

本文已影響2.34W人 

還不瞭解:古代城牆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城牆爲何要建成“鋸齒”狀?古人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存在嗎?

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肯定了解,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人們都曾建造過保護城市的城牆。但由於時間太久,加上戰亂不斷,所以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是城牆遺址。儘管如此,有些城牆還是得以保留了下來。明代有一些城牆,雖有毀壞,但經清代修繕,至今仍存,比如南京明城牆,西安明城牆和北京明城牆等。

古代建城牆的時候都是鋸齒狀的 古人爲什麼要修成這樣

有個成語叫“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是爲何?因爲古代戰爭,要想攻入城中,光靠爬牆頭還不夠,一定要攻破大門。爲此,攻城一方常常放火燒城門,守城方爲了保護城門,也會放火燒敵。城牆外就是護城河,要救火自然用其中的水。若水用盡,魚兒豈能活?

爲了保護城門,人們往往圍着城門建造甕城,有時候甚至建造三重甕城。

然若是離遠看城牆,你就會發現,城牆並不是筆直的,每隔一段總是有一塊凸出的部分,整體看起來就像鋸齒,爲何會這樣呢?

其實,這種凸出城牆的建築叫做馬面。不是牛頭馬面,更不是服飾中的馬面。之所以把這種建築稱爲馬面,是因爲它突出牆體,長如馬臉。

馬面有何作用?具體來說有三個。

古代建城牆的時候都是鋸齒狀的 古人爲什麼要修成這樣 第2張

其一:保護城牆牆體

要了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發石機了,這種大型冷兵器可以發出很大的石塊,威力驚人,城牆若非堅固,很容易被轟倒。牆體上修建馬面,可以增加牆體的厚度,避免城牆被石頭砸出窟窿。

其二:增加城牆面積

這話看起來有點扯淡,但是卻很有道理。凸出來的馬面,相當於城牆一下又多了三個面,這樣能幹嘛?若是敵人一擁而上,可以讓敵人更分散,這樣每平方米上城牆的敵人就相對少了。作爲守城方,拉長戰線好作戰啊!

古代建城牆的時候都是鋸齒狀的 古人爲什麼要修成這樣 第3張

其三:便於火力交叉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古代兩軍作戰,不是像電視劇那樣一擁而上,雙方的大軍都分爲幾個部隊,有前軍、後軍、左右翼。如果對面大軍進攻,是直接迎頭而上嗎?答案是否定的。

軍事上有個術語叫“交叉火力”,是指兩個火力單位在陣地上,並不正面射擊,而是左側單位朝右射擊,右側單位朝左射擊,這樣可以最大化地擊殺敵人。

公孫瓚……白馬義從爲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三國志》

1800多年前,漢末公孫瓚和袁紹爭霸時,就瞭解利用這種交叉火力的戰術。

古代建城牆的時候都是鋸齒狀的 古人爲什麼要修成這樣 第4張

馬面就是要發揮這種作用,其突出牆體,直接增加兩面,士兵在上面不但可以直射,還可以往左右射。兩個馬面和一面城牆,就形成了一種三面包圍敵人的戰術。實際上,早在四千多年前,位於山西省榆林市的石峁古城遺址,人們就發現了馬面,不同位置馬面還不一樣。

可見馬面的應用,歷史很早,也反映了當時戰鬥的殘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