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感懷》唐代樊晃所作,讓人體悟到時間的寶貴

本文已影響1.37W人 

樊晃,生卒年不詳,中唐詩人,與劉長卿、皇甫冉等人都有唱和。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樊晃所作的《南中感懷》吧。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出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的話語,非常罕見又精準地概括了屬於生命本身的脆弱性。

《南中感懷》

【唐】樊晃

南路蹉跎客未回,

常嗟物候暗相催。

四時不變江頭草,

十月先開嶺上梅。

作者樊晃,生平不詳,河南南陽湖陽人,後徙居淮南。玄宗天寶初,舉進士。與詩人劉長卿、皇甫冉友善,有詩作相唱和。樊晃曾輯杜甫遺文爲《杜甫小集》,並擬序文。詩題所言南中,當泛指南方地區,樊晃曾任汀州刺史、潤州刺史。

《南中感懷》唐代樊晃所作,讓人體悟到時間的寶貴

“南路蹉跎客未回”,寫詩人所面臨的當前情狀。南路,位置偏向於南方地區。蹉跎,虛度光陰,無所作爲。因爲某種原因而滯留於南方,只能忍看時光飛快消逝而難以挽留,作爲身處異地他鄉的客人,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踏上歸還之途。

根據詩人履歷發展來看,當時的實際現狀是詩人在南方爲官,所以此處可以理解爲某種謙詞,或者是因爲睹物而在內心深處產生的傷逝感懷。文人多呻吟,每每好抒情,至於是積極或者消極,都在於一念之間。

如果結合到後面的情景來判斷,詩人更多的感慨還是因爲時光的流逝,時間的無情。傷春悲秋,並非女性的權力,對於敏感的詩人們而言,自然和世間萬物萬事,皆可入詩。詩是最好的解析心靈的手段,也是最美的闡釋情感的媒介。

《南中感懷》唐代樊晃所作,讓人體悟到時間的寶貴 第2張

“常嗟物候暗相催”,寫詩人內心所能夠體會到的感受。物候,指動物和植物隨着季節氣候變化而變化的週期現象,泛指時令。梁簡文帝在《晚春賦》寫:“嗟時序之迴斡,嘆物候之推移。”常常感嘆着四季的變換,一直在暗地裏催促着。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與草木相比,人類的生命是多麼的脆弱,多麼的不堪。隨着四季的變化,草木從黃變青,又從青到黃,歷經輪迴,重見天日。這種天賦之能耐,人類除了徒然豔羨,茫然糾結,毫無改善的餘地。

人類的生命爲什麼會如此脆弱?不僅表現在時光的短暫之上,而且將會如時光般一去不復返,從此不再來。屬於人類的生命只有一次,屬於草木的卻有可能煥然一新。正是這般,詩人兩相對比之後,才能產生如許感慨。

《南中感懷》唐代樊晃所作,讓人體悟到時間的寶貴 第3張

“四時不變江頭草,十月先開嶺上梅”,末尾兩句是詩人承接上句而來,專門用實際自然事物來詳細講述物候之變化,以此來映襯人類生命之無常。

四季的時光不斷地變遷,而沒有隨着這種變化而遷移的唯有江畔的草叢,每逢春天來臨之際就又變得葳蕤茂盛起來。每年十月,寒冷降臨,面對凜冽北風傲然吐豔的,也只有鐵骨錚錚的梅花。

天道無情,君子當自強不息。人類能夠在各種環境中生存下來,從來不是靠蒼天保佑,而是在內心深處永遠抱有一種人定勝天的信念。正是沒有被困難險境嚇倒,一代又一代的人類才能屹立在生物的頂端,成爲萬物之靈長。

這首詩因爲詩人滯留異鄉,故而睹物生情,借景抒發內心感喟,含意蘊藉。最爲可以注意之處,在於其巧妙的構築手段。其在第三句裏總結“物候暗相催”,然後在接下來的後兩句裏,用觀察到的實際物候給予細緻描寫。

這種總分式的寫詩手法,在本詩之中格外突出,這樣使用的好處便是可以更好地凸顯四時變換的作用,愈發增添詩人內心所感受到的那種“蹉跎”之感,從而讓人體悟到時間的寶貴,體會到時光的殘酷。沒有失去過,又怎麼才能知道得到的珍貴。詩人用心,一片良苦。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